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彼二分」,就是有時候生起妄想、有時候生起觀照,這是通于雜染、通于清淨,這就是凡夫的心。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看回「答」:

  

  壬二、標意答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 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在我們這一念心當中,我們根據「遍計執」相應的是「雜染分」;根據我空、法空的觀照是「清淨分」;就著「依他起」的本身,它是通于「二分」的,通于雜染、通于清淨的:這一段是講到凡夫內心的相貌。不過這個地方,有一個重點值得我們注意:凡夫的內心,前面在開顯叁自性的時候,無著菩薩講到阿賴耶識,他是講到「雜染分」,就是我們凡夫的心,都是一種有所得相應的雜染心識。這個地方以後,它就開權顯實:其實我們的心,也可以出現「清淨分」,所謂的通「彼二分」,這個思想就很接近我們之前研究的《大乘起信論》。就是凡夫的生滅心當中,有不生不滅的真如功德。我們前面在描述阿賴耶識的時候,說明阿賴耶識是生滅門;但這個地方就更正,其實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謂之阿賴耶」,就是它在生滅的作用當中,隱藏一種不生滅的本性在裏面。這一段就有點開權顯實,這是一個總標。以下,把一個染淨和合的心識,以譬喻來作一個說明。

  

  壬叁、征喻顯義

  

  于此義中,以何喻顯?

  

  應該用什麼譬「喻」來說明呢?好,我們看第四段:

  

  壬四、喻金土藏(分叁:癸一總標;癸二別顯;癸叁以法合) 癸一、總標

  

  以金土藏,爲喻顯示。

  

  癸二、別顯(分叁:子一舉叁法;子二釋非有及有; 子叁釋彼二分) 子一、舉叁法

  

  譬如世間金土藏中,叁法可得。 一、地界,二、土,叁、金。

  

  我們凡夫的內心就像是「金土藏」,這個「金」就是黃金,「土」就是沙石,以黃金跟沙石的和合體叫做「藏」,這個「藏」就是金礦的意思。我們可以以這個金礦,來譬喻我們凡夫內心的相貌。怎麼說呢?這「世間」的「金土藏」,事實上是有「叁」個「法可得」:第一個是「地界」,這個「地界」就是金礦,就是染淨的和合體──金礦;第二個是「土」,就是有很多的沙石,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遍計執;第叁個是黃「金」,我們雖然打妄想,但是我們也可以生起種種止觀的正念,這個黃金就是圓成實性。這金礦當中有叁個法可得,先舉出這叁個法的相貌。這以下,說明這二個法有跟無的情況:

  

  子二、釋非有及有

  

  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在這個金礦當中,雖然我們剛開始看到金礦,都是看到沙石,我們很少看到黃金,因爲黃金是隱藏裏面的;但是事實上沙石是不存在的,雖然它不存在,但是「現可得」,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去感覺到、去看到它的存在;但是這個存在是一個虛妄性的,它不是真實存在。而黃「金」雖然表面上是「不可得」,但事實上是一個真實性的存在。這個不真實的存在,跟真實的存在是怎麼安立的呢?這以下說明:「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就是從「火燒」這樣的過程,來判定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比如說我們把金礦在高溫的火當中,一次又一次的「燒煉」,這個時候,它的沙「土」就會慢慢的脫落,黃「金」的本質一點也不會減少,這沙石慢慢蒸發掉了,但是黃金的數量,一點也不少的就全部「顯現」出來。所以說黃金它是經得起鍛煉,而沙石是經不起高溫鍛煉的。從這樣的角度,我們說黃金是真實有,而這個沙土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虛妄相。

  

  子叁、釋彼二分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 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我們作一個總結。這個金礦,當沙石「顯現」的「時」候,它只是一個暫時的「虛妄」相;當黃「金」出「現」的「時」候,那是「真實」永久的「顯現」,當這個黃金出現以後,它永久也不會回到沙石的情況。所以說,這個金礦是通于真實、也通于虛妄,真妄的和合體。

  

  這一段的文,我們作一個總結。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所接觸的教法,比如說是《八大人覺經》、或者《遺教經》、或者是聲聞乘的教法,我們看到佛陀對內心的描述,都是抱著一種否定的態度,「心爲罪源,形爲惡薮」,佛陀明確的告訴我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剛開始我們對我們的內心,是一種比較排斥否定的態度,因爲它是幹不出什麼好事情,它不是起貪煩惱,就起瞋煩惱。但是慢慢的,當我們把這個粗重的煩惱調伏以後,佛陀講話的口氣就有所改變,佛陀說:其實我們內心當中,也可以生起善良的功能,而生起善良的功能,就是你以

  

  前打妄想的那個心。就是你以前用這個心打妄想,你也可以用這個心,來修習菩提心、修習六波羅蜜,而成就萬德莊嚴。這樣子,就是引導我們進入大乘的不二法門,所謂的染淨不二。所以在《維摩诘經》上說:諸佛的解脫,當于衆生的心行中求。我們好樂諸佛的功德莊嚴,但是你不要忘了:諸佛的心能夠出現功德莊嚴,他的那個心,跟他當初在做凡夫的時候打妄想的心,是沒有差別的,還是那個心。就是說我們只要扭轉它的功能就好,不必要去放棄它、消滅它。這以下,佛陀開始開顯,從前面的全盤的否定,這個時候,我們對內心的世界,開始抱持著有所否定、有所肯定的中道思想,所以這個叫秘「密意」。這個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

  

  《維摩诘所說經》: 「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大正》14,頁544c

  

  癸叁、以法合(分叁:子一釋虛妄顯現;子二釋真實顯現 ;子叁結合彼二分) 子一、釋虛妄顯現

  

  「合法」當中有叁段,先看第一段「釋虛妄顯現」:

  

  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于此識中, 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 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也是這個道理。當我們沒有遇到佛法的時候,我們內心是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內心當中跟著感覺走。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我們內心當中都是虛妄相,不管你造善也好、造惡也好,都是根據你的妄想執著,造作種種的業力,所以這個生命都是虛妄的、顛倒的。以我執、法執來造的業,都是顛倒的。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也有善良的功能,但是這個時候沒有辦法顯現。雖然沒有顯現出來,但是並不表示沒有,是沒有顯現,暫時不顯現。這是第一段,就是我們凡夫的一個相貌。

  

  子二、釋真實顯現

  

  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 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 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

  

  當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吃到苦了以後,開始刺激我們立志要消滅生死的痛苦,開始修學佛法。依止佛法的教授,內心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妄想是虛妄的。這個時候,我空、法空的「智」慧,不斷的去「燒」煉你心中的妄想,你內心與「真實」心相應的正念,就慢慢慢慢的「現」前。對于佛法僧的歸依,你的內心當中,念佛、念法、念僧的那個真實心,慢慢慢慢的生起,取而代之,發覺你心中的妄想,也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所以,我們出家以後,有時候會想一想:出家以前那個打妄想的你,跟現在的你有什麼差別?這個就值得我們去參究!

  

  子叁、結合彼二分

  

  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 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我們作一個總結。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這個「依他起自性」,事實上是有雜染的功能、也有清淨的功能,這「二」種功能在內心當中都具足,正如「金」礦一樣,它有沙石,也有黃金的本質在裏面,這個道理是一樣。

  

  《法華經》: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大正》9,16b

  

  這個染淨不二、真妄和合的思想,在大乘經典講得也不多。不過我們讀《法華經》,這個思想就很清楚。《法華經》被智者大師列爲整個佛陀說法的一個總結,就是佛陀到晚年的時候,把一生的教法作一個總結,所謂「開權顯實,會叁歸一」。這當中有一段經文,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長者付財」。這個「長者付財」,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有很多的珍寶,他只生一個獨生子。不幸的是這個獨生子,後來因爲一時的顛倒就離家出走,再也找不到這個小孩子了。這個獨生子離開了父親以後,他的生活非常的貧困,做了乞丐,有時候有飯吃、有時候沒有飯吃,他能不能吃飯,他自己作不了主。這個生死凡夫,有時候到人天、有時候到叁惡道,他自己作不了主,業力作主。這個小孩子他從乞丐當中,慢慢慢慢的也適應了乞丐的生活,他覺得說:诶,我本來就是一個乞丐,我在生死中流轉是很正常的。他已經習慣于卑劣的種姓。這個乞丐有一天托缽的時候,剛好來到他以前父親的家,這個大富長者的家裏面。他一看:唉呀!這個家宅這麼的豪貴。他起好奇心,就從窗戶的外面,偷看裏面是什麼相貌,看到大富長者坐在中間,旁邊有很多的眷屬,裏面有很多的珍寶,他非常的羨慕。他正在看的時候,突然間被大富長者看到:诶,這個人是我幾年前流失的獨生子。他趕快叫旁邊的仆人把他追回來,要把珍寶交…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