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請你去把他請來,我有事情跟他交待。船長回去就找,果然有一個出家人,就把安世高尊者請到神廟裏面。安世高尊者一看到管理員,這個神附在管理員身上,一看到管理員,就呵責他,他說你知道麼,我們兩個前生是同學。你前生就是喜歡修福報,就是十善業,當然很好了,善業召感安樂的果報,但是你在修福報的時候,你就不修智慧,你的福報沒有方向的引導。所以,沒有修智慧的福報,福報就容易起顛倒,你看你今生變成這樣一個神的果報。這個時候,這個神,他前生還是還是佛弟子,多少聽聞佛法,就起嗔恨心,就跟安世高尊者說,他說,同學啊,我當初很後悔,當初沒有聽你的勸建。只修福報,不修智慧,這個福報變成一種愚癡的福報。那麼我今生就仰仗今生的福報,造了很多罪業,我看到很多人沒有來給我供養,我一生氣,精王一怒,血流千裏。就把整個船都翻覆了,就死掉很多衆生,所以我今生如果我這樣下去,來生肯定要到地獄去。他就向安世高尊者忏悔。忏悔以後,他就跟管理員說,你把我的倉庫打開,所有人的供養我的珍寶,資具,衣服全部供養安世高尊者,作爲弘揚佛法之用。安世高臨走之前,就跟他說,同學,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身體現給大家看一看。這個神說,我的身體很醜陋,不能現給大家看。他說,沒關系,給大家一個信心,這個時候,這個神現出這個相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蟒蛇。好幾十丈的大蟒蛇。經過安世高尊者跟他的開示以後,他發起羞愧心,所以一個人,他是這樣啊,色法是由心法的住世,所以,他心改變了以後,他的果報就改變了。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當心念改變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他因爲經過真實的忏悔以後,那個神,那個蟒蛇就死掉了,就投胎做人。所以,印光大師說,修福不修慧,就會産生一種叁世怨。什麼叫做叁世怨呢?就是你今生相信了因果,積極的修習善業,你修習善業幹什麼,對來生充滿了期待,成就大國王,大富長者。但是,你內心當中沒有産生光明的智慧,你承受福報的時候,你就容易升起顛倒。在五蘊的環境當中,迷失了自己。我們一般的沒有福報的小老百姓要造罪還不是很可怕,你福報越大,你所用的力量就越強,你造的業就是更加的加倍。所以,你就會在來世享福報的時候,妄失了你的正念。在五蘊的環境當中迷失了,就造罪業。所以,到第叁生,就到叁惡道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叫做叁世,你的修行,給你第二生的快樂,但是第叁生的痛苦。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一個佛弟子,除了積集善業以外,應該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的撥出一點時間幹什麼呢?至心誦念[八大人覺]。這是你應該要去加強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使令你的福報,這個方向使令你往清淨的方向去成就,不要在這種五蘊的地方得果報,往安樂清淨的功德去得果報。所以,我們講善業是沒有方向的。善業,它會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安樂的果報到底是一種顛倒的果報,還是清淨的果報就不決定。那麼,善業要得一個果報,必須要由你心中的觀照來引導。這個善業力就像一個車子的動力,觀照力就像方向盤。它能夠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地方是佛陀勉力我們佛弟子應該要多多的修習智慧。這個地方是一個總說,我們下堂課就正式的進入經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看第四頁,我們看甲二的別明。本經的修學重點有兩個,第一個是甚深見,第二個廣大行。甚深見就是我們應該栽培我們內心的觀照力。廣大行就是依止我們的觀照來帶動一種斷惡修善的,度衆生的妙行。成就一種善業的資糧。甚深見和廣大行展開出來有八個主題。我們看別明分八。藕益大師他是分成八科。第一無常無我覺,第二常修少欲覺,第叁知足守道覺,第四常行精進覺,第五多聞智慧覺,第六布施平等覺。第七出家梵行覺,第八大心普濟覺。我們上堂課就本經做了一個玄談。從一個大綱似的,描侃似的說明。這一下,我們就正式的進入到經文。我們諸條諸條來解釋它的內涵。先看乙一的無常無我覺。無常無我就是我們對生命的一個觀照力。一個無常觀,一個無我觀。依這兩種自問來觀察我們的依正惡報。
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我們來做說明。在這一段經文當中,是在對生命的觀照,經文分成兩大段。從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到形爲罪薮,這一課,它是一種因地的修習。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它是一個功德的作用。你們這樣子的觀察,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能夠解脫生死的業力。那麼在因地上應該怎麼觀察生命才是正確的呢?藕益大師把本經的觀察分成空,假,中叁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藕益大師說這是一種空觀的智慧。心是惡源,形爲罪薮,這是假觀的智慧。我們做一個說明。生爲有情衆生。我們想要破除心中的邪執顛倒,首先要去觀察生命的空觀。觀察生命的一個本體。本體怎麼觀呢?這當中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觀察依報的環境。依報。什麼是我們依止的環境,包括我們生活的資具,我們的房子啦,車子啦,也包括我們的眷屬,家庭的眷屬等等。依報環境呢,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以無常的智慧來觀察我們依報的環境。凡夫的一個最嚴重的顛倒之一就是常見。我們總認爲我們生存的環境是固定不變的。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樣。表示明天也會跟今天完全一樣。我們認爲我們的房子,車子,眷屬都不能有所改變。當然,這樣的觀察,是非常不現實,是顛倒的。這是常見。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就是觀察環境它是一種生滅變異的,無常觀分成兩部分,第一個它是生滅相,第二個是變異相。也就是說它從無變成有,總有一天它也會從有變成無,那麼這個生滅相,在佛法當中叫做敗壞無常。它會敗壞。你有一個車子,這個車子沒有多久,就會消失掉了。我們的房子也會消失掉,我們的眷屬,總有一天也會失散。跟我們別離。這樣的無常就是它會敗壞,本來是沒有,姻緣和合表現出來,姻緣結束的時候我們的眷屬,我們的這些資具也會隨著姻緣,業力的消失而消失掉。這樣子叫做敗壞無常。這樣是比較粗分的無常的觀察。第二個叫做變異的無常。或者叫做刹那無常。這是比較微細的觀察了。比如說我現在在這個地方,我說我現在的心情很快樂。但是我講我的心情很快樂的時候,我所描述的身心世界已經是前一刹那的,過去的,我現前的身心世界也變化了。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水流,它不斷的流動的,嚴格來說,生命沒有所謂的現在。因爲你講現在的時候,那個已經變成過去了。我們只能說是當下。所以生命沒有所謂的過去和未來。你每一個生命都是當下當下當下。就是你的業力在釋放的時候,在變成果報的時候,它都是刹那生,刹那滅。你只能夠說是當下當下當下。這樣子觀察無常是比較微細的。叫做刹那無常。前面的生滅相是敗壞無常。生滅變異就會消滅我們對一個眷屬和資具的一個常見的執取。無常觀特別對福報大的人就特別重要。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所累計的善業個人不同,有些人他前生沒造什麼善業,今生的資具也比較貧窮,眷屬也比較不圓滿,你要他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前,放下一切,他比較容易做到。福報大的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他任何放下這些美妙的資具,這些恩愛的眷屬,就是他前生善業太強。善業太強,他今生的人事姻緣是能夠隨心所欲,但是當他死亡到來的時候,他這步腳就踏不出去了,說是生龜脫殼,烏龜它的肉跟殼是連在一起的,但是人要是把它的肉從龜殼裏面活生生的拔出來,結果烏龜的肉就滿身是血。這是比喻說一個福報大的人,他臨命終的時候,他內心當中,心有所住,他平常就念念之間看到他的車子就非常歡喜,看到他的眷屬也很歡喜。每一個念頭當中就加強對眷屬的執取,心有所住。一旦無常到的時候,他沒有心裏准備。他說,哎,原來這個東西我有一天會失掉。但是他沒有心裏准備的時候,你沒有心裏准備是一回事,業力不跟你客氣。所以你死亡到來的時候,業力就推動你要離開你現前的這些美妙的眷屬,美妙的資具,那麼你就容易起痛苦。因爲痛苦的因素,你就失去正念。你失去正念以後,你念佛的善業就表現不出來了。所以這個地方,你應該要在死亡到來之前,你就做好心裏建設,你要告訴你自己,你今生擁有的資具和眷屬,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它的真實相是總有一天,它會消失敗壞。這是生命的真相,本來如此。不是誰決定它的,就是說世間的本相是無常。那麼,我們所受用的資具也是危脆而不堅固的,這個地方等于佛陀提醒我們預先知道這件事情,你不要等到加護病房,你才恍然大悟,來不及了。你平常就應該用無常觀來觀察我們依報的環境,慢慢地,慢慢地來松脫我們內心對資具的愛著,對眷屬的愛著,慢慢地松脫,這就是第一個觀察。無常來觀察依報。第二個,我們的果報體當然不是依報,而是正報。
我們五蘊的身心世界。這個應該怎麼觀察呢?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身心世界的觀察,我們先觀察色身,這個色身當然是氣血所成的一個四大。我們的四大有四種因素:地水火風。地是一個堅性,水是一個濕性,火是一個熱性,風是一個動性。堅濕熱動,這四種體性,它的本質是相互沖突的,現在我們一定要把它們放在一起,當然偶爾也會産生平衡,但是只要飲食,睡眠的失調,或者情緒的變化,就帶動相互沖突,堅濕熱動的體性就使令我們産生病痛,所以當我們有色身的時候,我們就很難避免病痛。身是苦本,因爲色身是四大,而這四大的脾性是相互沖突的。它不但是苦本,它還是空。這個空呢,藕益大師說是因緣所生,究竟歸滅。這個色身,不管我們用種種的營養來滋養它,用種種美妙的…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