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名和德的相互關系。這就是解釋八,大人和覺的相互關系。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就是“感應義"。這當中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能應,衆生的善根成熟是能感,所以使令這個法門在人世間能夠宣揚,流通,使令衆生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這當中有感應的意思。衆生的根基,善根對這個法有好耀,就召感菩薩來宣說。這個是我們簡單的把經題做一個說明。
總結來說,八大人覺經,就是菩薩依止這八種法門而來成就內心的覺悟,完成自利利他的功德 這是八大人覺經經題的意思。我們看第二的"經文大意"。在天臺宗的解經,在解釋經文之前要了解經文的大綱,本經修習重點的有兩個,一個是正見的觀照,所謂的"甚深見", 在修行之前,你要對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觀照,這個觀照力就是無常無我的觀照,主要是無常無我。第二個是修行,前面是觀照力,這個地方是産生行動力。把你所觀照的結果,帶動你身口意的行動。所以我們叫做廣大行,前面叫“甚深見",這裏叫做“廣大行"。 在廣大的修行當中,菩薩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就是你自己內心自受用的功德,第二個是他受用的功德,利他的功德。在自利當中又分爲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斷惡,我們身口意有很多惡法,要把它斷除。第二個是修善。在斷惡方面,本經提出了兩個修學重點,第一個是常修少欲覺,第二個是知足守道覺,簡單的說,就是少欲知足。身爲一個菩薩,我們想離苦得樂,我們就應該知道痛苦升起的姻緣,我們之所以會有很多病痛,很多災難,這些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因爲我們在過去生和今生中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些罪業力量成熟表現出來的時候,就現出種種痛苦和災難的果報。痛苦是由罪業引生。爲什麼會造罪呢?因爲我們有煩惱,所以的煩惱當中,以貪欲爲根本。雖然煩惱有很多,有貪欲,嗔恨,高慢,但是你爲什麼會發脾氣,你就是有貪欲,你貪不到就生氣,談得到就起高慢心。煩惱主要的根本是貪欲,所以佛陀要我們菩薩,你要調服貪欲,兩個重點,一個是少欲,一個是知足。第二個是修善。菩薩不能夠只是消極的斷惡,應該廣泛的成就種種的菠蘿蜜的善法,修善當中,本經提出的叁種修學重點,第一個是常行精進覺,第二個是多聞智慧覺,第叁個是布施平等覺。就是精進,多聞,當然多聞就成就智慧,第叁個成就布施的福報。 前面的少欲知足是一種持戒,這個地方是福慧雙修。持戒爲本,福慧雙修。
前面的五個覺悟,主要是成就菩薩自受用的功德,但是我們菩薩在發心上,不是追求自身的安樂,我們也應該去關系別人,是不是也是離苦得樂,我們也應該一些有利他的行動,這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方便,就是出家梵行覺,就是修出離心,第二個是大心普濟覺,就是修大悲心。以出家爲基礎,以大悲爲究竟,來成就利他的功德。我們在研究八大人覺,主要是一個內在觀照力,無常無我的觀照。帶動少欲,知足,精進,多聞,布施,出家,大心的行動力。 一個是眼睛的觀照,一個是腳的行動。佛法的修學跟一般的宗教有些地方是相同,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天主教,基督教,乃至一貫道,它也能做慈善事業,做布施啦,持戒啦,慈善事業,佛教對這方面也是認同,也去做慈善事業,但是佛教徒在做慈善事業,不同點,它有觀照力。它對生命有觀照力,它不是一念的善心,它是有智慧的觀照,所以,在佛法當中,只有佛法的法門有資格稱爲菠蘿蜜,外道的善法,只是成就一種人天的暫時的果報,它並沒有所謂的乘,沒有到彼岸的功德。因爲內心當中沒有觀照力。我前段時間在臺灣,遇到一個一貫道的信徒,他告訴我說他很喜歡念佛。我說你是一貫道的信徒,你怎麼喜歡念佛呢?他說他內心一天工作忙碌以後到佛堂,到他的修行的地方,他念佛的時候,他的心就能夠平靜下來。所以,他說他喜歡念佛。我說那你念佛的時候,你相信你所念的佛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他能夠讓你獻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他也能讓你臨命中,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對你有救拔的能力。你對這個名號有真實的皈依麼?真實的觀照麼?他說他完全沒有,他說他不相信這個佛號有這種力量。他只是把佛號用來當作一種攝心的方便,我念佛只是讓內心靜一靜,如此而已。那麼,這樣子講呢,這個人當然不可能往生了,這個佛號在他內心當中扮演,只是讓他心靜一靜的腳色。爲什麼我們淨土人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會産生對我們有很大的教化力量呢?因爲我們有觀照,我們觀照這個佛號是代表阿彌陀佛的全體的化身,它就代表阿彌陀佛,它對我們有救拔能力,我們對它産生一種通稱號的皈依,所以,這樣子,就啓動這個佛號對我們的加持力。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今天不同的人來修不同的法門,會産生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內心當中是不是培養對這個法門的觀照力。重點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在研究八大人覺的時候,其實它的重點,第一個個根本法門就是正見,後面是依止正見所帶動的行動。這樣子,這個行爲才有真實,究竟的到彼岸的功德。我們在研究經文之前先有這樣的認識。
好,我們看第叁大課,隨文釋義,這下子就是正式的隨順經文來解釋它的義理了,我們以下的科判是根據藕益大師的注解的科判,入文分叁,甲一,總標,甲二,別明,甲叁,結歎。藕益大師是把本經分成叁大課,先做一個總標,第二個是個別的說明,第叁個再做一個總結的贊歎。先看第一大課的總標,我們在正式講經文之前,做一個總標的說明,我們把經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甲一,總標,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我們做一個說明。在解釋八個法門之前,我們先對八個法門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爲佛弟子",這個地方是佛陀對所有弟子的一個勸勉,我們今天身爲一個佛弟子,當然佛弟子和一般的衆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一種希望改造我們的生命,我們不希望我們只是跟隨我們的煩惱,習氣的慣性在活動。我們有一種希望要改造生命,使令我們從痛苦的姻緣當中而轉成一個安樂的姻緣。有這樣的目標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佛陀告訴我們,你應該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因爲我們的修行而改變。我們就應該在一天當中,把人世間的塵勞,都應付完了以後,你應該到一個寂靜的處所,或者是佛堂,或者是你的一個不受幹擾的空間,你能夠內心當中安定下來,安定下來幹什麼呢?來至心地誦念【八大人覺】的法門。至心和誦念是兩個修行的重點。我們先解釋至心。至心,藕益大師說就是真實不虛妄之心。我們凡夫的心是心隨境轉,我們的內心都是向外去攀緣,外面五蘊的境界。所以,我們內心當中都是活在虛妄的分別心。這樣的心當然不能來修行了。這樣的心修行是沒有效果的。所以我們在修行法門之前,要把內心做一個調整。就是你到了寂靜處所或者是佛堂,先拜個佛,通過對佛陀的專注皈依,心裏佛號專一安住,心裏佛號相續安住。拜個佛,或者你願意持咒也好,總之,你心中有一個所緣境,來降伏我們的妄想。使令我們從一種躁動的心,轉成一個明了寂靜的心。這樣子叫做至心。等于說修這個至,專注的至。把心帶回家,把妄想躁動的心 變成明了寂靜的心,這個叫做至心。當我們的明了寂靜的心現前的時候,就可以有資格修行了。怎麼修行呢?誦念。
誦是讀誦它的文字,念是思維它的法義。誦其文,念其義。我們在前面的拜佛,念佛,持咒的加行之中,就現出了明了寂靜的心。這個時候,我們在寂靜的心中,我們就起觀,來觀察這八種法門的義理,在觀察當中,就慢慢的開顯我們心中的智慧。誦念就是一種觀照。由一個寂靜的心起觀照。去觀照八大人覺的法門。藕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分成兩個重點。一個是成就世間的福德,一個是成就出世間的解脫。所以,我們佛法的修學,你不管是修習哪個宗派,就是兩個主題,第一個,成就善業力,第二個,成就正念力。可是我們剛開始通過布施,持戒,持戒修福,成就你內心的善業。成就暫時的安樂果報。但是你在修習善業的時候,你又能夠升起觀照。那麼,你的善業就能夠通過生死的關卡成就出世的解脫。當然,這個地方偏重的誦念,就是觀照力了。就是你不但只是修善,而且培養你的觀照力。觀察生命的真相。本經的翻譯者是一個印度的論師。是安世高尊者。安世高尊者是安息國的一個王子,安息國是現在的伊朗。他從小就好耀出家的修行。但是,因爲他父親對這個孩子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夠繼承王位。所以安世高尊者因爲他父母的希望,也就不敢去出家。等到父親往生以後,他覺得他的世俗責任已經了了,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兄弟,他就出家去了。出家以後,他不但是修學佛法。他還去學習世俗的典籍,天文,地理,看相,他全部通達。他通達佛法跟外道的技術以後,他就在禅定當中去觀察他未來的弘法姻緣。他觀察他跟中國的衆生有緣。所以,他就從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行腳來到了中國。來到中國後,他一方面從事講經,一方面從事翻譯。有一天,他到了洞庭湖,中國洞庭湖這個地方,他想過這個湖,到廬山去。在坐船的時候,因爲洞庭湖的湖畔,就是湖旁邊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神廟,這個神非常感應。但是這個神嗔心,慢心很重,哪一個船要經過洞庭湖,你一定要去那個地方禮拜供養,打個招呼。否則你這個船肯定要出事的。那麼,當然安世高尊者所坐的船也就不例外了,這個船夫要過湖之前,趕緊的在湖畔的地方停靠,拿了很多物品去供養神廟裏面的神。供養以後他想要走了,但是這個神就附在管理員的身上就說話了。他說,這位先生你且慢,你的船裏面是不是載了一個出家人。他說我不知道,我的船載了很多人,我不知道哪一個是出家人。他說你的船裏面肯定有一個出家人,他跟我有很深的姻緣,…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