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堂出來,跟過去的熟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佛號的功能就慢慢慢慢退失掉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想:這個佛號的功能,我曾經栽培過,它跑哪裏去了呢?這地方就是一個問題了。如果說這個時候只是被我們當初的六識所攝持的話,那這個佛七白打了。結果你後來又被很多人事的因緣所阻礙,這個地方就必須要阿賴耶識,來保存這個功能。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爲什麼能夠把你每一次佛七的能量,都累積起來?就是因爲有阿賴耶識。
子叁、難對治識持煩惱種不成(分二:醜一無識持種 難;醜二無種識生難) 醜一、無識持種難
「對治識」就是聖人的智慧,無漏的智慧生起的時候,這個「煩惱種」,沒有阿賴耶識就不能成立。這當中分二科:「一、無識持種難;二、無種識生難」。先看第一科「無識持種難」:
複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一切世間余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余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從資糧位到加行位,最後到見道位,這個時候我們心中跟一念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這個時候,叫「對治煩惱識生」,就是我們在內心當中出現第一道的光明。當然光明是不容許有黑暗出現的,在那個剎那當中,「一切世間」有漏的煩惱「余識」,當下都要消失掉,光明跟黑暗不共存的。「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就不存在了。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保存的話,這個人所有「煩惱」的「種子」就不存在。爲什麼呢?「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余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因爲這個「對治」的清淨智慧,它的體性是沒有煩惱系縛的,它對煩惱有對治力。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個人就成佛了。
醜二、無種識生難
複于後時世間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生。
「複于後時」,就是在見道位之後。見道位只有十六剎那,在十六剎那當中的光明,念念的相續,這個時候的心中是一念不生的;但是見道位以後,他從見道位的禅定出來,跟「世間」雜染的人事再接觸的時候,他有漏的分別心又再生起了,還有一些微細的煩惱。假設沒有「阿賴耶識」的攝藏,那些煩惱種子,「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自體」,他以前所「熏習」的種子跟他「所依止」的六識心王,在光明出現的時候,都已經是消失掉了,這個時候,它怎麼能夠再生起呢?這不是無因有果嗎?以下作一個總「結」:
癸叁、結
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假設沒有「阿賴耶識」的保存,凡夫有漏的心識,色界、無色界有漏的心識,跟聖人有漏心識的相續,都不能夠成立。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你會發覺這二部經的味道非常不一樣。就是說你讀《阿含經》,它文字當中所釋放的訊息,就是告訴你叁個訊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它是描述生命的無常相、無我相,趨向于空性。那在空性當中,如何來建立相續的生命?建立萬德莊嚴?這一部分提得很少,就是它只探討生命的無常,很少探討到生命的相續。但是你讀《法華經》,那就很明顯了,《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種話,小乘經典是看不到的。就是說,有一個人,他還不是真的有心到佛堂,他只是路過叁寶地,他想進來歇一歇。一進去佛堂以後,依止這個散亂心,看到佛像的莊嚴,合掌,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成就成佛的因種,這個種子種下去了。這個功能,生生世世的跟著他,直到他成佛爲止,會引導他來生繼續的學佛,再繼續的學佛、繼續的學佛,那個光明不斷的累積。
所以在大乘經典當中,對于修善這種成佛種子的栽培,非常強調;在小乘的經典當中,對于破惡非常強調:這個就是在思考上有所不同。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大乘佛法在調伏煩惱方面,要共聲聞人修學,這是事實。就是說,大乘菩薩,在走過最初的過渡階段,那種調伏粗重欲望的時候,我們也修無常觀、無我觀,對的!但是在思考上不同,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成長的過渡時期,我們對來生,對生命的未來,有成佛的理想,有追求一個更美好生命的期望。小乘修無常、無我觀,他只想要趨向空性而已,因爲心中的愛取不同。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爲什麼小乘的學者,他一直只觀前六識的生滅,這樣子,這個人的生命當中,很難有所謂相續的思考。你看觀心,小乘學者觀的心,就是觀到第六意識,他不可能觀到阿賴耶識,這樣子就很難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思考,就是我趕快離開生命就對了,這個就是他的知見不圓滿。
壬二、業雜染(癸一問;癸二答) 癸一、問
「業雜染」當中有二科:「一、問;二、答」。先看「問」:
雲何爲業雜染不成?
這個「業」就是身口意的造作。
癸二、答(分二:子一難能引;子二難能生) 子一、難能引
回「答」當中有二科,第一個「難能引」: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
假設沒有阿賴耶識,這個「行」,就是我們善惡的業力,能夠去引導阿賴耶識的種子,就不能成立了。這個引導就是有去改變它,有去使令它産生變化的作用,就是「行緣識」。「行」對阿賴耶識産生熏習,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個「識」是誰呢?你不能夠說是前六識,前面也說過,前六識不能夠受熏持種。不是前六識,那佛陀說「行緣識」,這個「識」就不能成立了!就是我們的業力對這個識,有改造、改變的作用,這個就是講業雜染,就是業力能夠得到保存。第二個「難能生」:
子二、難能生
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假設沒有阿賴耶識,我們心中的愛「取」煩惱去滋潤阿賴耶識的種子,而使它變成「有」,這個「有」就是使這個種子變成有能力,有強大的能力去招感果報的種子,那這一部分的緣起也不能成立。因爲沒有人保存種子,那這個第六意識的愛取去滋潤誰呢?所以「取爲緣有,亦不相應」,就是包括你造業,這個業種子不能夠保存;包括你臨終愛取去滋潤這個業種子,也都不能成立了:那你這個造業,就不能得果報了。所以必須有阿賴耶識,才能夠「行緣識」,乃至「取緣有」。這個地方講到業雜染的相續,必須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微細明了的心識,它本身不造作任何業力;但是它能夠恒常的接受前六識所造業力的功能。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簡單的回答幾個問題。
問:阿鼻地獄是否就是無間地獄?
答:是的,阿鼻地獄就是無間地獄。就是我們在造業的時候,這個業當然是心念所造,你的身體、嘴巴是不能造業的,就是你那個心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沒有慚愧、忏悔之心,所以那麼強大的業力所造的這個業,你得果報的時候,也就沒有間斷了。
問: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是否會再墮叁惡道?若會,其原因爲何?
答:這前面說過了,他到色界、無色界,雖然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但是他內心的深處,有一個非常大的倉庫,還保存很多罪業的種子,當他善業表現出來以後,他的善業就變成弱勢,這個時候,罪業就變成強勢,就很容易到叁惡道去了。
問:破邪顯正要如何避免犯「說四衆過戒」?
答:每一個人不說四衆過的因緣不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子:這個嘴巴它是一個工具,一個人嘴巴會講話,是由心來推動的,所以你要不說四衆過,就是你的內心當中有比較大的包容性,「我佛家廣大,種種皆有」嘛!在叁寶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善根,也有他的煩惱,你要是對他有一點包容,人都是有一點過失嘛!你內心當中,已經認同、包容他(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是不斷的修正自己,你心裏面有一份的包容。),你就不容易講他的過失。如果你內心當中,根本不能夠認同,不能夠包容他有這樣的行爲,你勉強自己不講,也是可以,但是我看不會持久的。就是你內心對他非常不滿,但是你因爲不敢犯戒的關系而不講,我看你不會持久的!遇到有人刺激你的時候、你生氣失控的時候,因爲你這個時候,你有這個東西存在,而你沒有表現出來,這表示你在壓抑。壓抑就是你這個東西存在,但是你有另外一個克製力克製住了;但是這個克製力是有所作意,所以不會持久。萬一有一天你在失控的時候,比如說有人刺激你,這個克製力消失了,你所有的話都講出來了。所以最理想的持戒就是:你的心理要疏通,你最好能夠作心理的疏通,那這樣是比較好一點。
問: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答:這個完全沒有念頭(呵──),這個不就是無情衆生了嗎!佛法,不是說從有情修成無情,是轉識成智。它這個「無念」,剛開始先沒有惡念,沒有惡念就是善念,佛法的修行先修善念,再修正念。這個「無念」,你講無念可能會錯認消息,你講「正念」可能會清楚,就是正念真如。內心當中,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的時候,內心是清清楚楚,但是不取任何的執著,空空蕩蕩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謂之正念,這是正念真如。佛,當然是有心念,所以佛也是有生命現象,有心念就有生命,所謂的生命,就是由心念來創造的。 阿羅漢的學者,就比較沒有無量生命的觀念,他認爲生命就是痛苦的,「諸行無常」,所以說阿羅漢學者觀察無常,生命就是無常,那麼「無常故苦」,這句話很可怕!無常就是苦,因爲它不安穩,所以「苦即無我,無我故空」,所以他這樣思考下去的時候……,你說這個小乘學者,你看,你要是讀《法華經》《華嚴經》,你看諸佛菩薩的功德多莊嚴多好啊!對不對?他能夠「于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這麼自在的境界,事事無礙。小乘的學者看到以後,不生好樂,沒有好樂心,他就是喜歡苦、空、無常、無我。
、這個地方就是說,大乘的學者是認爲念頭沒有錯,念頭是無自性的。當然你說念頭有邪念,有邪念是因爲我們曾經熏習了邪惡的功能,既然是熏習,表示後天才有的,它本來沒有。後天才有就是說,你可以假藉戒定慧把它消滅掉,它有生起的因緣,就有消失的因緣。所以大乘的佛法對心念,不主張把它斷掉,但是主張把它對治轉變。 我們今天講到不同的思考,比如說你現在煩惱起來了,起貪欲、起瞋恚:如果是小乘的學者,他對惡念就是完全的破壞,就是修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把念頭全部消失掉了;大乘佛法也同意在助行方面修四念處,但是他轉念念佛,他同時在起煩惱的時候,把這個心念的力量轉成念佛。這樣的不同思考,因果就不同。就是說,你對心念只是一味的破壞,最後頂多就是──你的因是這樣,你的果報就是空空蕩蕩,你以後就不要羨慕別人有莊嚴,因爲你因地不栽培,你頂多得到清淨。你說:唉呀,我是一個阿羅漢,法華會上說的,诶!爲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麼莊嚴?因爲你因地的時候,你對惡念只有破壞,你不重視修善。那我們今天惡念生起的時候,我們同時對治惡念,又同時憶念佛號,無量光、無量壽,我們在破惡的過程當中,又努力的建設,最後得果報的時候,就有功德莊嚴。 所以這個成佛之道,就是你的抉擇。爲什麼有些人過程當中,他缺乏種種的莊嚴?同樣是舍利弗尊者跟文殊菩薩,在清淨的程度上、在斷惡的程度上,我們說差別不大;但是你看他們因地所修的善,文殊菩薩的是不能比的!就是說,你有什麼樣的知見,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思考,就會帶動不同的修行,最後就有不同的果報。除非你徹底的改變你的知見,否則你的成佛之道,這個生命的水流,就一直往這個方向走下去了,産生固定的種姓。總之,生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你今天對來生有什麼樣的期望,你就栽培什麼;但是你到底要什麼,你要知道。你說:诶,我無所謂,反正我以後就是要成爲一個阿羅漢,我看到神通道力、功德莊嚴,那麼的莊嚴,我也無所謂。那當然就沒辦法了!如果你對諸佛的萬德莊嚴有所期待,那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除了斷惡以外,修習種種的波羅蜜以自莊嚴,福德、智慧以自莊嚴,這個因地你就不能缺乏,就是這個生命的相續,你就不能夠缺乏。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薩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