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衣服来庄严它,这个色身总有一天会面临死亡,腐坏,乃至于消失掉。所以,我们对色身应该用苦空的智慧来观察它。原来你得到的色身不是用来享受安乐的,这个色身是承受痛苦的。只有清净的法身,才有所谓的安乐可言。所以,我们的业报身它是苦本,而且它迟早有一天要面临死亡。它只是暂时的借用。以这个苦空来观身。五蕴无我,以无我观来观心。正报的身心世界除了外表的形状以外,这个外表的眼耳鼻舌身当中有一个心识驻在里面,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心识驻在里面。那么应该以无我来观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了分别的功能,叫做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和眼睛配合去了别颜色,跟耳朵合作来听种种的音声,它本来是产生见闻觉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凡夫会产生错认消息,产生一种颠倒,我们就一直认为我们先前能够明了分别的心有一个长依主宰的我,有一个恒常驻,不变易的自我意识在里面安驻。就是我们总是觉得小时候的我,和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和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果报体在不断的变化,由年轻到老,由老到死亡,由死亡再到来生的果报,在这个无常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那个东西叫做我。有这个自我意识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因为有我以后,你跟众生产生一种对立。在这种平等法界当中,因为我爱执的关系,有人相,我相的对立,就很难避免去造罪。因为你有这个对立,就会保护自己,爱着自己,就产生一种私欲,那么欲望就带动了罪业。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是由业力所变现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今生是个男人,你前身造了男人的业力,今生现了男人的形状,有男人的思想,那么你的来生没有到天上去,也没有到三恶道,也没有到净土,你来生变成女人,这个时候你从一个男人的思想转成一个女人的思想,那么你前生和今生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这两个果报之间你找不到一个交集的地方。当然你要是讲的变化大一点,比如你今生是个人,来生变转轮圣王,你今生有积聚善业,持戒修福。转轮圣王的心情和你现在的心情就不同了,七宝天子,是何等的尊贵,何等的高慢。但是善业力是有为诸法。有为法,它有增加,就会减少啊。那么你把转轮圣王这样的善业释放完毕以后,你没有在积聚善业的时候,这个转轮圣王的果报就消失掉了。善业结束了,你的罪业就表现出来了。就变成一只蚂蚁,唉我是一只无奈的蚂蚁。我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工作,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样子,我们观察人生的差别,当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心是充满了高贵,骄慢,那么你做蚂蚁的时候,你的心变成卑贱。你说有一个自我,但是我们看不出你做转轮圣王和做蚂蚁的心有什么交集,看不到。所以,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的心是由业力刹那刹那的释放。你善业强,那么你就是一个人天的心思,如果你罪业多,你释放出来的是三恶道的卑贱的心思。我们不应该说这个心有一个恒常驻,不变易的时候,这样讲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了。所以,佛陀的慈悲告诉我们,应该以无我观来观察心,消除我们一种自我意识的颠倒。当然,这两个不管无常观和无我观都是从假度空,是一种空观。前面等于是对依报正报的个别的观察。这一下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总相的观察。
总之,我们对身心世界是观察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你也可以简单的说若身若心,它的本质是生灭变异的,是无常。无常就是说它会变化,它不是一个停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流动的状态。所以,无常就表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所以,佛法讲苦谛,有别相的苦,和总相的苦,你说地狱,恶鬼畜生的刀山油锅是苦,这个是别相,因为刀山油锅的痛苦不能普遍三界。佛法讲四圣谛的苦谛是指的无常的苦,因为它普遍三界,上至诸天,下至地狱,都是受的无常的系缚。
那么,为什么无常是苦呢?因为,有情众生追求的是安稳的生活,比如说我们今天当我们从社会开始工作以后,我们就希望成就一个家,买一栋房子。虽然,理论上来说,你把买房子的钱的利息比租房子还划算。但是,你还是要买房子。为什么,因为有情众生追求安稳。这个是属于你自己的安稳的家。所以,追求安稳的生命是有情众生共同的愿望。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在三界的果报,我们不能安稳。因为我们的果报,我们不能做主,是由业力所释放。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明天会变成什么样。也就是说,你今天是住在一个房子啊,但是房子是在地震带。它随时会有地震的破坏。所以,在三界的果报里面,我们就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无常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危机,就是不安稳。所以,它是苦。那么从苦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就是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假如我们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自我意识能够决定我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可能给自己痛苦。表示我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命,所以,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的意识。那完全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如此而已。这个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等于把前面无常无我的智慧做一个总结。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在经典上,有一个外道,叫离节子外道。这个离节子外道,他有一天遇到一个佛弟子。这个离节子外道就问佛弟子说:你的老师是佛陀,他平常是讲些什么道理?这个时候,这个佛弟子就为他开显因果的道理。就是老师告诉我们人生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恶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讲完以后,就讲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离节子外道就跟佛弟子说,佛陀讲因果的道理讲的非常的正确,但是他说人生是没有自我,这讲错了。一定要有一个自我,有我去造业,有我去得果报么,怎么说是无我呢?这个离节子外道就非常的生气,就跑到精舍找佛陀来辩论。说,佛陀啊,你讲的其他的道理我都同意,但是你讲生命是无我,这个我不能接受。这个时候,佛陀就问离节子外道说,如果有一个国王,他的仓库有很多珍宝。那么这个国王,他是不是决定我可以把珍宝赏给某一个人。我把珍宝不赏给某一个人,可不可以这个样子?我对珍宝有没有主宰性。离节子外道说,对呀,既然这个珍宝是你所拥有的,那你就可以决定把珍宝施给谁,不施给谁。那么佛陀就问离节子外道说,那这样子的话,你认为你的生命有一个自我意识,有主宰性,那么你能够决定你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么?离节子说我没有办法。我的生命当中要衰老,病痛,死亡,虽然我是用了很多运动,吃了很多健康食品,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避免老病死的出现。那就表示你没有主宰性。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我们观察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所以,它是不安稳性的苦。从苦当中我们知道内心当中没有自我。所以无我,所以是空。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对生命的从假度空观。从假度空观就是说,它能够把我们从一个现前的因缘,把我们的心,把心带回家,带到一种毕竟空的一个平等的生命中去。通过无常故苦,苦即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我。我们的身心世界通过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样的观察以后, 我们的心就从一个有相的分别,就趋向一个无相的空性上安驻。安驻当然,可能安驻5分钟,或者10分钟,接下来我们再观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一段,藕益大师说是假观。从空出假,在空观的内涵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当然,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意境,菩萨也不能在空呆太久,你必须从空里面再出来,从空性出来的时候,你又看到你的身心世界,你有一块肉存在,你有你的外表,有你的感受,有你的心识。这个时候,你从一个平等的生命又回到你显前的个体生命。这个时候,对个体生命怎么观察呢?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就是从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缘来观察。我们前生的业力所招感的身心世界,它的内心是众恶的根源。就是内心当中充满了烦恼。我们的色身是造业的根本。心是恶源,这句话怎么说?当然,所谓的恶它是对立的,就是所谓的善。对立的观当然是假观,因为空观是离诸对待,空观是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我们从空观的一个离诸对待的平等的法界,又回到我们现前的现实人生,我们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就是我们的心那,是罪恶的根源。当然,我们的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邪恶的功能,是超过善良的功能。诸位你要是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这个看法。你看儒家思想,它的修行,克己复礼,这个社会上要能够安定,要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是每一个人要遵守你的礼节。你身为儿子,有儿子的礼节,身为父亲的,有父亲的礼节,但是你要随顺这个礼,你要克制你的欲望。克制欲望表示说,我们的心不能随顺,我们的邪恶的功能很强。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对内心当中是不能够放纵的,对心的态度是应该克制调服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当然是一个假观了。这个地方等于是空跟假。
中观的意思是我们把空观的平等的法界和假观的个体法界,把它平衡,不偏空,不偏有的一种中道,就叫做中观。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这样子观察,有什么好处呢,你就能够松脱系缚我们生死的业力。就有这个好处了。空假中,三观。这个空假中三观哪,空观当然是破除邪执,假观是让我们善知取舍,假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当然这个地方的假观,感觉上对生命是有点消极。生命的假观只看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呢?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对于生命,它是比较中道了,它在观假观的时候,是愿离婆娑,心求极乐。就是我们有所取舍。在净土宗的角度观察假观,只观察婆娑世界是苦恼的根源,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根源。所以它愿离婆娑,心求极乐。所以,如果你是修净土的众生,你修假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