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給他。但是這個小孩子,他因爲長時間做乞丐,他對自己的心已經沒有信心了,他趕快的跑啊!他說:我不是來偷東西的,我只是路過而已啊,我沒有偷東西的意思。這個仆人說:我們不是說你是小偷。就一直追,追到最後,這個小孩子因爲太緊張,就昏倒過去。昏倒過去,這個大富長者就想:這個孩子小時候起顛倒,離開我這麼久,我現在要跟他說他是我的兒子、要繼承我的財産,他恐怕沒辦法接受,心性卑劣。這怎麼辦呢?诶,要施設方便,慢慢來,這件事情急不得!這個時候,他說:好,讓他自己離開吧。離開以後佛陀(大富長者)就在他的眷屬當中,派一個長得最卑賤、醜陋的眷屬,化裝成乞丐,去跟這個小兒子做朋友:诶!咱們都是乞丐,同行。就跟這個乞丐生活在一起,彼此間就有感情。這個人就說:我們不要老是做乞丐,這樣不是個辦法。不做乞丐,難道還有別的選擇嗎?他說:某一家的家裏要招聘員工,我們可以去那個地方應征,好歹讓生活過得安定一點。後來就到大富長者的地方應征,就被錄取了。剛開始就是除糞,掃廁所。這個除糞就是修四念處,對治心中粗重的煩惱。因爲他很認真打掃,大富長者覺得不錯,就給他升官到庫頭。這個時候,他看到很多的珍寶生起歡喜,但是他想想說:這個珍寶我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一生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欣賞欣賞,我不可能擁有。後來,大富長者把他升起來做當家師傅,家裏面所有的事情,完全由他一手操辦。但是他還是認爲:這個錢他只是經營而已,跟他沒有關系。最後,大富長者覺得因緣成熟了,就在所有的親戚面前宣布:這個年輕人就是我的獨生子。這個時候,所有的阿羅漢聽了非常感動,開始說:從今以後,知道「是真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因爲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識,長時間在煩惱跟罪業的因緣當中活動,養成了一個等流習慣;當我們開始修學戒定慧的時候,我們感到不習慣,總是覺得:诶,我這個心好象不適合戒定慧,因爲我修戒定慧的時候,煩惱就排斥我,就會打妄想,就會感到有壓力。就是說,我們對大乘的信心就會動搖:我們生死凡夫,是不是不適合修戒定慧?不適合成就這麼多的波羅蜜?好象這件事情跟我沒有關系。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這段的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這一念心修習戒定慧、修波羅蜜是正常,我們這一念心打妄想是不正常。就是說,你本來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做乞丐是不正常的。按照道理,我們這個心當初的設計,是要你來修戒定慧的(呵──),可以這樣講。就是說,這個冷氣機,本來設計是可以吹涼風的;但是我們因爲操作不當,結果吹出熱風來。然後我們以爲本來的設計是吹熱風,其實不對。因爲我們沒有遵守它的操作手續,它正常的設計是要吹涼風。我們的心,亦複如是。其實我們明了的心性,修習戒定慧是正常的,打妄想是不正常的。這就是爲什麼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就聖道,因爲「真」是能夠破除「妄」,而不是「妄」能夠破除「真」。就像金礦,你用火去燒的時候,沙石會脫落、蒸發掉,而黃金則保留下來。所以只要我們不放棄努力,我們剛開始只要讓那個錯誤的習慣,慢慢的「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剛開始帶點勉強;但是你習慣以後,你那個正念的操作,妄想就能夠脫離,因爲妄想是不正常的。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內心有真心跟妄心這二個念頭,有正念跟妄念,而正念是真實的、妄念是虛妄的,真能破妄。這一段是把我們凡夫的內心,作一個比較中道的描述。
辛叁、余經(分二:壬一長行;壬二頌) 壬一、長行(分四:癸一引經問; 癸二標意答; 癸叁例余一切;癸四指應隨釋) 癸一、引經問
「余經」就是其他的經典,有「長行」跟偈「頌」。「長行」當中有四段:「一、引經問;二、標意答;叁、例余一切;四、指應隨釋」。「引經問」中先提出一個「問」:
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佛陀有時候「說」我們這一念心是「常」,是不生不滅的,是常住真心的;但有時候對內心的世界,「說」我們這一念心是生滅變化的,你不要當真,你昨天這樣子想,今天的想法又改變了,是生滅心的;但有時候又「說」這一念心,它同時也是「常」、同時也是「無常」,既是「常」又是「無常」。這當中有什麼深妙的道理,而「作」這樣的演「說」呢?我們看回「答」:
癸二、標意答
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是非常非無常。 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我們這一念心識,當我們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是趨向于真常不二的道理,這個「常」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平等心。我們凡夫有所得的心、向外攀緣的心,它是變化的;但是這個我空、法空相應的心,它是沒有變化性的。因爲它是平等,所以「圓成實性」相應的心「是常」;由妄想所相應的心「是無常」的。就是這個內心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你今天打這個妄想,明天對同樣的一件事情,也打其他的妄想。「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但是從依他起的一念心識來說,它是具足有「常」的功能,也有「無常」的功能,就是一念心它是通「常」、通「無常」的,就是「依此」這個道理,而「作如是說」。前面的這個心,是從染淨、從空間上來說;這個地方是從時間上,說明我們這一念心是通常、通無常。
癸叁、例于一切
這一科把凡夫的心,從時空上作一個總結。
如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 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 我、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 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 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
一般在權教的教法,這個方便的法門當中,我們得到的教義是說:生命有雜染分,産生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流轉;也有常、樂、我、淨的一個涅槃。但是這個地方就作一個會歸,其實所謂的不淨、苦、無常、無我,跟常、樂、我、淨,都不離開現前一念心識。所以這個心,看你怎麼操作,它有可能顯現常、樂、我、淨,它也可能顯現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叫「無二」。我們看這一段的經文,就是這個意思。「如常、無常、無二」:這個「常」就是圓成實,當我們隨順圓成實的時候,他心的相貌是「常」的,不生滅的;當我們心是打妄想的,他的心就變成生滅了;不管生滅、不生滅,都不離開現前一念心識、不離開依他起,就是「無二」,這個「無二」是約著依他起。「如是苦、樂、無二」:這個「苦」就是遍計執,遍計執産生生死流轉,帶給我們很多的痛苦;這個圓成實帶給我們很多的涅槃安「樂」;不管是苦、是樂,都是由一念心顯現,所以它是「無二」。「淨、不淨、無二」:這個「淨」是圓成實性,它顯現出清淨的相貌;「不淨」是心中遍計執的妄想;但是不管清淨──你在佛堂修習戒定慧,跟你在五欲境界的時候起貪瞋癡,其實都是這一念心,所以它「無二」。「空、不空、無二」:「空」的意思是講遍計執,遍計執是沒有真實的體性叫「空」,它是一個虛妄相;圓成實性是有真實體性的叫「不空」;不管真實、不管虛妄,都不離開現前一念心識,都是一念心所顯現,所以說「無二」。「我、無我、無二」,這個「我」,古德解釋爲自在義:圓成實性這個心是自在的,它沒有煩惱跟罪業的系縛;遍計執的心,它有煩惱跟業力的系縛,所以它是不自在;但是不管自在、不自在,都是一念心所顯現,所以叫「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這個「寂靜」是圓成實性,是安樂寂靜的;我們心中打妄想是「不寂靜」;寂靜、不寂靜這二個,都不離開一念心識。「有自性、無自性、無二」:圓成實性觀照的心,它是有真實體性的;這個妄想是虛妄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不管真實、虛妄,都不離開一念心識。「生、不生、無二」:這個「生」就是流動變化,我們的心不斷的變化,叫做「生」,這個「生」就是約著妄想;「不生」是約著觀照,智慧的觀照;智慧觀照跟妄想是「無二」。「滅、不滅、無二」:我們心中的妄想,可以透過修行而消滅的;但圓成實性是不可以消滅的。就是不管你無始劫來打了多少的妄想、造了多大的罪業,只要你肯忏悔,都可以消滅。爲什麼?因爲它是虛妄相,所以說它是可以滅。但是圓成實性不能滅,就是不管你過去造了多大的罪業,你佛法的善根是永遠不會失掉,因爲它是不可以破壞,善根是黃金,你用火燒煉是不可能破壞的,但是煩惱跟罪業是可以破壞的。這一點你要注意!你在修行的時候,「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不管我們過去打了多少的妄想、造了多大的罪業,這都是可以破壞。但是這個可以破壞、不可以破壞,也是不離開一念心識。「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這圓成實性是寂靜的,遍計所執是躁動不安的,這都不離開一念心識。「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圓成實是涅槃的;遍計執是躁動,非涅槃的。最後作一個總結,「生死、涅槃、無二」:當我們這一念心迷惑的時候,出現生死;當這一念心是覺悟的時候,出現涅槃;這二個是不二,同居一念心識。
我們作一個總結:
癸四、指應隨釋
如是等差別,一切諸佛密意語言,由叁自性,應隨決了。如前說常、無常等門。
從前面所謂的不二,有十二個不二法門這樣的「差別」,我們可以了知,「一切諸佛」深妙的義理,我們都可以透過「叁自性」的道理,加以「決」擇明「了」,正「如前」面所說的「常、無常等」等的差別。這一段是把凡夫的心,他善念跟惡念不二的思想開顯出來。我們先休息一下,待會我們再把這一段作個總結。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