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四卷

  第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丁四、阿赖耶识决择」。我们前面讲到阿赖耶识,都是比较大纲式的来探讨它因相跟果相的相互作用;这一科是以比较深入的角度,来观察阿赖耶识的染净缘起,比较深入的去了解它,所以叫做「阿赖耶识决择」。这当中有三科,第一科是「结前问后」,就是为什么在建立染净因果的时候,一定要建立阿赖耶识呢?而不是以前六识来建立染净因果呢?这个地方是一个问。这以下,一个简「略」的回答。

  

  戊二、略标离阿赖耶识染净不成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这个地方的简略回答是说:假设「离」开了「阿赖耶识」,我们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只能观察到前六识的生灭相,这样的生灭相,「杂染」法的缘起跟「清净」法的缘起,这样的因果相续都「不」能「成」立了。什么叫做杂染法的缘起呢?「谓烦恼杂染」,就是这些无量无边的烦恼──贪、瞋、痴、慢、疑。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烦恼杂染」有二类:一个是无明,它是发业的,发动业力的,这个自我意识它有发动业力的作用;第二个是爱取,它有润生的作用:无明跟爱取这二种是烦恼杂染。「业杂染」就是十二缘起的「行」支,就是善业、恶业跟不动业,不动业就是禅定。第三个是「生杂染」,「生杂染」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的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种果报体,当然有老病死,所以它也是杂染。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话,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种杂染都不能够相续下去。这个是讲杂染法不能相续。第二个,「世间」的「清净」。我们修世间的清净法──五戒、十善,还有种种的禅定;或者说「出世」间的「清净」,我们发出离心、菩提心,所推动的戒定慧,这种无漏的戒定慧,叫做出世间的清净。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受熏持种,也都「不」能够「成」就。

  

  第十四卷

  

  这个地方意思是说:我们佛法在修习善业,比如说布施、持戒、忍辱,有很多地方是共外道的,外道也有修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外道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跟佛教徒在修布施、持戒、忍辱善业的时候,最大的差别就是:佛弟子对生命的观察有正见的引导,这种智慧的引导,是外道所没有的。就是说,佛弟子在每一个法的修学当中,都是以智慧引导。智慧的引导、智慧的观察,观察什么?就是观察缘起法,观察生命当中有杂染的缘起、有清净的缘起。这二种缘起的观察,在我们修止观的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以下我们广泛的加以说明:

  

  戊三、广显染净不成道理(分二:己一长行;己二偈颂) 己一、长行(分三:庚一别释染净种现不成;庚二总破色心为染 净种不成;庚三结成许阿赖耶识) 庚一、别释染净种现不成(分二:辛一辨三杂染; 辛二辨二种清净) 辛一、辨三杂染(分三:壬一烦恼杂染;壬二业杂染; 壬三生杂染) 壬一、烦恼杂染(分二:癸一问;癸二答) 癸一、问

  

  杂染缘起跟清净缘起,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不能成立?把这个道理详细的说明。这当中分二科:「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当中分成三科:「一、别释染净种现不成;二、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三、结成许阿赖耶识」。先各别的说明,离开了阿赖耶识,杂染法、清净法的种子跟现行,都不能成就,这当中分成二科:「一、辨三杂染;二、辨二种清净」。先看「杂染」法的缘起,分三科:「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先看「烦恼杂染」,这当中分成二科(这个「三」是写错了):「癸一、问;癸二、答」。先一个「问」: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

  

  为什么我们在观察生命的时候,一定要观到阿赖耶识呢?我们只观到前六识不可以吗?不可以!你只有观到前六识,你的「烦恼杂染不」能够相续。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我们讲「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当然你要折伏烦恼,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烦恼?它的生起因缘是什么?你才能够还灭它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观察烦恼,你一定要观察阿赖耶识。这是一个问,以下「答」:

  

  癸二、答(分三:子一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 子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 子三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 子一、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 (分二:丑一标义;丑二征破) 丑一、标义

  

  「答」当中有三段:「一、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

  

  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三、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这三科我们先简单的说明。第一科「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是针对欲界众生的烦恼来说,欲界众生;第二科「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这是在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来说;第三科「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这个是针对见道位以上的圣人,他有微细的烦恼,那这个烦恼是怎么相续的?第三段是针对见道位的圣人的烦恼来说的。首先我们看第一科「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先看欲界众生的烦恼,为什么一定要阿赖耶识?这当中有二科:「一、标义;二、征破」。先「标」出它的大意:

  

  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 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

  

  我们内心的「烦恼」有二种:第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种根本烦恼。这六种烦恼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会有不同的相貌,所以叫做「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就是随顺根本烦恼而引生的差别烦恼,可以说是根本烦恼的等流。比如说瞋心,瞋心是根本烦恼;但是瞋心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有忿、恨、恼,这个忿、恨、恼都是瞋的自体;但是它在不同的环境,它表现不同的相貌,这个叫做「随烦恼」。这么多的烦恼是怎么有的呢?「熏习所作」。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就是过去世第六意识的造作,造作的时候熏习阿赖耶识,而产生很多很多潜伏的功能,而这样子潜伏的「种子」,它如果是保存在第「六」意「识」当中,是「不」合道「理」的。这个「六识身」是涵盖整个前六识,这个地方是标出大意。就是说,如果说烦恼是由前六识来受熏持种,是不合道理的。这是一个大意;这以下「征破」,把这个理由加以说明。「征破」当中,先看第一科「征」:

  

  丑二、征破(分二:寅一征;寅二破) 寅一、征

  

  所以者何?

  

  这是什么理由呢?为什么我们在观察缘起的时候,大乘的缘起一定要观到阿赖耶,我们观小乘的六转识不可以吗?这是什么道理?这以下就把这个道理讲出来,看「破」:

  

  寅二、破(分二:卯一破眼识;卯二例破余) 卯一、破眼识(分二:辰一难持种不成;辰二难受熏不成) 辰一、难持种不成(分三:己一设义;己二随难; 己三喻结) 巳一、设义

  

  「破」当中有二科:「一、破眼识;二、例破余。」前六识第一个是「眼识」,眼识不能成立,后面的耳、鼻、舌、身、意,其他五识都不能成立了。「破眼识」当中有二科:「一、难持种不成;二、难受熏不成」。先看「持种不成」,这当中三科:「一、设义;二、随难;三、喻结」。先看「设义」:

  

  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

  

  此由彼熏成种,非余。

  

  这是假设依止「眼识」来持种,是不成道理的。如果说我们今天是眼识:眼识在可爱的人事因缘当中,去了别色尘的时候,产生「贪」欲的「烦恼」,这个时候眼识跟贪欲的烦恼是「俱生俱灭」的,这个时候「此由彼熏成种」,「此」眼识「由彼」贪烦恼「熏」习而成立了「种」子,这个种子就保存在眼识当中,而不需要有阿赖耶识,「非余」就是不需要有阿赖耶识来保存。就是说,眼识带动了它相应的贪烦恼心所,在可爱的色尘当中活动,这二个心识,在那个地方俱生俱灭,就构成了所谓的熏习。这样的熏习,眼识就把贪欲的功能保存下去了,这是假设出这样的一个大意。这以下问「难」:

  

  巳二、随难(分二:午一出过;午二理破) 午一、出过

  

  问「难」当中有二科:「一、出过;二、理破」。先指出它的「过」失:

  

  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

  

  身为「眼识」,「眼识九缘生」,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它要有很多因缘的资持,才能够出现,它要有光明、环境、各式各样的条件。身为一个生灭法的「眼识」,假设「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它被其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间断,比如说,你在看佛像的时候,突然间有人叫你一声,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在声音,耳识就起来取代你的眼识,你的眼识就「谢灭」,这个时候耳识就活动了。这个时候,你的眼识为耳识等「所间」隔,「如是熏习」所成就的种子,以及「熏习所依」的眼识,这个种子跟眼识都消失了,因为这个种子保存在眼识当中,眼识消失的时候,所有的种子就消失了。这样子,在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过失──断灭见了。就是你的功能不能相续下去,你虽然曾经修习戒、定、慧,但是在前六识剎那剎那的无常生灭当中,你所有的功能都不能保存,造善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罪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子是一个很严重的过失了。这是指出它的过失,因为这个眼识是生灭法。

  

  午二、理破

  

  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

  

  先前的眼识,就是你之前在看佛像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识,带动了很多的心所,在佛像的所缘境,在那个地方不断的活动,突然间为耳识「所间」隔,所以说「现」在这个眼识已经没有自「体」了。…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