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给他。但是这个小孩子,他因为长时间做乞丐,他对自己的心已经没有信心了,他赶快的跑啊!他说:我不是来偷东西的,我只是路过而已啊,我没有偷东西的意思。这个仆人说:我们不是说你是小偷。就一直追,追到最后,这个小孩子因为太紧张,就昏倒过去。昏倒过去,这个大富长者就想:这个孩子小时候起颠倒,离开我这么久,我现在要跟他说他是我的儿子、要继承我的财产,他恐怕没办法接受,心性卑劣。这怎么办呢?诶,要施设方便,慢慢来,这件事情急不得!这个时候,他说:好,让他自己离开吧。离开以后佛陀(大富长者)就在他的眷属当中,派一个长得最卑贱、丑陋的眷属,化装成乞丐,去跟这个小儿子做朋友:诶!咱们都是乞丐,同行。就跟这个乞丐生活在一起,彼此间就有感情。这个人就说:我们不要老是做乞丐,这样不是个办法。不做乞丐,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他说:某一家的家里要招聘员工,我们可以去那个地方应征,好歹让生活过得安定一点。后来就到大富长者的地方应征,就被录取了。刚开始就是除粪,扫厕所。这个除粪就是修四念处,对治心中粗重的烦恼。因为他很认真打扫,大富长者觉得不错,就给他升官到库头。这个时候,他看到很多的珍宝生起欢喜,但是他想想说:这个珍宝我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一生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欣赏欣赏,我不可能拥有。后来,大富长者把他升起来做当家师傅,家里面所有的事情,完全由他一手操办。但是他还是认为:这个钱他只是经营而已,跟他没有关系。最后,大富长者觉得因缘成熟了,就在所有的亲戚面前宣布:这个年轻人就是我的独生子。这个时候,所有的阿罗汉听了非常感动,开始说:从今以后,知道「是真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长时间在烦恼跟罪业的因缘当中活动,养成了一个等流习惯;当我们开始修学戒定慧的时候,我们感到不习惯,总是觉得:诶,我这个心好象不适合戒定慧,因为我修戒定慧的时候,烦恼就排斥我,就会打妄想,就会感到有压力。就是说,我们对大乘的信心就会动摇:我们生死凡夫,是不是不适合修戒定慧?不适合成就这么多的波罗蜜?好象这件事情跟我没有关系。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段的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修习戒定慧、修波罗蜜是正常,我们这一念心打妄想是不正常。就是说,你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做乞丐是不正常的。按照道理,我们这个心当初的设计,是要你来修戒定慧的(呵──),可以这样讲。就是说,这个冷气机,本来设计是可以吹凉风的;但是我们因为操作不当,结果吹出热风来。然后我们以为本来的设计是吹热风,其实不对。因为我们没有遵守它的操作手续,它正常的设计是要吹凉风。我们的心,亦复如是。其实我们明了的心性,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打妄想是不正常的。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就圣道,因为「真」是能够破除「妄」,而不是「妄」能够破除「真」。就像金矿,你用火去烧的时候,沙石会脱落、蒸发掉,而黄金则保留下来。所以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我们刚开始只要让那个错误的习惯,慢慢的「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带点勉强;但是你习惯以后,你那个正念的操作,妄想就能够脱离,因为妄想是不正常的。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内心有真心跟妄心这二个念头,有正念跟妄念,而正念是真实的、妄念是虚妄的,真能破妄。这一段是把我们凡夫的内心,作一个比较中道的描述。
辛三、余经(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颂) 壬一、长行(分四:癸一引经问; 癸二标意答; 癸三例余一切;癸四指应随释) 癸一、引经问
「余经」就是其他的经典,有「长行」跟偈「颂」。「长行」当中有四段:「一、引经问;二、标意答;三、例余一切;四、指应随释」。「引经问」中先提出一个「问」:
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佛陀有时候「说」我们这一念心是「常」,是不生不灭的,是常住真心的;但有时候对内心的世界,「说」我们这一念心是生灭变化的,你不要当真,你昨天这样子想,今天的想法又改变了,是生灭心的;但有时候又「说」这一念心,它同时也是「常」、同时也是「无常」,既是「常」又是「无常」。这当中有什么深妙的道理,而「作」这样的演「说」呢?我们看回「答」:
癸二、标意答
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是非常非无常。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我们这一念心识,当我们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是趋向于真常不二的道理,这个「常」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平等心。我们凡夫有所得的心、向外攀缘的心,它是变化的;但是这个我空、法空相应的心,它是没有变化性的。因为它是平等,所以「圆成实性」相应的心「是常」;由妄想所相应的心「是无常」的。就是这个内心是晴时多云偶阵雨,你今天打这个妄想,明天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也打其他的妄想。「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但是从依他起的一念心识来说,它是具足有「常」的功能,也有「无常」的功能,就是一念心它是通「常」、通「无常」的,就是「依此」这个道理,而「作如是说」。前面的这个心,是从染净、从空间上来说;这个地方是从时间上,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是通常、通无常。
癸三、例于一切
这一科把凡夫的心,从时空上作一个总结。
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 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 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 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 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
一般在权教的教法,这个方便的法门当中,我们得到的教义是说:生命有杂染分,产生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流转;也有常、乐、我、净的一个涅槃。但是这个地方就作一个会归,其实所谓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跟常、乐、我、净,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所以这个心,看你怎么操作,它有可能显现常、乐、我、净,它也可能显现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叫「无二」。我们看这一段的经文,就是这个意思。「如常、无常、无二」:这个「常」就是圆成实,当我们随顺圆成实的时候,他心的相貌是「常」的,不生灭的;当我们心是打妄想的,他的心就变成生灭了;不管生灭、不生灭,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不离开依他起,就是「无二」,这个「无二」是约着依他起。「如是苦、乐、无二」:这个「苦」就是遍计执,遍计执产生生死流转,带给我们很多的痛苦;这个圆成实带给我们很多的涅槃安「乐」;不管是苦、是乐,都是由一念心显现,所以它是「无二」。「净、不净、无二」:这个「净」是圆成实性,它显现出清净的相貌;「不净」是心中遍计执的妄想;但是不管清净──你在佛堂修习戒定慧,跟你在五欲境界的时候起贪瞋痴,其实都是这一念心,所以它「无二」。「空、不空、无二」:「空」的意思是讲遍计执,遍计执是没有真实的体性叫「空」,它是一个虚妄相;圆成实性是有真实体性的叫「不空」;不管真实、不管虚妄,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都是一念心所显现,所以说「无二」。「我、无我、无二」,这个「我」,古德解释为自在义:圆成实性这个心是自在的,它没有烦恼跟罪业的系缚;遍计执的心,它有烦恼跟业力的系缚,所以它是不自在;但是不管自在、不自在,都是一念心所显现,所以叫「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这个「寂静」是圆成实性,是安乐寂静的;我们心中打妄想是「不寂静」;寂静、不寂静这二个,都不离开一念心识。「有自性、无自性、无二」:圆成实性观照的心,它是有真实体性的;这个妄想是虚妄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不管真实、虚妄,都不离开一念心识。「生、不生、无二」:这个「生」就是流动变化,我们的心不断的变化,叫做「生」,这个「生」就是约着妄想;「不生」是约着观照,智慧的观照;智慧观照跟妄想是「无二」。「灭、不灭、无二」:我们心中的妄想,可以透过修行而消灭的;但圆成实性是不可以消灭的。就是不管你无始劫来打了多少的妄想、造了多大的罪业,只要你肯忏悔,都可以消灭。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相,所以说它是可以灭。但是圆成实性不能灭,就是不管你过去造了多大的罪业,你佛法的善根是永远不会失掉,因为它是不可以破坏,善根是黄金,你用火烧炼是不可能破坏的,但是烦恼跟罪业是可以破坏的。这一点你要注意!你在修行的时候,「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不管我们过去打了多少的妄想、造了多大的罪业,这都是可以破坏。但是这个可以破坏、不可以破坏,也是不离开一念心识。「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这圆成实性是寂静的,遍计所执是躁动不安的,这都不离开一念心识。「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圆成实是涅槃的;遍计执是躁动,非涅槃的。最后作一个总结,「生死、涅槃、无二」:当我们这一念心迷惑的时候,出现生死;当这一念心是觉悟的时候,出现涅槃;这二个是不二,同居一念心识。
我们作一个总结:
癸四、指应随释
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
从前面所谓的不二,有十二个不二法门这样的「差别」,我们可以了知,「一切诸佛」深妙的义理,我们都可以透过「三自性」的道理,加以「决」择明「了」,正「如前」面所说的「常、无常等」等的差别。这一段是把凡夫的心,他善念跟恶念不二的思想开显出来。我们先休息一下,待会我们再把这一段作个总结。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一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