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力牽。就是說,當這個業還在保持當中,你要消滅它非常容易,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你一定可以把它消滅掉。你一口氣還在的時候,你還有機會。但是你喪失了這個美好的時機啊,等到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只有去承擔它,沒有其它的方法了。
這個地方,古德告訴我們,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你千萬不要錯失了這個忏悔的良好的時機了。這個就是我們在忏悔之前,你應該要先通過理論或者事相的判定,去觀察到業力的存在。當這個業力存在以後,我們通過理論的觀察,或者通過身心世界相貌的觀察,我們確定的確我們有這個罪業。沒關系,佛法講一切法姻緣生,它姻緣生,佛法多的是法寶,佛法就有讓它隨順一個清淨的姻緣,讓它消失掉。怎麼消失呢?看第二段,生起忏心。當我們確定這個罪業已經在內心當中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了,我們面對這個罪業的第二個態度呢,生起忏悔之心。
什麼叫忏悔之心呢?在古德當中,提出了叁種心。第一個是畏懼心。第二個是羞恥心。第叁個是勇猛心。
這叁種心具足了叫做忏悔心。
先看第一個。畏懼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當然,這是儒家的思想了。說是在天地之間,有賞善罰惡的天地鬼神,雖然我們造罪的時候是在隱藏之處,沒有人知道,但是舉頭叁尺有神明。它會把你的過失全部的記錄下來。或者我們說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潛意識,有一個第八識,第八識它會把你所造的業都保存下來。這個業,重則降之百殃,種種的災難,輕則損其現福,應該感到畏懼了。所有的忏悔心,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畏懼心最重要。你在修忏的時候,你對罪業沒有畏懼的心,對當來的果報沒有畏懼心啊,你不會怖畏當來的果報啊,你根本不構成忏悔。在臺灣,大概是叁年前還是五年前,有一個殺人犯。這個殺人犯他以前還是學佛的,是個佛教徒。當然,佛教徒也會去顛倒,造罪業。殺人犯後來他被抓到以後,他是要被槍斃的,判死刑了,因爲他殺了很多人。在臨命終之前,哎,他改信基督教了。記者就問他,那你以前是信佛教的,現在怎麼信基督教呢?他說佛教的因果觀念,讓我感到害怕。我信基督教,我信上帝就得永生啊。我內心不感到害怕。所以,我信基督教。所以,一個人要起顛倒的時候,誰也救不了他的。你造了罪業,你本來就應該感到害怕。結果你不知道怕,不知道怕,你的業更加堅固了。
諸位要知道,今天不是說你不知道怕就沒事了。今天,我們對于善業,我們應該隨喜贊歎。但是,你今天所造的是個罪業。那你要消滅它的因素就是畏懼。當然,也有人問我說,那這樣子的話,我們思維罪業的時候,那麼你這麼不斷的思維罪業,在修忏的時候思維罪業,那是不是在加強這個罪業的實力,因爲你憶念它。諸位要知道,罪業造了以後,它是印藏在內心的深處,如果你不去想它,那麼你就一天過一天了。當然,你今天要把它消滅,你當然要把這個資料調出來。就是憶念,叫它現前。如果你今天回憶你過去的罪業,你是用隨喜贊歎的心情,哎呀,我做的真好,我下次還要繼續作,你這種憶念一定是增加它的實力。如果你今天把這個資料調出來以後,你是一種呵責,于彼惡業,特生厭賤。你是一種厭惡的,呵責的心,那麼你這個罪業是折損的。所以,你把資料調出來,不是說一定會增加,也可能會減少,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但是,現在佛弟子有一種情況了。我們講修觀了,我們昨天講到觀察生命有空假中叁觀,有些人他經常內心當中,安住空性,他就會忽略他內心的深處,有很多很多的業力沒有處理。他這個時候就會産生沒有畏懼的心情。這也是一個危機了。所以,智者大師講,你修了空觀,要修假觀。空觀按照真谛理解,你入的是一種清淨,平等的法界,那是離相的法界。但是你修假觀的時候,你回歸到因緣,因緣當然有清淨的因緣,有雜染的因緣,你就必須要善知取舍。你有所厭惡,有所追求。所以,假設你對罪業已經不感到畏懼,這個不是好事情。正常的修行者應該要畏懼罪業,好耀善法。就是說,當你把罪業引申出來的時候,你在思維罪業的時候,第一個我們對罪業的心態是畏懼的。因爲他會帶給你來生痛苦的果報。
看第二個。第二個是羞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爲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前面的心態是比較消極的,是對罪業的畏懼,這個地方是比較積極的。一種自我期許,或者說是自我增上。我希望能夠希聖希賢的一種希望,目標。那麼,你應該思維,世間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聖賢,一種是我們這些造惡凡夫。當然,聖賢他的內心當中累積很多的功德莊嚴,我們凡夫一生當中累積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這樣子只是假觀來觀察因緣。但是,當我們把這些所謂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因緣所生法,它的功德,莊嚴啊,這些如夢如幻的功德莊嚴,把它剖開來,發現它的內心是一個如,是一個明了心存在。我們凡夫,因爲顛倒,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把這些如夢如幻的罪業,把它剖開來,我們也發現我們現前明了的心性也是如,一如,無二如,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産生一個感覺。爲什麼我們生命的原點是相同的,都是現前一念清淨明了的心性。那麼聖賢能夠由這個心性,依止這個生命來記功累德,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心甘情願糟蹋我們的心性,去造殺盜淫妄,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
所以,這個時候,你會開始反省,調整你的心態,你應該要向聖賢學習,因爲你也做的到。就是說,聖賢做的到的東西,我們也做的到,因爲我們本身是一樣的。一個修行者,他對自己沒有任何的期許,目標,他很難抗拒他的欲望。你無所謂。到叁惡道去也無所謂。我來生做一個卑賤的人,做一只螞蟻也無所謂。那麼,你這樣子,佛法對你就沒有什麼幫助,因爲你根本沒想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因爲你不想要離苦得樂。所以,一個人能夠遠離過失,消除他的罪障,你內心當中有一種自我期許,對未來的生命想要追求安樂,離開痛苦的希望。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這是第二點。因爲這個希望是你做得到的。假設這個成就功德我們沒有辦法做的到,那我們沒話講。這段經文就是說,古代的聖賢,他的現前一念心性跟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性完全一樣的,那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印光大師,藕益大師,他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只要我們肯努力。這樣子就給我們一種希望。
第叁個,勇猛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爲益也。那麼,當我們對于罪業産生了畏懼,對諸佛的功德産生想要成就的好耀,那麼第叁個你所要具足的心態就要是勇猛。我們看內容。當一個人他已經發現了過失。但是他爲什麼不改過呢?他就是猶豫不決,懈怠。假如說,他明天再來忏悔了。那麼,這種明日複明日的思想,就很可能你今生就沒有機會忏悔了。就是一天,一天的這樣空過了。所以,我們應該思維這個罪業啊,小者如芒刺在肉,就是這個罪業在心中啊,就像你一根針刺在肉裏面,你越晚拔出來,這個針對你的傷害就越大。這個針刺上去,你馬上拔出來,你可能擦個紅藥水,一兩天就好了。這個針刺了一個禮拜,拔起來以後啊,你可能半個月才會好。就是你拖的越久,我們要處理這個罪業就越困難。那麼大者如毒蛇齧指,你這個手指頭被毒蛇咬到了,你不把這個手指砍斷那,毒液跑到心髒。你就死亡了。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把握當下的意思了。這個就是勇猛心。我們在前面的忏悔意義也講過,罪從心起將心忏。就是,我們的心,它能夠造業,既然這個業是由心造的,當然也由這個心來轉業。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但是,你這個心要能轉變這個業,你必須具足叁種心。畏懼心,羞恥心,勇猛心。你這叁種心具足了,你才能夠轉業。這就是說,我們在進入佛堂開始修忏之前,你應該具足對業果的正確觀照,第二個,生起一個堅定不移的忏悔心。當你這兩個資糧都准備好以後,你就有資格修忏了。
看第叁段。正修忏法。首先我們講到忏悔的種類。
忏悔的種類的種類有兩種,一個是事忏,一個是理忏。先看事忏。
一般,佛教的忏悔有叁種忏法。第一個是責心忏,第二個是做法忏,第叁個是取相忏。所有的忏悔法門不離開這叁種。
先看第一個,責心忏是自責己心,令生厭離。這種責心忏都是比較輕微的過失。在戒律上說是下品的罪業。就是說你很想去造做一個罪業。或者殺生,或者偷盜,或者邪淫,或者妄語等等,但是你還沒有付諸行動。在你還沒有付諸行動的時候,就被你的觀照力發現了。這個時候這個罪業還沒有正式的成熟。只是起心動念,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個時候的忏悔方法叫責心忏。就是呵責自己的心。我不能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會給我生命帶來無窮的痛苦。這個時候,轉念念佛,把你的佛號提起來。不能念,要它念。煩惱不能斷,要它斷。用佛號的力量來取代妄想的力量。就是呵責自己,使令這個惡念經過你的呵責,而在你的心中消失掉。這種大部分是對下品忏。就是只是起心動念,還沒有付諸行動的罪。第二個是中品罪,叫做法忏。向清淨的大小乘僧,發露忏悔。這種叫中品罪,就是你不但起心動念,而且付諸行動。這種就必須要發露了。發露在曆史上講到兩種,一種是向一個人,一個大乘的法師或者小乘的法師,我在菩薩戒也開緣說,你受了菩薩戒,你犯了罪以後,你也可以向佛菩薩忏悔,也可以。你沒有適當的人可以發露,以可以向佛菩薩白告。
第叁個是取相忏。這個取相忏是忏除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都是比較重的罪。我們看,若二七、…
《忏悔法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