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识──第六意识。这二个心识,在生命当中,是各互为因缘的。看第一段「标义」: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才有受用识,因为有受用识才有阿赖耶识,这二个是相「互为缘」的,当一个断的时候,另外一个也消失掉了,它们二个是互相为因缘的。
庚二、引证
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陀曰: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唯识学的「诸法」,一般来说,在凡夫位很少讲到清净法,而是指杂染品法。这个杂染品法,主要是讲心──前六识。心为业主,所有的法都是由心所创造的。所以前六识对于「藏识」──阿赖耶识,是「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或者说,这个阿赖耶识对于前六识,也是「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就是说,你现在的这个明了的心识,是怎么来的呢?是阿赖耶识创造的。你的内心当中,有罪业、有烦恼,也有善根,有时候起善根的时候也起烦恼,这些差别都是阿赖耶识创造的。但是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你的作意──如理作意,这个时候你第六意识的造作,又再熏习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产生变化。阿赖耶识创造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造作又改变了阿赖耶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又去创造另外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造作又改变了新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这就是所谓的「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它们二个都互相扮演着因跟果的相互作用,就是如是的展转。这是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佛陀有这样的说明。我们前面讲到缘起法,当然我们讲缘起法,一般都是讲到依他起,就是由业力跟临命终的爱取所变现的果报,特别是在本论当中,讲到受用缘起,就是后天的因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汉相争,大家读过历史应该知道,这个楚国,楚就是项羽。项羽要是从先天的命格上来说,是远远超过刘邦的,他出生贵族,是将军的世家,他本身又骁勇善战,刘邦怎么会是他的对手!刘邦从先天的命格来说,他是卖草鞋的一个老百姓。那个时候秦朝末年,民不聊生,英雄好汉逐鹿中原,各凭本事。所以从一个人的果报体来说,先天的命,你先天的命格,当然占一半;但是你后天的努力,后天的运势,也占了一半。刘邦这个人,他有一个优点,非常谦卑──谦受益,他处处的尊重贤能的人,你看他打仗,有常胜将军韩信,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有张良、萧何。韩信、张良、萧何这几个人,都曾经在项羽的座下,因为项羽这个人太刚愎自用,不能够用人才,对自己太有信心了,结果这些人都跑到刘邦的座下。最后一战,在垓下一役,韩信就把项羽打败了。
所以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就是说,没错,我们今生的这个果报体,前生的业力,这个不可以忽略,这是事实。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果报体,我们说先天的命格,占百分之五十;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也占百分之五十。一般来说,你愈到晚年,这个第六意识的主导性,就愈来就愈重要。所以有人说:你上了四十岁,你要为你的相貌负责任(哈──)。四十岁以前,那是你父母亲所生,是前生的业力;但是你的第六意识,你活得愈老,你今生努力的一些相貌,是过失相、功德相?虽然正式果报是在来生,但是你今生也会看出一点消息出来。就是愈到晚年的时候,你今生造作的相貌,有一部分就会表现出来。但小时候大部分都是前生的因缘,你长得怎么样,是业障相、是功德相,那跟前生的关系比较大。所以说,我们在探讨缘起的时候,前生阿赖耶识的业力,还有今生第六意识的受用,这二个都是互为因果的。
己三、总以四缘料简缘起(分二:庚一别配;庚二总显) 庚一、别配(分三:辛一第一缘起;辛二第二缘起; 辛三第三缘起) 辛一、第一缘起
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以四种因缘。这当中有二科:「一、别配;二、总显」。先看「别配」,这当中有三科:「一、第一缘起;二、第二缘起;三、第三缘起。」把大乘的缘起分成三大类,先看「第一缘起」: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
「第一缘起」,我们前面说过,就是分别自性缘起,就是阿赖耶识善恶的种子,它在我们生命当中,扮演的是一个亲因缘。就是说,葡萄的种子一定长出葡萄,苹果的种子也一定产生苹果。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以前曾经布施,产生福报,持戒产生尊贵,忍辱产生庄严,它每一个业,都有它一个等流的果报,这是生起一切法的亲因缘,这是第一个。所以我们造业的时候,每一个业,有它不同的招感性,这个是第一缘起。
辛二、第二缘起
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
当然不是有这个业,这个果报就会出现,也没那么简单,就是我们心中要有爱取。「爱取」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我们对人生,对今生、对来生,有各式各样的希望。比如说,这个修行人他不到净土去,本来他的业力要到天上的,结果他发愿做人,所以他这个种子,就在「人」里面得果报。所以我们心中的爱取,对这个业种子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它有增上,有「增上缘」的作用。第三「第三缘起」,就是我们讲的受用缘起:
辛三、第三缘起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
(「如是六识」这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句号。)这个「六识」就是受用缘起,就是我们在得果报的时候,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果报?这也是一个因素。那这个地方就问:受用缘起是几种缘所生的呢?为什么我们心中会有受、想、行、识的心识作用呢?这当中讲出了三种因缘:「增上、所缘、等无间缘」。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上说:它省略了亲因缘,应该是有四种因缘。一个明了心识的活动,要四缘所生。亲因缘就是种子,就是你今生怎么会欢喜持戒呢?因为你以前,或者你曾经持过戒;或者你没有持戒,但是你对持戒,内心充满好乐;对别人持戒,你非常的随喜赞叹:这就是你今生能够持戒,一个主要的亲因缘,主要的因素。第二个「增上缘」:我们心识要生起,要有所依的根跟心中的作意,这个都是增上缘。第三个「所缘缘」:你持戒你要有环境,要有一个所缘境,你必须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一定要遇到戒法,要有所缘境。第四个「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比较不容易了解了,我们解释一下。「等无间缘」就是说:我们心识的活动,它不是一条线,它是很多很多点状的明了性连结起来的,等于是剎那生剎那灭的一个明了的心识。我们前面说过「二念不俱有」,不可能二个念头同时存在,一定是前一念灭了以后,下一念的心识才能够生起。所以每一个心识的生起,前一念的灭,它是后一念生起的一个等无间缘,前一念灭是后一念生起的等无间缘;前一念要不灭,你后一念不能生起:所以它的消失,是你生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就好象说我们去看医生,看医生要排队,医生一次只能够看一个病人,你排到二号的时候,一号的病人要离开以后,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所以他的离开,是你能够看病的一个等无间缘,他消失了,所以你才递补上去。所以一个心念的生起,前一念的消失,是你生起的一个等无间缘,就是说,诶,你刚刚本来起了恶念,突然间,不对!要把佛号提起来,转念念佛。一定是恶念消失了以后,你的佛号才能生起。所以你佛号之所以生起,前一念的恶念消失,是一个等无间缘。这个地方,讲到受用缘起有四种因缘。
庚二、总显
前面这是「别配」,这是「总显」:
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唯识讲到大乘的「三种缘起」,第一个叫做「穷生死」,「穷生死」就是分别自性缘起。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
叫「穷生死」呢?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从凡位到成佛之前,它是不断不断的增减,你只要起心动念,这个种子就不断的变化,它是恒常的在那个地方受熏持种,所以它的作用是「穷生死」,从来没有间断的。第二个「爱非爱趣」,这个是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你有各式各样的希望,对业种子也会有不同的主导。第三个,就是当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受用」,这个也是一个因素。「能受用」的「具有四缘」,这个「及能受用」下面的句号,应该改成逗号,因为「具有四缘」是在形容「能受用」的心识,它是「四缘」所生的。事实上缘起只有三种,就是「穷生死、爱非爱趣」跟「受用」缘起三种。
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当然强调离苦得乐,我们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来世的安乐,每一个人的规划不同,有些人想要增上身、有些人想要求生净土,我们都尊重大家的抉择。但是今生的安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今生怎么成就安乐呢?佛陀在经典当中一再的强调:少欲知足是安乐的根源。佛陀在经典上说:「多欲为苦;少欲知足,身心安乐。」怎么能够生起少欲知足呢?我们可以从三个类别,来了解少欲知足。第一种的少欲知足,是由信心生起的。我今天出了家,我就尊重佛制,反正没有人强迫我出家,是我自己自愿归依在佛陀的座下,做为一个佛陀的出家弟子。我既然发了这个愿,我尽形寿尊重佛陀的每一条戒法。佛陀说:我的衣能够几件、我的钵能够几件。我没有第二句话,我就是一直的奉行到底。当然这种人值得赞叹!完全尊重佛陀的教诲,尊重佛制,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产生克制,这个人是了不…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