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第一種人叫「信心」。第二種人在信心的過程當中,他可能覺得這樣子內心多少有壓抑,他要再思惟觀照觀照,他在信心的基礎之下,又多了一層智慧的觀照,這個第二種人的少欲知足是修假觀,這個假觀是觀察生命的因緣。像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經》。《易經》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說:「禍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樂的一面,也有它災難的一面,這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這二個東西是經常存在的,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所以福報不能享盡,《易經》的思想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一個人會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們對人生有一種錯誤的期待,我們總希望人生應該要十全十美,我的身體應該要健康、外表要莊嚴、別人對我都非常的好,各種的人事因緣都風平浪靜。但是我們心中所期待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我們過去造的業力,有善業、也有罪業;但是我們在得果報時候,我們卻不喜歡罪業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對生命産生錯誤的期待,這個是一個痛苦的因素。
我以前剛出家的時候,我親近過幾位老和尚,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恩師,其中一個恩師 上慧 下天老和尚。我那個時候做老和尚的侍者,我住在他的隔壁。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老法師的杯子稍微有一點碰撞,還沒有破,但是出現了裂縫,我想:「唉喲!這個地方危險啊!」我就跟老法師說:「我現在換一個新的杯子給您。
」老法師說:「不要啊,人生不能夠追求完美啊!這個物極必反。」人生帶有一點缺陷,不容易遭到天災。我後來想一想,那個時候對這個道理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現在慢慢覺得,這個觀念很重要:人不能夠讓你的生命十全十美。
像我之前(呵──)的寮房,因爲我在學院做執事有一段時間,常住慈悲,給我一間個別的寮房。我對我的書房很滿意,我對我的佛堂也很滿意;我的寮房當中,唯一的缺點就是這個地板──東邊破一個洞,西邊破一個洞。我的學生,來我寮房討論佛法的時候,他就說:「監院哪!你這地板應該換一換,鋪上一個柚木地板多好。」我說:「不可以啊!(哈──)我現在能夠在普賢院安然的住,就是靠這些地板支持著我。」就是說,我這個房間裏面唯一的缺陷就是它,那你這個換好了以後,所有的都圓滿了──月圓則缺,花開則謝,物極必反。我們一個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觀察:其實人生帶一點缺陷,這個人生才能夠正常而持久。諸位要知道,我們前生造了善業,但是也造了罪業,我們必須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呵──)。這句話你要聽懂,你就知道爲什麼要少欲知足。就是說,你一定要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你把罪業釋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將會出現,樂極就會生悲!你要能這樣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圓滿,這個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就有缺陷,遲早要去了解這個真相。所以我們在少欲知足的第二個階段,就是修假觀,知道禍福相依,帶有一點缺陷,這個人生才是真實的。
第叁個階段的少欲知足,就是從假入空,觀察這一切的因緣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在空性當中,沒有所謂的少欲知足可得。第叁種安住空性而少欲知足,這個凡夫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們盡量的要求自己尊重佛製,或者是觀察人生因緣,盡量讓自己少欲知足,這樣在你的今生當中,就容易産生樂受。同樣的環境,你的心態改變,就容易産生快樂。
這個地方,所謂的受用緣起就是這個意思。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承當以前所造的業力,來創造這一期果報!
看第四科「阿賴耶識決擇」。這個地方,是大科當中的第四科,我們看《講義》的第十一頁,把這個大科稍微的疏通一下。我們講到「所知依」,一切有情衆生的生命根源,用六個角度來分析──「六門分別」:第一個是「阿賴耶識句義」,先講到阿賴耶識的名稱,它的名稱是怎麼來的?阿賴耶識的意義何在?第二個「阿賴耶識異門」,它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說阿陀那、或者心,小乘當中也講到窮生死蘊等等,引用經典來說明阿賴耶識的不同名稱。第叁科是「阿賴耶識」的「體相」,它的自體跟相狀,這個地方講到阿賴耶識叁相:它的自相,就是它的自體,就是阿賴耶;它的相狀有因相跟果相。這阿賴耶識,等于是講它的叁相。現在我們講到第四科「阿賴耶識決擇」,就是更加深入的觀察阿賴耶識。好,我們回到《講義》。
丁四、阿賴耶識決擇(分叁:戊一結前問後;戊二略標離阿 賴耶識染淨不成;戊叁廣顯染淨不成) 戊一、結前問後
這一科「阿賴耶識決擇」是講什麼大意呢?從義理上來看,應該說是「決擇阿賴耶識」。這個「決擇」就是依止智慧,來加以觀照。觀照阿賴耶識,在觀照什麼呢?我們前面在觀察阿賴耶識的時候,都是習慣用它是一個因、也是個果,它跟阿賴耶識互爲因果,主要是偏重在這樣的緣起法。這個地方,我們是把緣起法的因果,更深入的了解:它有雜染的緣起跟清淨的緣起,它是雜染法生起的根源,也是清淨法生起的根源,那這樣子呢,我們應該加以決擇決擇、觀察觀察!是這個意思。好,分成叁科:「一、結前問後;二、略標離阿賴耶識染淨不成;叁、廣顯染淨不成」。先「結前問後」,一方面繼承前面,一方面啓動後來:
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複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于轉識?
我們前面講到「阿賴耶識」的「異門」跟叁「相」,我們怎麼知道這個「異門」跟叁「相」,一定要在「阿賴耶識」才能成立呢?而不是在六「轉識」成立呢?先提出一個問。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