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菩薩道與婚姻 第叁節、菩薩道與現代社會

  第叁節、菩薩道與現代社會

  欲度化衆生,自己須先具足正信、正見、正戒、正智,得世間樂、出世樂,具備福德、及度人說法的方便技巧。說法應善于觀察對象的根性和接受程度,若對方不能直接接受佛法,即先授予世間善法;若不能接受佛法的出世間法,即先授予佛法的世間法,漸次引導,循循善誘。

  爲了以四攝法度化衆生,還應掌握世間各種知識技術,熱情主動地爲衆生服務,廣結善緣,使衆生由得到好處而對菩薩建立感情,容易接受他所說的佛法。爲此,菩薩應廣學各種世間法,這是園滿方便所必修的。

  《優婆塞戒經.自利利他品》說:菩薩爲說法利他故,可先學外典(世間學問及其它宗教),後學佛典,說法時先說世間法,然後再說甚深法界。“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提教化衆生,衆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

  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要體貼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

  一、奉行十善得安樂

  凡夫總是易受外境幹擾、誘惑,故犯錯誤在所難免,但因此常會影響到家庭的安甯和幸福。所以我們應常奉行十善業道,這是佛陀爲凡夫于生死輪轉中,講的求取安樂之法。

  十善業道:即十種良善的行爲,它是通向善處的道路,是爲大乘之在家戒,能使實踐者感得欲界之樂果者。持十善戒行者,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謂之十善戒力。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許多場合,宣講各種善、業因所得的果報。述說最多者是十善十惡的果報:行十善者升天,作十惡者入地獄。大正藏第十五冊中《十善業道經》,內容爲佛說有關十善業之功德。經載,永離十惡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離殺生者成就十離惱法,離偷盜者得十種可保信法,離邪行者得四種智所贊法,離妄語者得八種天所贊法,離兩舌者得五種不可壞法,離惡口者成就八種淨業,離绮語者成就叁種決定,離貪欲者成就五種自在,離嗔恚者得八種喜悅心法,離邪見者得成就十功德法。

  十善業道的內容如下:

  十善業道,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和不邪見。此十善業道,乃去苦除災的指南,就是未皈依佛教的衆生,也應勉力奉行。衆生若不能時刻憶念及力行此十善業道,則難免作下惡業,他日必要隨業受報,現今的身心也會受極大的苦惱。

  行十善業道有什麼果報呢?

  若人不起殺心、心常慈悲、于衆生能施無畏、救苦扶危、斷除暴戾的習氣,那麼,他便可身常無病,壽命長遠,常受到天神的守護,出入不墮險境,心地平靜和悅,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終之時、能生天上、享大福報。

  若人離偷盜,他便能積資財,天災盜賊不能侵損,不生敗家之子女,他人誠實相對、不願虧負,自身資財、能善受用,更有余資布施于人。這樣,他便得善名流布,爲人贊美,命終之時、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無缺。

  若人離邪淫,能製淫欲之心,夫婦正淫之外,不複淫人妻女夫子,不壞他人名節,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麼,他便能得諸根調順,儀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子兒女,不爲人侵,家庭融洽快樂,子孫不辍,且孝順有爲,光明磊落,終成大器,榮耀父母。反之,作邪淫惡業,現前家庭不和、身體贏弱,妻不貞節,惡名流布,所居之處汙穢不淨,命終墜叁惡道,若再生于人中,受眷屬不和、妻不貞節之余報。

  若人離妄語,便能口常清淨,言詞無失,辯才無礙,常得他人信任,所發言論、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進智慧。

  若人離兩舌,不搬弄是非,不誹謗弄人,那麼,他便不受他人離間,不受毀辱與讒言之害,事業順遂,能親近善知識,增長智慧。

  若人離惡口,說話溫文有禮,那麼,他便能言詞美妙,衆人樂聞,說話契理,更不遇惡口之人,不受譏議,心常安樂。

  若人離绮語,不說邪淫不端正之話,他便能遠離邪僻之人,不爲淫邪之語所汙辱,恒令人發言尊重,不敢輕薄無禮。

  若人離貪欲,那麼,他便能諸根具足,端正無缺,身心健康,財物能親得受用,不爲他人所奪,或因自己不察而遺失,更由于無貪而樂于布施,故易得資財,生活無憂無缺,恒爲他人仰羨。

  若人離嗔恚,他便能心境平靜,和顔悅色,健康無病,儀容調順,他人樂與相處,事業常得順遂,爲人愛護思念。

  若人離邪見,不信異教外道的邪論,不行異教外道的邪法,遠離一切戲論執著,深信佛法無常無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聖道、行佛法,終得不可思議的解脫。

  善男子,這十善業道,是修身證道之根本,不墮惡道之必需,得人天福報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緣皈依叁寶,受持五戒,發願修行度世的衆生,也應身體力行,以求暫時有限的安樂,雖在生死輪轉桎梏之中,仍能多處善地,少受苦惱,他便要行十善業道了。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徹底的解脫。

  二、煩惱即是菩提

  1、佛陀悟道的啓示

  一般而言,宗教修行之路往往是一路向上,直指清淨之境。然而,當佛陀在菩提樹下,即將成佛之前的最後階段,突然來了叁個無比美麗的姑娘,在佛陀禅坐的菩提樹前,跳起了誘惑的舞蹈,但佛陀看破她們的真面目,不爲所動。

  依《佛本行集經》以及《佛所行贊》所述,這叁個美女,乃是魔王所派遣者。她們以一切方法誘惑別人爲其特長,叁人的名字是一名“欲染”,一名“能悅”,一名“可愛樂”。她們跳舞嘻戲,獻出種種的媚態,企圖以愛欲,將佛陀拉進愛欲的漩渦之中!

  但佛陀坐在金剛座上,寂靜的心中,像湛然不動的清水一樣,除了想出離叁界,觀察諸法的實相之外,沒有其他的念頭。魔女們一番折騰之後,毫無結果,最後沮喪而隱退。

  其實,這叁個魔女,又何嘗不是修行人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愛欲呢?每一個行進在菩提道上的修行人,最後都將超越“愛欲”、“我見”之關,方能得大自在、大清靜、大安樂。

  修行之路看似一向清淨,其實,“一向清淨”又何嘗不是回頭照明那個“一向陰暗”的曆程呢?逆向修持,有時是一種必要的功課。

  2、筏蘇蜜多女的故事——一個逐層化解的“離貪欲際”法門

  學習行菩薩道的人,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精神值得效法。善財童子爲《華嚴經

  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薩,曾南行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遇普賢菩薩而成就佛道。《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曆程與內涵,對于“人間佛教”理念的深廣化,提供了極佳的指標作用。五十叁參所參訪的善知識,上自文殊、彌勒、觀音、普賢諸大菩薩,下至童子、船師、醫生、藥師、教師、製香人等各行各業的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長幼、內(佛教)外(他教)、尊卑,處處呈顯出佛教修行方式與角色扮演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五十叁參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筏蘇蜜多女的故事。而筏蘇蜜多女,是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二十五位善知識。筏蘇蜜多的角色,明白地說,就是“淫女”,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妓女。

  當善財童子進入“險難聚落”而向路人探問筏蘇蜜多的住址時,每一個人都表現出惋惜和蔑視的態度。他們認爲像善財童子這樣清純的青年,怎麼會想去接近這麼一個以淫爲業的女性

  不過,善財童子在“決定欲破一切衆生于女色中所有淨想”之後,終于登門造訪。

  向善財童子推介筏蘇蜜多的,乃是修持極高,已經可以爲地上菩薩說法的大比丘尼,叫做“獅子頻申比丘尼”。一位持守比丘尼戒的善知識,向善財童子做此推介,其中自有深意。筏蘇蜜多乃是“淫女”,何以獅子頻申比丘尼竟然做此推介,好象是倒拉善財童子一把?這與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遭遇叁個“魔女”的誘惑,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這是一個逐層化解的“離貪欲際”法門。

  《華嚴經》雖然提到同一城市的人們,把筏蘇蜜多視同“魔女”,但《華嚴經》卻形容她說:“從其身出廣大光明,……遇斯光者,身得清涼,心除惑熱。”

  筏蘇蜜多自述說:“若有衆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而于我身生極愛染,心如昏醉,我爲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欲,得菩薩無著境界。若有衆生暫見于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歡喜叁昧。若有衆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欲,得菩薩無礙妙音聲藏叁昧。”

  經中明言:“所有一切衆生來詣我所,親近于我,一切皆得住離貪欲際,入于菩薩一切智地最勝解脫”,也就是說,凡是前來親近筏蘇蜜多的人士,都是接觸之後得“住離貪欲際”。

  筏蘇蜜多的法門,實際上並非萬能。在五十叁參的整體架構中,筏蘇蜜多女只是其中一參而已,不能以偏概全。這一參反映了人間的現實需要,但五十叁參之中更多的是選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因爲性愛的行爲,有其習慣性與上瘾性;對于選擇世俗在家生活的人士而言,性愛固然是現實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但是就菩薩道的修持而言,則別有一番天地。唯有向上修持,到“化欲”之境界,才是究竟。

  3、維摩诘居士

  維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诘的故事出自《維摩诘經》。維摩诘,意譯爲淨名、無垢,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的人。

  維摩诘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妻妾,財富萬貫,奴俾成群。他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爲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他曾于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于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爲菩薩。

  爲了方便攝化衆生,他上自軍政,下至酒肆,廣泛地參預了社會生活。後來他患疾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皆來問疾。

  佛陀聞知後…

《第五章 菩薩道與婚姻 第叁節、菩薩道與現代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