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用識──第六意識。這二個心識,在生命當中,是各互爲因緣的。看第一段「標義」:

  

  如是二識,更互爲緣。

  

  「更互爲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因爲有阿賴耶識才有受用識,因爲有受用識才有阿賴耶識,這二個是相「互爲緣」的,當一個斷的時候,另外一個也消失掉了,它們二個是互相爲因緣的。

  

  庚二、引證

  

  如《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伽陀曰: 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 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

  

  唯識學的「諸法」,一般來說,在凡夫位很少講到清淨法,而是指雜染品法。這個雜染品法,主要是講心──前六識。心爲業主,所有的法都是由心所創造的。所以前六識對于「藏識」──阿賴耶識,是「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或者說,這個阿賴耶識對于前六識,也是「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就是說,你現在的這個明了的心識,是怎麼來的呢?是阿賴耶識創造的。你的內心當中,有罪業、有煩惱,也有善根,有時候起善根的時候也起煩惱,這些差別都是阿賴耶識創造的。但是第六意識在活動的時候,你的作意──如理作意,這個時候你第六意識的造作,又再熏習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産生變化。阿賴耶識創造了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造作又改變了阿賴耶識,這個時候,阿賴耶識又去創造另外一個新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造作又改變了新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創造一個新的第六意識,這就是所謂的「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它們二個都互相扮演著因跟果的相互作用,就是如是的展轉。這是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佛陀有這樣的說明。我們前面講到緣起法,當然我們講緣起法,一般都是講到依他起,就是由業力跟臨命終的愛取所變現的果報,特別是在本論當中,講到受用緣起,就是後天的因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楚漢相爭,大家讀過曆史應該知道,這個楚國,楚就是項羽。項羽要是從先天的命格上來說,是遠遠超過劉邦的,他出生貴族,是將軍的世家,他本身又骁勇善戰,劉邦怎麼會是他的對手!劉邦從先天的命格來說,他是賣草鞋的一個老百姓。那個時候秦朝末年,民不聊生,英雄好漢逐鹿中原,各憑本事。所以從一個人的果報體來說,先天的命,你先天的命格,當然占一半;但是你後天的努力,後天的運勢,也占了一半。劉邦這個人,他有一個優點,非常謙卑──謙受益,他處處的尊重賢能的人,你看他打仗,有常勝將軍韓信,在處理事務的時候有張良、蕭何。韓信、張良、蕭何這幾個人,都曾經在項羽的座下,因爲項羽這個人太剛愎自用,不能夠用人才,對自己太有信心了,結果這些人都跑到劉邦的座下。最後一戰,在垓下一役,韓信就把項羽打敗了。

  

  所以說,「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就是說,沒錯,我們今生的這個果報體,前生的業力,這個不可以忽略,這是事實。阿賴耶識裏面的業力,所釋放出來的果報體,我們說先天的命格,占百分之五十;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也占百分之五十。一般來說,你愈到晚年,這個第六意識的主導性,就愈來就愈重要。所以有人說:你上了四十歲,你要爲你的相貌負責任(哈──)。四十歲以前,那是你父母親所生,是前生的業力;但是你的第六意識,你活得愈老,你今生努力的一些相貌,是過失相、功德相?雖然正式果報是在來生,但是你今生也會看出一點消息出來。就是愈到晚年的時候,你今生造作的相貌,有一部分就會表現出來。但小時候大部分都是前生的因緣,你長得怎麼樣,是業障相、是功德相,那跟前生的關系比較大。所以說,我們在探討緣起的時候,前生阿賴耶識的業力,還有今生第六意識的受用,這二個都是互爲因果的。

  

  己叁、總以四緣料簡緣起(分二:庚一別配;庚二總顯) 庚一、別配(分叁:辛一第一緣起;辛二第二緣起; 辛叁第叁緣起) 辛一、第一緣起

  

  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以四種因緣。這當中有二科:「一、別配;二、總顯」。先看「別配」,這當中有叁科:「一、第一緣起;二、第二緣起;叁、第叁緣起。」把大乘的緣起分成叁大類,先看「第一緣起」:

  

  若于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

  

  「第一緣起」,我們前面說過,就是分別自性緣起,就是阿賴耶識善惡的種子,它在我們生命當中,扮演的是一個親因緣。就是說,葡萄的種子一定長出葡萄,蘋果的種子也一定産生蘋果。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以前曾經布施,産生福報,持戒産生尊貴,忍辱産生莊嚴,它每一個業,都有它一個等流的果報,這是生起一切法的親因緣,這是第一個。所以我們造業的時候,每一個業,有它不同的招感性,這個是第一緣起。

  

  辛二、第二緣起

  

  于第二緣起中,複是何緣?是增上緣。

  

  當然不是有這個業,這個果報就會出現,也沒那麼簡單,就是我們心中要有愛取。「愛取」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心中的希望,我們對人生,對今生、對來生,有各式各樣的希望。比如說,這個修行人他不到淨土去,本來他的業力要到天上的,結果他發願做人,所以他這個種子,就在「人」裏面得果報。所以我們心中的愛取,對這個業種子在成熟的過程當中,它有增上,有「增上緣」的作用。第叁「第叁緣起」,就是我們講的受用緣起:

  

  辛叁、第叁緣起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

  

  (「如是六識」這個地方應該有一個句號。)這個「六識」就是受用緣起,就是我們在得果報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果報?這也是一個因素。那這個地方就問:受用緣起是幾種緣所生的呢?爲什麼我們心中會有受、想、行、識的心識作用呢?這當中講出了叁種因緣:「增上、所緣、等無間緣」。這個地方,古德的注解上說:它省略了親因緣,應該是有四種因緣。一個明了心識的活動,要四緣所生。親因緣就是種子,就是你今生怎麼會歡喜持戒呢?因爲你以前,或者你曾經持過戒;或者你沒有持戒,但是你對持戒,內心充滿好樂;對別人持戒,你非常的隨喜贊歎:這就是你今生能夠持戒,一個主要的親因緣,主要的因素。第二個「增上緣」:我們心識要生起,要有所依的根跟心中的作意,這個都是增上緣。第叁個「所緣緣」:你持戒你要有環境,要有一個所緣境,你必須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一定要遇到戒法,要有所緣境。第四個「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比較不容易了解了,我們解釋一下。「等無間緣」就是說:我們心識的活動,它不是一條線,它是很多很多點狀的明了性連結起來的,等于是剎那生剎那滅的一個明了的心識。我們前面說過「二念不俱有」,不可能二個念頭同時存在,一定是前一念滅了以後,下一念的心識才能夠生起。所以每一個心識的生起,前一念的滅,它是後一念生起的一個等無間緣,前一念滅是後一念生起的等無間緣;前一念要不滅,你後一念不能生起:所以它的消失,是你生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就好象說我們去看醫生,看醫生要排隊,醫生一次只能夠看一個病人,你排到二號的時候,一號的病人要離開以後,你才能夠遞補上去,所以他的離開,是你能夠看病的一個等無間緣,他消失了,所以你才遞補上去。所以一個心念的生起,前一念的消失,是你生起的一個等無間緣,就是說,诶,你剛剛本來起了惡念,突然間,不對!要把佛號提起來,轉念念佛。一定是惡念消失了以後,你的佛號才能生起。所以你佛號之所以生起,前一念的惡念消失,是一個等無間緣。這個地方,講到受用緣起有四種因緣。

  

  庚二、總顯

  

  前面這是「別配」,這是「總顯」:

  

  如是叁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唯識講到大乘的「叁種緣起」,第一個叫做「窮生死」,「窮生死」就是分別自性緣起。分別自性緣起爲什麼

  

  叫「窮生死」呢?因爲阿賴耶識的種子,從凡位到成佛之前,它是不斷不斷的增減,你只要起心動念,這個種子就不斷的變化,它是恒常的在那個地方受熏持種,所以它的作用是「窮生死」,從來沒有間斷的。第二個「愛非愛趣」,這個是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我們心中的希望,你有各式各樣的希望,對業種子也會有不同的主導。第叁個,就是當果報出現的時候,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受用」,這個也是一個因素。「能受用」的「具有四緣」,這個「及能受用」下面的句號,應該改成逗號,因爲「具有四緣」是在形容「能受用」的心識,它是「四緣」所生的。事實上緣起只有叁種,就是「窮生死、愛非愛趣」跟「受用」緣起叁種。

  

  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大家要了解。我們有情衆生,特別是佛弟子,當然強調離苦得樂,我們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來世的生命,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來世的安樂,每一個人的規劃不同,有些人想要增上身、有些人想要求生淨土,我們都尊重大家的抉擇。但是今生的安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今生怎麼成就安樂呢?佛陀在經典當中一再的強調:少欲知足是安樂的根源。佛陀在經典上說:「多欲爲苦;少欲知足,身心安樂。」怎麼能夠生起少欲知足呢?我們可以從叁個類別,來了解少欲知足。第一種的少欲知足,是由信心生起的。我今天出了家,我就尊重佛製,反正沒有人強迫我出家,是我自己自願歸依在佛陀的座下,做爲一個佛陀的出家弟子。我既然發了這個願,我盡形壽尊重佛陀的每一條戒法。佛陀說:我的衣能夠幾件、我的缽能夠幾件。我沒有第二句話,我就是一直的奉行到底。當然這種人值得贊歎!完全尊重佛陀的教誨,尊重佛製,就能夠對自己的欲望産生克製,這個人是了不…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