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四卷

  第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七頁,「丁四、阿賴耶識決擇」。我們前面講到阿賴耶識,都是比較大綱式的來探討它因相跟果相的相互作用;這一科是以比較深入的角度,來觀察阿賴耶識的染淨緣起,比較深入的去了解它,所以叫做「阿賴耶識決擇」。這當中有叁科,第一科是「結前問後」,就是爲什麼在建立染淨因果的時候,一定要建立阿賴耶識呢?而不是以前六識來建立染淨因果呢?這個地方是一個問。這以下,一個簡「略」的回答。

  

  戊二、略標離阿賴耶識染淨不成

  

  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

  

  這個地方的簡略回答是說:假設「離」開了「阿賴耶識」,我們在觀察生命的時候,只能觀察到前六識的生滅相,這樣的生滅相,「雜染」法的緣起跟「清淨」法的緣起,這樣的因果相續都「不」能「成」立了。什麼叫做雜染法的緣起呢?「謂煩惱雜染」,就是這些無量無邊的煩惱──貪、瞋、癡、慢、疑。在十二因緣當中的「煩惱雜染」有二類:一個是無明,它是發業的,發動業力的,這個自我意識它有發動業力的作用;第二個是愛取,它有潤生的作用:無明跟愛取這二種是煩惱雜染。「業雜染」就是十二緣起的「行」支,就是善業、惡業跟不動業,不動業就是禅定。第叁個是「生雜染」,「生雜染」就是我們有情衆生的果報體,這個果報體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這種果報體,當然有老病死,所以它也是雜染。假設沒有阿賴耶識的話,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叁種雜染都不能夠相續下去。這個是講雜染法不能相續。第二個,「世間」的「清淨」。我們修世間的清淨法──五戒、十善,還有種種的禅定;或者說「出世」間的「清淨」,我們發出離心、菩提心,所推動的戒定慧,這種無漏的戒定慧,叫做出世間的清淨。假設沒有阿賴耶識的受熏持種,也都「不」能夠「成」就。

  

  第十四卷

  

  這個地方意思是說:我們佛法在修習善業,比如說布施、持戒、忍辱,有很多地方是共外道的,外道也有修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外道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時候,跟佛教徒在修布施、持戒、忍辱善業的時候,最大的差別就是:佛弟子對生命的觀察有正見的引導,這種智慧的引導,是外道所沒有的。就是說,佛弟子在每一個法的修學當中,都是以智慧引導。智慧的引導、智慧的觀察,觀察什麼?就是觀察緣起法,觀察生命當中有雜染的緣起、有清淨的緣起。這二種緣起的觀察,在我們修止觀的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這以下我們廣泛的加以說明:

  

  戊叁、廣顯染淨不成道理(分二:己一長行;己二偈頌) 己一、長行(分叁:庚一別釋染淨種現不成;庚二總破色心爲染 淨種不成;庚叁結成許阿賴耶識) 庚一、別釋染淨種現不成(分二:辛一辨叁雜染; 辛二辨二種清淨) 辛一、辨叁雜染(分叁:壬一煩惱雜染;壬二業雜染; 壬叁生雜染) 壬一、煩惱雜染(分二:癸一問;癸二答) 癸一、問

  

  雜染緣起跟清淨緣起,爲什麼沒有阿賴耶識不能成立?把這個道理詳細的說明。這當中分二科:「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當中分成叁科:「一、別釋染淨種現不成;二、總破色心爲染淨種不成;叁、結成許阿賴耶識」。先各別的說明,離開了阿賴耶識,雜染法、清淨法的種子跟現行,都不能成就,這當中分成二科:「一、辨叁雜染;二、辨二種清淨」。先看「雜染」法的緣起,分叁科:「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叁、生雜染」。先看「煩惱雜染」,這當中分成二科(這個「叁」是寫錯了):「癸一、問;癸二、答」。先一個「問」: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

  

  爲什麼我們在觀察生命的時候,一定要觀到阿賴耶識呢?我們只觀到前六識不可以嗎?不可以!你只有觀到前六識,你的「煩惱雜染不」能夠相續。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我們講「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當然你要折伏煩惱,你一定要知道爲什麼會有煩惱?它的生起因緣是什麼?你才能夠還滅它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要觀察煩惱,你一定要觀察阿賴耶識。這是一個問,以下「答」:

  

  癸二、答(分叁:子一難六轉識爲染種體不成; 子二難染汙識初生無種不成; 子叁難對治識持煩惱種不成) 子一、難六轉識爲染種體不成 (分二:醜一標義;醜二征破) 醜一、標義

  

  「答」當中有叁段:「一、難六轉識爲染種體不成;

  

  二、難染汙識初生無種不成;叁、難對治識持煩惱種不成」。這叁科我們先簡單的說明。第一科「難六轉識爲染種體不成」,是針對欲界衆生的煩惱來說,欲界衆生;第二科「難染汙識初生無種不成」,這是在觀察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來說;第叁科「難對治識持煩惱種不成」,這個是針對見道位以上的聖人,他有微細的煩惱,那這個煩惱是怎麼相續的?第叁段是針對見道位的聖人的煩惱來說的。首先我們看第一科「難六轉識爲染種體不成」。先看欲界衆生的煩惱,爲什麼一定要阿賴耶識?這當中有二科:「一、標義;二、征破」。先「標」出它的大意:

  

  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習所作。 彼種子體,于六識身不應理故。

  

  我們內心的「煩惱」有二種:第一種是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種根本煩惱。這六種煩惱在不同的環境之下,會有不同的相貌,所以叫做「隨煩惱」,這個「隨煩惱」就是隨順根本煩惱而引生的差別煩惱,可以說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比如說瞋心,瞋心是根本煩惱;但是瞋心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有忿、恨、惱,這個忿、恨、惱都是瞋的自體;但是它在不同的環境,它表現不同的相貌,這個叫做「隨煩惱」。這麼多的煩惱是怎麼有的呢?「熏習所作」。就是我們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呢?就是過去世第六意識的造作,造作的時候熏習阿賴耶識,而産生很多很多潛伏的功能,而這樣子潛伏的「種子」,它如果是保存在第「六」意「識」當中,是「不」合道「理」的。這個「六識身」是涵蓋整個前六識,這個地方是標出大意。就是說,如果說煩惱是由前六識來受熏持種,是不合道理的。這是一個大意;這以下「征破」,把這個理由加以說明。「征破」當中,先看第一科「征」:

  

  醜二、征破(分二:寅一征;寅二破) 寅一、征

  

  所以者何?

  

  這是什麼理由呢?爲什麼我們在觀察緣起的時候,大乘的緣起一定要觀到阿賴耶,我們觀小乘的六轉識不可以嗎?這是什麼道理?這以下就把這個道理講出來,看「破」:

  

  寅二、破(分二:卯一破眼識;卯二例破余) 卯一、破眼識(分二:辰一難持種不成;辰二難受熏不成) 辰一、難持種不成(分叁:己一設義;己二隨難; 己叁喻結) 巳一、設義

  

  「破」當中有二科:「一、破眼識;二、例破余。」前六識第一個是「眼識」,眼識不能成立,後面的耳、鼻、舌、身、意,其他五識都不能成立了。「破眼識」當中有二科:「一、難持種不成;二、難受熏不成」。先看「持種不成」,這當中叁科:「一、設義;二、隨難;叁、喻結」。先看「設義」:

  

  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俱滅。

  

  此由彼熏成種,非余。

  

  這是假設依止「眼識」來持種,是不成道理的。如果說我們今天是眼識:眼識在可愛的人事因緣當中,去了別色塵的時候,産生「貪」欲的「煩惱」,這個時候眼識跟貪欲的煩惱是「俱生俱滅」的,這個時候「此由彼熏成種」,「此」眼識「由彼」貪煩惱「熏」習而成立了「種」子,這個種子就保存在眼識當中,而不需要有阿賴耶識,「非余」就是不需要有阿賴耶識來保存。就是說,眼識帶動了它相應的貪煩惱心所,在可愛的色塵當中活動,這二個心識,在那個地方俱生俱滅,就構成了所謂的熏習。這樣的熏習,眼識就把貪欲的功能保存下去了,這是假設出這樣的一個大意。這以下問「難」:

  

  巳二、隨難(分二:午一出過;午二理破) 午一、出過

  

  問「難」當中有二科:「一、出過;二、理破」。先指出它的「過」失:

  

  即此眼識,若已謝滅,余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得。

  

  身爲「眼識」,「眼識九緣生」,換句話說,它不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法,它要有很多因緣的資持,才能夠出現,它要有光明、環境、各式各樣的條件。身爲一個生滅法的「眼識」,假設「若已謝滅,余識所間」,它被其他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間斷,比如說,你在看佛像的時候,突然間有人叫你一聲,這個時候,你的注意力就在聲音,耳識就起來取代你的眼識,你的眼識就「謝滅」,這個時候耳識就活動了。這個時候,你的眼識爲耳識等「所間」隔,「如是熏習」所成就的種子,以及「熏習所依」的眼識,這個種子跟眼識都消失了,因爲這個種子保存在眼識當中,眼識消失的時候,所有的種子就消失了。這樣子,在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過失──斷滅見了。就是你的功能不能相續下去,你雖然曾經修習戒、定、慧,但是在前六識剎那剎那的無常生滅當中,你所有的功能都不能保存,造善不能招感安樂的果報、造罪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子是一個很嚴重的過失了。這是指出它的過失,因爲這個眼識是生滅法。

  

  午二、理破

  

  從此先滅,余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

  

  先前的眼識,就是你之前在看佛像的時候,這個明了的心識,帶動了很多的心所,在佛像的所緣境,在那個地方不斷的活動,突然間爲耳識「所間」隔,所以說「現」在這個眼識已經沒有自「體」了。…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