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四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假设你昨天请到一尊佛像,你第一次看的时候很生疏;但是你今天再看,诶,慢慢慢慢你对这尊佛像的结构比较清楚了,第三天再看,更清楚了。那表示什么?表示你前面眼识造作的功能,第一念的眼识有相续到第二念的眼识,第二念眼识的功能,有传递给第三念的眼识,这个善恶的功能有累积的作用。但是这种功能绝对不能保存在「眼识」,因为「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因为眼识消失了以后,现在来观察已经没有自体了;后面的「眼识」再生起的时候,跟它的「贪」烦恼再生起,这个就「不应道理」,因为这个现行法已经消失了,种子也消失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因为这个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所以说由眼识来保存这个种子,是不合道理的。第三段讲出一个譬「喻」来作总「结」:

  

  巳三、喻结

  

  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

  

  比「如」说「过去」我们曾经造了一个罪业,这个罪业:或者我们已经得果报了,我们已经招感在人事上;或者在色身上,有种种不如意的果报,这个时候业消失掉了。或者说这个业没有得果报,但是我们很至诚的忏悔,而且修止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透过忏悔跟止观强力的对治,这个业消失掉了。一种已经消失而没有自「体」的「业」,结果再招感「异熟果生」起,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这个业已经消失了!这个地方是说,由眼识来持种是不合道理,因为眼识它不能相续,它不像阿赖耶识能够不断的相续下去。

  

  辰二、难受熏不成(分三:巳一乘前更破;巳二设难住处 ;巳三结非所熏) 巳一、乘前更破

  

  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

  

  这是第一段「乘前更破」,等于是对熏习作一个总结。说「眼识」它带动了「贪」烦恼的活动,这二个是「俱生」俱灭,同时的作用。这二个俱生俱灭,就产生了相互的熏习,其实这个「熏习」是「不」能「成就」的。前面是说持种不成,这个地方是说熏习不成。为什么「熏习不成」呢?因为熏习一定要有一个所熏习的处所,这个眼识跟贪烦恼都不能构成所熏,就是说你这个熏习,没有人是一个所熏习,没有一个人能够承当接受讯息的功能。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总说。为什么熏习不成呢?这以下有三段来加以说明:

  

  巳二、设难住处(分三:午一住贪中;午二住余识中; 午三住自体) 午一、住贪中

  

  「设难住处」,就是说没有一个熏习的依止处:第「一、住贪中;二、住余识中;三、住自体」。先看「住贪中」:

  

  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

  

  说这个「熏习」,我们应该把「熏习」的功能,安住在「贪中」。贪烦恼,这是一个心所法,就是以贪为所熏。「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这个贪烦恼是「能依」。「能依」什么意思呢?因为贪烦恼是心所有法,它必须要依止心王才能生起,所以心王是所依,它必须要依止心王,所以它是时有、时无。比如说,我第六意识有时候起贪、有时候起瞋心,贪久我不喜欢,我就起瞋。所以这个贪烦恼,它是不能作主的,它是心所有法,环境改变的时候,心所就改变了,虽然心王在,但是心所已经改变了,所以它是「能依」的法,是「不坚住」的,它不能相续的;不能相续,当然不能当所熏,所熏习一定要一味的相续。所以说,这个熏习的法住在贪中,是不合道理的。第二个「住」在「余识」,「余识」就是眼识以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等。

  

  午二、住余识

  

  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

  

  眼识跟贪烦恼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功能,也不能够安住在其「余」的耳、鼻、舌、身「识」当中。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二个理由:第一个,「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因为每一个心「识」有它「所依」的根跟所缘的境,叫十八界。眼识依止眼根,了别色尘;耳识依止耳根,了别声尘;你不能说眼识去了别声尘!每一个心识,有它活动的范围,所以你不能够说「我去熏习你」,不可能!它们二个活动的处所不同。第二个,「又无决定俱生灭」。它也不一定同时生起,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不能俱生俱灭,当然不能构成熏习。所以你说眼识贪烦恼的功能,由其他的诸识来保存,也是不合道理。

  

  午三、住自体

  

  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

  

  就是说,贪烦恼这样的功能,应该「住」在眼识的「自体」当「中」。这个自体当中的意思是说,眼识是一个生灭法,当第一念眼识生起贪的时候,在它还没有消失之前,赶紧的把这个功能传递给第二个眼识,就像我们跑接力赛一样,把这个棒子交给第二念,这个叫「住自体中」。但是这个「住自体中」是不合道理的,「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因为二个眼识不可能同时生起,我们前面也说过「二念不俱有」,就是说你前一念要完全灭了以后,第二念才生起;那你前面那个念头消失了,你怎么把讯息传递给第二念呢?不可能嘛!它不能够同时的「俱生俱灭」,那当然就不能构成熏习。所以在熏习的过程当中,眼识跟贪这二个,都不能够当做熏习的处所。「巳三」作一个总结:

  

  巳三、结非所熏

  

  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

  

  这个地方,有二段的破斥:第一个,同类熏习是不合道理的。就是说「眼识」跟「贪烦恼」,它们彼此相互的「熏习」,是「不」合「道理」的;第二个,「眼识」跟其余的诸识相互的「熏习」,这个异类的熏习,也「不」合「道理」。因为这个异类的心识,它有它所依的根,所缘的境都不同,不能构成俱生俱灭。这个是讲到眼识跟贪烦恼的作用,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的相续作用来保存,才能够构成烦恼相续。

  

  卯二、例破余

  

  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眼识」的功能不能相续,前五识当然不能相续。这个地方是针对欲界众生的烦恼相续来说。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你的眼睛起烦恼、或者耳根起烦恼,这个烦恼都不能保存在眼识跟耳识当中,都要输送到一个根本的处所──阿赖耶识,都要输送到这个地方去。

  

  《楞严经》在修首楞严止观,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就是说,我们造业依止六根,有些人眼根造的业比较重,有些人耳根造的业比较重,当然我们因地造业,在六根当中的污垢,有它的浅深不同。你看有些人,他对穿衣服不重视,但是他对吃东西很重视;有些人他对吃东西不重视,他衣服要穿得很漂亮:所以这个六根的造业,的确有它不同的相貌。但是返妄归真的时候,你只要从一根深入,一根解脱了,六根同时解脱,你不一定根根都要解脱,不必!那表示说,虽然造业是六根,但是这个六根的业,最后都输送到阿赖耶识去,所以你阿赖耶识的光明出现的时候,全部破坏了,就是所谓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虽然造业是分别在六根门头活动,但是这些邪恶的功能,其实都回到阿赖耶识去了。所以为什么在观照法门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念而已。虽然这一念头,就说你有六个窗户,太阳照出去有六个窗户,但是最后回归,就只有这个心念而已。所以我们观心的时候,为什么蕅益大师讲:现前一念心性突破,过去、现在、未来全部突破?就是所知依。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特别厉害,它抓到生命的核心点,掌握到生命的核心点,不像小乘的学者在枝末当中,就比较不圆满。

  

  子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

  

  这个地方是讲色界、无色界烦恼生起的情况。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幷已过去,现无体故。

  

  如果有一个人从「无想」天──色界四禅定,无想天有五百劫,都是第六意识不活动;或者说他是从「上诸地」,就是上二界──色界、无色界,那种禅定的清净心识当中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他「来」到欲界。「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这个时候他跟欲界的因缘接触,产生了一个「染」污的「初识」,这个染污的初识,就是我们中阴身在投胎的时候,所生起的第一念爱取的「烦恼」。这个烦恼,「此识生时,应无种子」,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保存过去这种邪恶的功能,你说这个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他整天都是在禅定当中,他经过了五百劫,甚至于一万劫,这么长的时间,他来到欲界的时候,他经过这么长的清净,这第一个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呢?「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幷已过去,现无体故。」因为他以前所「依止」的六识的心王,以「及彼」,这个「彼」就是贪烦恼的「熏习」,都是「过去」式了,从现在来观察,都觅之了不得。那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初识生」起呢?这当然就是要有阿赖耶识来保存。

  

  比如说,我们打佛七的时候,我们一般打佛七之前,心中是散乱的,我们很难在一个所缘境专注;虽然我们理性上知道三宝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我们跟三宝每一次的接触,多一分的接触,就多一分的消业障、增福慧,理论上我们了解;但是我们在人事这样一个尘劳的境界活动,心思散乱。这个时候打佛七,就强迫自己安住在这个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的万德洪名,「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慢慢慢慢的,这时候的心,对这个佛号的安住,慢慢慢慢的加强。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的时候,心中几乎都是佛号,没什么恶念出现。但是到了第七天,就开始:诶,准备打完佛七,就开始计画打完佛七要干什么(呵──),就开始打妄想了。打完佛七就更严重了,从佛…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