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P4

  ..续本文上一页以单靠信心,而不强调发愿跟持名,其实这个信心会打问号:你到底信心是真信?或者只是仰信?这个都值得怀疑。你说你不发愿,你相信……,什么叫「信心」?简单的定义,印光大师说,信心就是:第一个你相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救拔你的能力。这是二个信心,相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而且阿弥陀佛能够救拔你;但是你是不是真实的发愿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实这个发愿也很重要! 还有持名,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不持名,你说你信心具足,这个很值得怀疑。你说你很想往生、你也相信你可以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时间,你不持名就用来打妄想,然后你说你信愿具足,这真的值得怀疑。一个人没有持名,而说信愿具足?你可以持得少一点,你尽你的力量,把时间拨出来持名。但是你有时间,而不用来持名,你宁可用来打妄想,然后你说你信心具足,这个信心值得怀疑! 所以本愿念佛,其实中国的祖师,现代很多的大德,也是抱存着质疑的态度。所以,这个法门弄得好,就很好;但是你要错认祖师消息,可能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高估了你的实力。这个法门,我们不要说好坏,就是说这个法门,如果你弘扬它的时候,某一个人听到,他觉得很欢喜:「唉呀,原来往生净土,它也不要持名、也不要定课、也不要厌离娑婆,反正娑婆世界我该怎么爱,照样再爱,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止观,只要信心具足就可以往生了。」如果他错认消息,产生这样的想法,到临命终的时候,他会失望。所以说你弘扬佛法,你要小心,别人是不是会产生错认消息?就是你的理解跟他的理解会有不同。当然你要说总持,这个「信」包括了戒定慧,也包括了所有的信愿行:说你真实信心,你绝对会持戒;你真实信心,一定会修忍辱;真实信心,一定会修禅定、修智慧,那就不同了。那你是圆修,举一法而统摄一切法,那这样子对你来说是可以的。如果对方产生错认消息,认为单一的信心就可以往生,那你可能会使令他误判局势,到时候他不往生,是你误导他。 所以,我觉得:除非这个人根器很利,要不然你最好是再讲多一点,(呵──)讲多一点,就是信、愿、持名,而且这个还不够,有正行、还有助行。因为你只有信、愿、持名的正念,你心中有正念,你要不持戒,前面充满了石头;你这部车开得很快,前面很多的障碍,你也不见得跳得过去。你要修习所有的善业,广修福德资粮、断除罪业,这样你这个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还开得比较顺畅一点。所以,如果你弘扬净土法门,单单只靠信心,我觉得会有危险。这一段大家再体会一下。

  

  问:显教跟密教都有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法门,请问法师:在密宗当中,「普贤十大愿王」是怎么修持?

  

  答:诶,我也不是修密教的。不过是这样子的,我们作一个总说。佛法的修学,我们可以分成二种:一个理、一个数,一个道理、一个方法。「数」,每一个人不同,有些人持咒、有些人念佛、有些人礼拜、有些人赞叹、有些人结手印,但是那是一种方便──「数」(数是计数的数);但是「理」是相通的,没有一个人不明白心性的道理,就可以修行,你不明白道理,你在那边结手印,那跟你在那个地方做什么事,是差不多的。就像我们中国文化一样,中国文化到了末年的时候,只有「数」,没有「理」:我的亲人往生了,掉三滴眼泪,捶捶胸、跺跺足,没有悲凄之心、没有仁爱之心。所以说佛法的修学,不离开「理、数」二门,就是:第一个明白道理,你要生起真实的理观,你要知道所有的法门都是称性起修,「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依止一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清净明了的心,来修所有的善法,还是回归到破除心中的妄想、开显内心的真如,「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道理你懂了,你修什么「数」,你结手印也好、大礼拜也好,什么都好。那你这个道理不懂,所有的善法只叫做善业。当然每一个法门的方便,的确是不同。有些人喜欢这样、有些人喜欢那样,但是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你修密宗,你也是要通达显教的道理,也是要明白一心三观的道理。

  

  问:法师慈悲!如果凡夫所得的一心不乱,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最多可能有二三年,慢慢的又退失掉,又恢复未念佛之前那种妄想心。请问法师,如果今生没有办法再成就一心不乱,那临命终的时候,过去的那些功德,会不会再显现出来,令我们往生成就呢?

  

  答:临命终的时候,过去那些功德会不会再显现出来?就是说有些人曾经得到一心不乱,后来退失掉了,临命终的时候会不会显现?如果你是退失掉了,以蕅益大师的标准,那表示你没有真实的净业成就,那只有禅定,就是止的力量,你当中没有观的力量,所以那个止容易退。如果是退的话,你过去的功德能不能表现?那就端看你临命终,是不是能够生起正念。就是说:你过去曾经有一段很用功的加行,念了很多的佛,这个佛叫做现行熏种子,回到阿赖耶识成就一种善种子。但这个种子在临终是不是能表现出来?那你必须用临终的正念去刺激它。如果你临终起了恶念,那这个善种子表现不出来,但是不会失掉,可能你来生再受用,继续用功。就是说,往生有二种:一种是净业成就,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不必别人助念,他正念往生」。就像一颗树,它往西方已经坚固的倾倒,你再怎么样砍断,它只有往西方倒下去,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个叫做净业成就。第二种人是净业不成就,他的内心不决定,他有善念、也有恶念、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念,这个时候,没有净业成就,就必须要靠临终的助念,就是靠临终的开导安慰,把他过去成就净业的善根、净土的善根,把它带动、生起现行,这个时候正念现前,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 所以你曾经有这个功德退失掉了,临终能不能显现?那就看你临终是不是能够生起正念。有正念才能够带动你的善种子,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这学期的课,就跟大家学习到这里,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