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起!第一种人叫「信心」。第二种人在信心的过程当中,他可能觉得这样子内心多少有压抑,他要再思惟观照观照,他在信心的基础之下,又多了一层智慧的观照,这个第二种人的少欲知足是修假观,这个假观是观察生命的因缘。像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灾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二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但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过去造的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但是我们在得果报时候,我们却不喜欢罪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产生错误的期待,这个是一个痛苦的因素。

  

  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我亲近过几位老和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恩师,其中一个恩师 上慧 下天老和尚。我那个时候做老和尚的侍者,我住在他的隔壁。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老法师的杯子稍微有一点碰撞,还没有破,但是出现了裂缝,我想:「唉哟!这个地方危险啊!」我就跟老法师说:「我现在换一个新的杯子给您。

  

  」老法师说:「不要啊,人生不能够追求完美啊!这个物极必反。」人生带有一点缺陷,不容易遭到天灾。我后来想一想,那个时候对这个道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现在慢慢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人不能够让你的生命十全十美。

  

  像我之前(呵──)的寮房,因为我在学院做执事有一段时间,常住慈悲,给我一间个别的寮房。我对我的书房很满意,我对我的佛堂也很满意;我的寮房当中,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地板──东边破一个洞,西边破一个洞。我的学生,来我寮房讨论佛法的时候,他就说:「监院哪!你这地板应该换一换,铺上一个柚木地板多好。」我说:「不可以啊!(哈──)我现在能够在普贤院安然的住,就是靠这些地板支持着我。」就是说,我这个房间里面唯一的缺陷就是它,那你这个换好了以后,所有的都圆满了──月圆则缺,花开则谢,物极必反。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呵──)。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所以我们在少欲知足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修假观,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第三个阶段的少欲知足,就是从假入空,观察这一切的因缘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在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少欲知足可得。第三种安住空性而少欲知足,这个凡夫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尽量的要求自己尊重佛制,或者是观察人生因缘,尽量让自己少欲知足,这样在你的今生当中,就容易产生乐受。同样的环境,你的心态改变,就容易产生快乐。

  

  这个地方,所谓的受用缘起就是这个意思。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承当以前所造的业力,来创造这一期果报!

  

  看第四科「阿赖耶识决择」。这个地方,是大科当中的第四科,我们看《讲义》的第十一页,把这个大科稍微的疏通一下。我们讲到「所知依」,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根源,用六个角度来分析──「六门分别」:第一个是「阿赖耶识句义」,先讲到阿赖耶识的名称,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阿赖耶识的意义何在?第二个「阿赖耶识异门」,它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阿陀那、或者心,小乘当中也讲到穷生死蕴等等,引用经典来说明阿赖耶识的不同名称。第三科是「阿赖耶识」的「体相」,它的自体跟相状,这个地方讲到阿赖耶识三相:它的自相,就是它的自体,就是阿赖耶;它的相状有因相跟果相。这阿赖耶识,等于是讲它的三相。现在我们讲到第四科「阿赖耶识决择」,就是更加深入的观察阿赖耶识。好,我们回到《讲义》。

  

  丁四、阿赖耶识决择(分三:戊一结前问后;戊二略标离阿 赖耶识染净不成;戊三广显染净不成) 戊一、结前问后

  

  这一科「阿赖耶识决择」是讲什么大意呢?从义理上来看,应该说是「决择阿赖耶识」。这个「决择」就是依止智慧,来加以观照。观照阿赖耶识,在观照什么呢?我们前面在观察阿赖耶识的时候,都是习惯用它是一个因、也是个果,它跟阿赖耶识互为因果,主要是偏重在这样的缘起法。这个地方,我们是把缘起法的因果,更深入的了解:它有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它是杂染法生起的根源,也是清净法生起的根源,那这样子呢,我们应该加以决择决择、观察观察!是这个意思。好,分成三科:「一、结前问后;二、略标离阿赖耶识染净不成;三、广显染净不成」。先「结前问后」,一方面继承前面,一方面启动后来: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

  

  我们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的「异门」跟三「相」,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异门」跟三「相」,一定要在「阿赖耶识」才能成立呢?而不是在六「转识」成立呢?先提出一个问。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