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衣服來莊嚴它,這個色身總有一天會面臨死亡,腐壞,乃至于消失掉。所以,我們對色身應該用苦空的智慧來觀察它。原來你得到的色身不是用來享受安樂的,這個色身是承受痛苦的。只有清淨的法身,才有所謂的安樂可言。所以,我們的業報身它是苦本,而且它遲早有一天要面臨死亡。它只是暫時的借用。以這個苦空來觀身。五蘊無我,以無我觀來觀心。正報的身心世界除了外表的形狀以外,這個外表的眼耳鼻舌身當中有一個心識駐在裏面,一個能夠明了分別的心識駐在裏面。那麼應該以無我來觀心,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明了分別的功能,叫做心識。這個心識能夠和眼睛配合去了別顔色,跟耳朵合作來聽種種的音聲,它本來是産生見聞覺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凡夫會産生錯認消息,産生一種顛倒,我們就一直認爲我們先前能夠明了分別的心有一個長依主宰的我,有一個恒常駐,不變易的自我意識在裏面安駐。就是我們總是覺得小時候的我,和長大的我是一樣的。今生的我和來生的我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果報體在不斷的變化,由年輕到老,由老到死亡,由死亡再到來生的果報,在這個無常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做我。有這個自我意識就會産生很多的問題,因爲有我以後,你跟衆生産生一種對立。在這種平等法界當中,因爲我愛執的關系,有人相,我相的對立,就很難避免去造罪。因爲你有這個對立,就會保護自己,愛著自己,就産生一種私欲,那麼欲望就帶動了罪業。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觀察,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識是由業力所變現的。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今生是個男人,你前身造了男人的業力,今生現了男人的形狀,有男人的思想,那麼你的來生沒有到天上去,也沒有到叁惡道,也沒有到淨土,你來生變成女人,這個時候你從一個男人的思想轉成一個女人的思想,那麼你前生和今生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這兩個果報之間你找不到一個交集的地方。當然你要是講的變化大一點,比如你今生是個人,來生變轉輪聖王,你今生有積聚善業,持戒修福。轉輪聖王的心情和你現在的心情就不同了,七寶天子,是何等的尊貴,何等的高慢。但是善業力是有爲諸法。有爲法,它有增加,就會減少啊。那麼你把轉輪聖王這樣的善業釋放完畢以後,你沒有在積聚善業的時候,這個轉輪聖王的果報就消失掉了。善業結束了,你的罪業就表現出來了。就變成一只螞蟻,唉我是一只無奈的螞蟻。我的生命就是不斷的工作,把東西從東邊搬到西邊,從西邊搬到東邊。這樣子,我們觀察人生的差別,當你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你的心是充滿了高貴,驕慢,那麼你做螞蟻的時候,你的心變成卑賤。你說有一個自我,但是我們看不出你做轉輪聖王和做螞蟻的心有什麼交集,看不到。所以,我們認爲有一個自我,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其實我們的心是由業力刹那刹那的釋放。你善業強,那麼你就是一個人天的心思,如果你罪業多,你釋放出來的是叁惡道的卑賤的心思。我們不應該說這個心有一個恒常駐,不變易的時候,這樣講是錯誤的。它只是一種能夠見聞覺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了。所以,佛陀的慈悲告訴我們,應該以無我觀來觀察心,消除我們一種自我意識的顛倒。當然,這兩個不管無常觀和無我觀都是從假度空,是一種空觀。前面等于是對依報正報的個別的觀察。這一下做一個總結,做一個總相的觀察。
總之,我們對身心世界是觀察它是生滅變異,虛僞無主,你也可以簡單的說若身若心,它的本質是生滅變異的,是無常。無常就是說它會變化,它不是一個停止的狀態,它是一個流動的狀態。所以,無常就表示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所以,佛法講苦谛,有別相的苦,和總相的苦,你說地獄,惡鬼畜生的刀山油鍋是苦,這個是別相,因爲刀山油鍋的痛苦不能普遍叁界。佛法講四聖谛的苦谛是指的無常的苦,因爲它普遍叁界,上至諸天,下至地獄,都是受的無常的系縛。
那麼,爲什麼無常是苦呢?因爲,有情衆生追求的是安穩的生活,比如說我們今天當我們從社會開始工作以後,我們就希望成就一個家,買一棟房子。雖然,理論上來說,你把買房子的錢的利息比租房子還劃算。但是,你還是要買房子。爲什麼,因爲有情衆生追求安穩。這個是屬于你自己的安穩的家。所以,追求安穩的生命是有情衆生共同的願望。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在叁界的果報,我們不能安穩。因爲我們的果報,我們不能做主,是由業力所釋放。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明天會變成什麼樣。也就是說,你今天是住在一個房子啊,但是房子是在地震帶。它隨時會有地震的破壞。所以,在叁界的果報裏面,我們就變成一個沒有安全感。因爲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無常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危機,就是不安穩。所以,它是苦。那麼從苦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就是無我。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假如我們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自我意識能夠決定我自己的生命,我們不可能給自己痛苦。表示我們不能夠控製自己的生命,所以,這當中沒有一個自我的意識。那完全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如此而已。這個生滅變異,虛僞無主,等于把前面無常無我的智慧做一個總結。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在經典上,有一個外道,叫離節子外道。這個離節子外道,他有一天遇到一個佛弟子。這個離節子外道就問佛弟子說:你的老師是佛陀,他平常是講些什麼道理?這個時候,這個佛弟子就爲他開顯因果的道理。就是老師告訴我們人生是由業力所變現的,善業招感快樂的果報,惡業招感痛苦的果報。講完以後,就講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離節子外道就跟佛弟子說,佛陀講因果的道理講的非常的正確,但是他說人生是沒有自我,這講錯了。一定要有一個自我,有我去造業,有我去得果報麼,怎麼說是無我呢?這個離節子外道就非常的生氣,就跑到精舍找佛陀來辯論。說,佛陀啊,你講的其他的道理我都同意,但是你講生命是無我,這個我不能接受。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離節子外道說,如果有一個國王,他的倉庫有很多珍寶。那麼這個國王,他是不是決定我可以把珍寶賞給某一個人。我把珍寶不賞給某一個人,可不可以這個樣子?我對珍寶有沒有主宰性。離節子外道說,對呀,既然這個珍寶是你所擁有的,那你就可以決定把珍寶施給誰,不施給誰。那麼佛陀就問離節子外道說,那這樣子的話,你認爲你的生命有一個自我意識,有主宰性,那麼你能夠決定你生命的快樂和痛苦麼?離節子說我沒有辦法。我的生命當中要衰老,病痛,死亡,雖然我是用了很多運動,吃了很多健康食品,但是我還是沒有辦法避免老病死的出現。那就表示你沒有主宰性。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就是說,我們觀察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所以,它是不安穩性的苦。從苦當中我們知道內心當中沒有自我。所以無我,所以是空。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對生命的從假度空觀。從假度空觀就是說,它能夠把我們從一個現前的因緣,把我們的心,把心帶回家,帶到一種畢竟空的一個平等的生命中去。通過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我。我們的身心世界通過生滅變異,虛僞無主這樣的觀察以後, 我們的心就從一個有相的分別,就趨向一個無相的空性上安駐。安駐當然,可能安駐5分鍾,或者10分鍾,接下來我們再觀察,心是惡源,形爲罪薮。這一段,藕益大師說是假觀。從空出假,在空觀的內涵當中是無有少法可得。當然,這是一個超現實的意境,菩薩也不能在空呆太久,你必須從空裏面再出來,從空性出來的時候,你又看到你的身心世界,你有一塊肉存在,你有你的外表,有你的感受,有你的心識。這個時候,你從一個平等的生命又回到你顯前的個體生命。這個時候,對個體生命怎麼觀察呢?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就是從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緣來觀察。我們前生的業力所招感的身心世界,它的內心是衆惡的根源。就是內心當中充滿了煩惱。我們的色身是造業的根本。心是惡源,這句話怎麼說?當然,所謂的惡它是對立的,就是所謂的善。對立的觀當然是假觀,因爲空觀是離諸對待,空觀是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我們從空觀的一個離諸對待的平等的法界,又回到我們現前的現實人生,我們對現實人生的觀察就是我們的心那,是罪惡的根源。當然,我們的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邪惡的功能,是超過善良的功能。諸位你要是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這個看法。你看儒家思想,它的修行,克己複禮,這個社會上要能夠安定,要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就是每一個人要遵守你的禮節。你身爲兒子,有兒子的禮節,身爲父親的,有父親的禮節,但是你要隨順這個禮,你要克製你的欲望。克製欲望表示說,我們的心不能隨順,我們的邪惡的功能很強。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對內心當中是不能夠放縱的,對心的態度是應該克製調服的。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地方當然是一個假觀了。這個地方等于是空跟假。
中觀的意思是我們把空觀的平等的法界和假觀的個體法界,把它平衡,不偏空,不偏有的一種中道,就叫做中觀。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這樣子觀察,有什麼好處呢,你就能夠松脫系縛我們生死的業力。就有這個好處了。空假中,叁觀。這個空假中叁觀哪,空觀當然是破除邪執,假觀是讓我們善知取舍,假觀,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當然這個地方的假觀,感覺上對生命是有點消極。生命的假觀只看到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呢?當然,從淨土宗的角度,對于生命,它是比較中道了,它在觀假觀的時候,是願離婆娑,心求極樂。就是我們有所取舍。在淨土宗的角度觀察假觀,只觀察婆娑世界是苦惱的根源,極樂世界是一個安樂的根源。所以它願離婆娑,心求極樂。所以,如果你是修淨土的衆生,你修假觀,心是惡源,形爲罪薮…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