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堂出来,跟过去的熟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佛号的功能就慢慢慢慢退失掉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想:这个佛号的功能,我曾经栽培过,它跑哪里去了呢?这地方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说这个时候只是被我们当初的六识所摄持的话,那这个佛七白打了。结果你后来又被很多人事的因缘所阻碍,这个地方就必须要阿赖耶识,来保存这个功能。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能够把你每一次佛七的能量,都累积起来?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
子三、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分二:丑一无识持种 难;丑二无种识生难) 丑一、无识持种难
「对治识」就是圣人的智慧,无漏的智慧生起的时候,这个「烦恼种」,没有阿赖耶识就不能成立。这当中分二科:「一、无识持种难;二、无种识生难」。先看第一科「无识持种难」: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从资粮位到加行位,最后到见道位,这个时候我们心中跟一念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这个时候,叫「对治烦恼识生」,就是我们在内心当中出现第一道的光明。当然光明是不容许有黑暗出现的,在那个剎那当中,「一切世间」有漏的烦恼「余识」,当下都要消失掉,光明跟黑暗不共存的。「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保存的话,这个人所有「烦恼」的「种子」就不存在。为什么呢?「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因为这个「对治」的清净智慧,它的体性是没有烦恼系缚的,它对烦恼有对治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人就成佛了。
丑二、无种识生难
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
「复于后时」,就是在见道位之后。见道位只有十六剎那,在十六剎那当中的光明,念念的相续,这个时候的心中是一念不生的;但是见道位以后,他从见道位的禅定出来,跟「世间」杂染的人事再接触的时候,他有漏的分别心又再生起了,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摄藏,那些烦恼种子,「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自体」,他以前所「熏习」的种子跟他「所依止」的六识心王,在光明出现的时候,都已经是消失掉了,这个时候,它怎么能够再生起呢?这不是无因有果吗?以下作一个总「结」:
癸三、结
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保存,凡夫有漏的心识,色界、无色界有漏的心识,跟圣人有漏心识的相续,都不能够成立。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你会发觉这二部经的味道非常不一样。就是说你读《阿含经》,它文字当中所释放的讯息,就是告诉你三个讯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它是描述生命的无常相、无我相,趋向于空性。那在空性当中,如何来建立相续的生命?建立万德庄严?这一部分提得很少,就是它只探讨生命的无常,很少探讨到生命的相续。但是你读《法华经》,那就很明显了,《法华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种话,小乘经典是看不到的。就是说,有一个人,他还不是真的有心到佛堂,他只是路过三宝地,他想进来歇一歇。一进去佛堂以后,依止这个散乱心,看到佛像的庄严,合掌,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成就成佛的因种,这个种子种下去了。这个功能,生生世世的跟着他,直到他成佛为止,会引导他来生继续的学佛,再继续的学佛、继续的学佛,那个光明不断的累积。
所以在大乘经典当中,对于修善这种成佛种子的栽培,非常强调;在小乘的经典当中,对于破恶非常强调:这个就是在思考上有所不同。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大乘佛法在调伏烦恼方面,要共声闻人修学,这是事实。就是说,大乘菩萨,在走过最初的过渡阶段,那种调伏粗重欲望的时候,我们也修无常观、无我观,对的!但是在思考上不同,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成长的过渡时期,我们对来生,对生命的未来,有成佛的理想,有追求一个更美好生命的期望。小乘修无常、无我观,他只想要趋向空性而已,因为心中的爱取不同。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为什么小乘的学者,他一直只观前六识的生灭,这样子,这个人的生命当中,很难有所谓相续的思考。你看观心,小乘学者观的心,就是观到第六意识,他不可能观到阿赖耶识,这样子就很难建立一个无量生命的思考,就是我赶快离开生命就对了,这个就是他的知见不圆满。
壬二、业杂染(癸一问;癸二答) 癸一、问
「业杂染」当中有二科:「一、问;二、答」。先看「问」: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
这个「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
癸二、答(分二:子一难能引;子二难能生) 子一、难能引
回「答」当中有二科,第一个「难能引」:
行为缘识,不相应故。
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行」,就是我们善恶的业力,能够去引导阿赖耶识的种子,就不能成立了。这个引导就是有去改变它,有去使令它产生变化的作用,就是「行缘识」。「行」对阿赖耶识产生熏习,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识」是谁呢?你不能够说是前六识,前面也说过,前六识不能够受熏持种。不是前六识,那佛陀说「行缘识」,这个「识」就不能成立了!就是我们的业力对这个识,有改造、改变的作用,这个就是讲业杂染,就是业力能够得到保存。第二个「难能生」:
子二、难能生
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去滋润阿赖耶识的种子,而使它变成「有」,这个「有」就是使这个种子变成有能力,有强大的能力去招感果报的种子,那这一部分的缘起也不能成立。因为没有人保存种子,那这个第六意识的爱取去滋润谁呢?所以「取为缘有,亦不相应」,就是包括你造业,这个业种子不能够保存;包括你临终爱取去滋润这个业种子,也都不能成立了:那你这个造业,就不能得果报了。所以必须有阿赖耶识,才能够「行缘识」,乃至「取缘有」。这个地方讲到业杂染的相续,必须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微细明了的心识,它本身不造作任何业力;但是它能够恒常的接受前六识所造业力的功能。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简单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阿鼻地狱是否就是无间地狱?
答:是的,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就是我们在造业的时候,这个业当然是心念所造,你的身体、嘴巴是不能造业的,就是你那个心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没有惭愧、忏悔之心,所以那么强大的业力所造的这个业,你得果报的时候,也就没有间断了。
问: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是否会再堕三恶道?若会,其原因为何?
答:这前面说过了,他到色界、无色界,虽然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但是他内心的深处,有一个非常大的仓库,还保存很多罪业的种子,当他善业表现出来以后,他的善业就变成弱势,这个时候,罪业就变成强势,就很容易到三恶道去了。
问:破邪显正要如何避免犯「说四众过戒」?
答:每一个人不说四众过的因缘不同,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子:这个嘴巴它是一个工具,一个人嘴巴会讲话,是由心来推动的,所以你要不说四众过,就是你的内心当中有比较大的包容性,「我佛家广大,种种皆有」嘛!在三宝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善根,也有他的烦恼,你要是对他有一点包容,人都是有一点过失嘛!你内心当中,已经认同、包容他(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是不断的修正自己,你心里面有一份的包容。),你就不容易讲他的过失。如果你内心当中,根本不能够认同,不能够包容他有这样的行为,你勉强自己不讲,也是可以,但是我看不会持久的。就是你内心对他非常不满,但是你因为不敢犯戒的关系而不讲,我看你不会持久的!遇到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生气失控的时候,因为你这个时候,你有这个东西存在,而你没有表现出来,这表示你在压抑。压抑就是你这个东西存在,但是你有另外一个克制力克制住了;但是这个克制力是有所作意,所以不会持久。万一有一天你在失控的时候,比如说有人刺激你,这个克制力消失了,你所有的话都讲出来了。所以最理想的持戒就是:你的心理要疏通,你最好能够作心理的疏通,那这样是比较好一点。
问:佛是无念,此「无念」是完全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答:这个完全没有念头(呵──),这个不就是无情众生了吗!佛法,不是说从有情修成无情,是转识成智。它这个「无念」,刚开始先没有恶念,没有恶念就是善念,佛法的修行先修善念,再修正念。这个「无念」,你讲无念可能会错认消息,你讲「正念」可能会清楚,就是正念真如。内心当中,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的时候,内心是清清楚楚,但是不取任何的执着,空空荡荡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谓之正念,这是正念真如。佛,当然是有心念,所以佛也是有生命现象,有心念就有生命,所谓的生命,就是由心念来创造的。 阿罗汉的学者,就比较没有无量生命的观念,他认为生命就是痛苦的,「诸行无常」,所以说阿罗汉学者观察无常,生命就是无常,那么「无常故苦」,这句话很可怕!无常就是苦,因为它不安稳,所以「苦即无我,无我故空」,所以他这样思考下去的时候……,你说这个小乘学者,你看,你要是读《法华经》《华严经》,你看诸佛菩萨的功德多庄严多好啊!对不对?他能够「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这么自在的境界,事事无碍。小乘的学者看到以后,不生好乐,没有好乐心,他就是喜欢苦、空、无常、无我。
、这个地方就是说,大乘的学者是认为念头没有错,念头是无自性的。当然你说念头有邪念,有邪念是因为我们曾经熏习了邪恶的功能,既然是熏习,表示后天才有的,它本来没有。后天才有就是说,你可以假藉戒定慧把它消灭掉,它有生起的因缘,就有消失的因缘。所以大乘的佛法对心念,不主张把它断掉,但是主张把它对治转变。 我们今天讲到不同的思考,比如说你现在烦恼起来了,起贪欲、起瞋恚:如果是小乘的学者,他对恶念就是完全的破坏,就是修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把念头全部消失掉了;大乘佛法也同意在助行方面修四念处,但是他转念念佛,他同时在起烦恼的时候,把这个心念的力量转成念佛。这样的不同思考,因果就不同。就是说,你对心念只是一味的破坏,最后顶多就是──你的因是这样,你的果报就是空空荡荡,你以后就不要羡慕别人有庄严,因为你因地不栽培,你顶多得到清净。你说:唉呀,我是一个阿罗汉,法华会上说的,诶!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么庄严?因为你因地的时候,你对恶念只有破坏,你不重视修善。那我们今天恶念生起的时候,我们同时对治恶念,又同时忆念佛号,无量光、无量寿,我们在破恶的过程当中,又努力的建设,最后得果报的时候,就有功德庄严。 所以这个成佛之道,就是你的抉择。为什么有些人过程当中,他缺乏种种的庄严?同样是舍利弗尊者跟文殊菩萨,在清净的程度上、在断恶的程度上,我们说差别不大;但是你看他们因地所修的善,文殊菩萨的是不能比的!就是说,你有什么样的知见,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就会带动不同的修行,最后就有不同的果报。除非你彻底的改变你的知见,否则你的成佛之道,这个生命的水流,就一直往这个方向走下去了,产生固定的种姓。总之,生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你今天对来生有什么样的期望,你就栽培什么;但是你到底要什么,你要知道。你说:诶,我无所谓,反正我以后就是要成为一个阿罗汉,我看到神通道力、功德庄严,那么的庄严,我也无所谓。那当然就没办法了!如果你对诸佛的万德庄严有所期待,那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除了断恶以外,修习种种的波罗蜜以自庄严,福德、智慧以自庄严,这个因地你就不能缺乏,就是这个生命的相续,你就不能够缺乏。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萨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