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二分」,就是有时候生起妄想、有时候生起观照,这是通于杂染、通于清净,这就是凡夫的心。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看回「答」:
壬二、标意答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 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在我们这一念心当中,我们根据「遍计执」相应的是「杂染分」;根据我空、法空的观照是「清净分」;就着「依他起」的本身,它是通于「二分」的,通于杂染、通于清净的:这一段是讲到凡夫内心的相貌。不过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凡夫的内心,前面在开显三自性的时候,无著菩萨讲到阿赖耶识,他是讲到「杂染分」,就是我们凡夫的心,都是一种有所得相应的杂染心识。这个地方以后,它就开权显实:其实我们的心,也可以出现「清净分」,所谓的通「彼二分」,这个思想就很接近我们之前研究的《大乘起信论》。就是凡夫的生灭心当中,有不生不灭的真如功德。我们前面在描述阿赖耶识的时候,说明阿赖耶识是生灭门;但这个地方就更正,其实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阿赖耶」,就是它在生灭的作用当中,隐藏一种不生灭的本性在里面。这一段就有点开权显实,这是一个总标。以下,把一个染净和合的心识,以譬喻来作一个说明。
壬三、征喻显义
于此义中,以何喻显?
应该用什么譬「喻」来说明呢?好,我们看第四段:
壬四、喻金土藏(分三:癸一总标;癸二别显;癸三以法合) 癸一、总标
以金土藏,为喻显示。
癸二、别显(分三:子一举三法;子二释非有及有; 子三释彼二分) 子一、举三法
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 一、地界,二、土,三、金。
我们凡夫的内心就像是「金土藏」,这个「金」就是黄金,「土」就是沙石,以黄金跟沙石的和合体叫做「藏」,这个「藏」就是金矿的意思。我们可以以这个金矿,来譬喻我们凡夫内心的相貌。怎么说呢?这「世间」的「金土藏」,事实上是有「三」个「法可得」:第一个是「地界」,这个「地界」就是金矿,就是染净的和合体──金矿;第二个是「土」,就是有很多的沙石,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遍计执;第三个是黄「金」,我们虽然打妄想,但是我们也可以生起种种止观的正念,这个黄金就是圆成实性。这金矿当中有三个法可得,先举出这三个法的相貌。这以下,说明这二个法有跟无的情况:
子二、释非有及有
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
在这个金矿当中,虽然我们刚开始看到金矿,都是看到沙石,我们很少看到黄金,因为黄金是隐藏里面的;但是事实上沙石是不存在的,虽然它不存在,但是「现可得」,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去感觉到、去看到它的存在;但是这个存在是一个虚妄性的,它不是真实存在。而黄「金」虽然表面上是「不可得」,但事实上是一个真实性的存在。这个不真实的存在,跟真实的存在是怎么安立的呢?这以下说明:「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就是从「火烧」这样的过程,来判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妄?比如说我们把金矿在高温的火当中,一次又一次的「烧炼」,这个时候,它的沙「土」就会慢慢的脱落,黄「金」的本质一点也不会减少,这沙石慢慢蒸发掉了,但是黄金的数量,一点也不少的就全部「显现」出来。所以说黄金它是经得起锻炼,而沙石是经不起高温锻炼的。从这样的角度,我们说黄金是真实有,而这个沙土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虚妄相。
子三、释彼二分
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 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我们作一个总结。这个金矿,当沙石「显现」的「时」候,它只是一个暂时的「虚妄」相;当黄「金」出「现」的「时」候,那是「真实」永久的「显现」,当这个黄金出现以后,它永久也不会回到沙石的情况。所以说,这个金矿是通于真实、也通于虚妄,真妄的和合体。
这一段的文,我们作一个总结。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所接触的教法,比如说是《八大人觉经》、或者《遗教经》、或者是声闻乘的教法,我们看到佛陀对内心的描述,都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心为罪源,形为恶薮」,佛陀明确的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刚开始我们对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比较排斥否定的态度,因为它是干不出什么好事情,它不是起贪烦恼,就起瞋烦恼。但是慢慢的,当我们把这个粗重的烦恼调伏以后,佛陀讲话的口气就有所改变,佛陀说:其实我们内心当中,也可以生起善良的功能,而生起善良的功能,就是你以
前打妄想的那个心。就是你以前用这个心打妄想,你也可以用这个心,来修习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而成就万德庄严。这样子,就是引导我们进入大乘的不二法门,所谓的染净不二。所以在《维摩诘经》上说:诸佛的解脱,当于众生的心行中求。我们好乐诸佛的功德庄严,但是你不要忘了:诸佛的心能够出现功德庄严,他的那个心,跟他当初在做凡夫的时候打妄想的心,是没有差别的,还是那个心。就是说我们只要扭转它的功能就好,不必要去放弃它、消灭它。这以下,佛陀开始开显,从前面的全盘的否定,这个时候,我们对内心的世界,开始抱持着有所否定、有所肯定的中道思想,所以这个叫秘「密意」。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
《维摩诘所说经》: 「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大正》14,页544c
癸三、以法合(分三:子一释虚妄显现;子二释真实显现 ;子三结合彼二分) 子一、释虚妄显现
「合法」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释虚妄显现」:
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 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 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
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搞不清楚东西南北,内心当中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内心当中都是虚妄相,不管你造善也好、造恶也好,都是根据你的妄想执着,造作种种的业力,所以这个生命都是虚妄的、颠倒的。以我执、法执来造的业,都是颠倒的。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也有善良的功能,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显现。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并不表示没有,是没有显现,暂时不显现。这是第一段,就是我们凡夫的一个相貌。
子二、释真实显现
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 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 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
当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吃到苦了以后,开始刺激我们立志要消灭生死的痛苦,开始修学佛法。依止佛法的教授,内心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妄想是虚妄的。这个时候,我空、法空的「智」慧,不断的去「烧」炼你心中的妄想,你内心与「真实」心相应的正念,就慢慢慢慢的「现」前。对于佛法僧的归依,你的内心当中,念佛、念法、念僧的那个真实心,慢慢慢慢的生起,取而代之,发觉你心中的妄想,也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出家以后,有时候会想一想:出家以前那个打妄想的你,跟现在的你有什么差别?这个就值得我们去参究!
子三、结合彼二分
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 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我们作一个总结。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这个「依他起自性」,事实上是有杂染的功能、也有清净的功能,这「二」种功能在内心当中都具足,正如「金」矿一样,它有沙石,也有黄金的本质在里面,这个道理是一样。
《法华经》: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大正》9,16b
这个染净不二、真妄和合的思想,在大乘经典讲得也不多。不过我们读《法华经》,这个思想就很清楚。《法华经》被智者大师列为整个佛陀说法的一个总结,就是佛陀到晚年的时候,把一生的教法作一个总结,所谓「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当中有一段经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长者付财」。这个「长者付财」,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很多的珍宝,他只生一个独生子。不幸的是这个独生子,后来因为一时的颠倒就离家出走,再也找不到这个小孩子了。这个独生子离开了父亲以后,他的生活非常的贫困,做了乞丐,有时候有饭吃、有时候没有饭吃,他能不能吃饭,他自己作不了主。这个生死凡夫,有时候到人天、有时候到三恶道,他自己作不了主,业力作主。这个小孩子他从乞丐当中,慢慢慢慢的也适应了乞丐的生活,他觉得说:诶,我本来就是一个乞丐,我在生死中流转是很正常的。他已经习惯于卑劣的种姓。这个乞丐有一天托钵的时候,刚好来到他以前父亲的家,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面。他一看:唉呀!这个家宅这么的豪贵。他起好奇心,就从窗户的外面,偷看里面是什么相貌,看到大富长者坐在中间,旁边有很多的眷属,里面有很多的珍宝,他非常的羡慕。他正在看的时候,突然间被大富长者看到:诶,这个人是我几年前流失的独生子。他赶快叫旁边的仆人把他追回来,要把珍宝交…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