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大人觉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地方是看破娑婆世界的身心世界,你在观极乐世界,它是一真庄严。那是有所破坏,有所追求。这个地方的假观有所不同。如果你是求圣道门,大乘的圣道门,那么假观是观十法界的,包括九法界的流转的众生法界,也包括佛法界的幻灭门。流转门,幻灭门。那么,总观十法界。我这个地方,在修习空假观的时候,智者大师强调你要有一个次第,就是你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先空,次假,后中。也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它让你先远离,先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先远离,再回归到这里面来。如果诸位有流行的经验,你就会感觉到远离的重要性。就是说,凡夫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分别的结果就是产生执着了,因为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我们会跟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物接触,有时候我们不愿意,但是不得不接触,那怎么办呢?到国外去旅游,你暂时松脱这个因缘。经过一个月,或者一个礼拜回来以后,刚开始,你会感觉到不同的感受,当然只会是一个礼拜又恢复原状。但是起码就是说你曾经远离这个因缘,再回来,那个时候你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修习空假中,亦复如是。就是说,你刚开始先把你现前的因缘从假如空,你先跳脱现前的因缘,从个体的生命回归到我们整体的生命,当你这样子不断的离开以后,你又从整体生命回归的个体生命的时候,你的感觉就有所不同。经典上说,你曾经修过空观,再回归的你的假观,有一个特殊的感觉,再来观世间,有如梦中事。就是你对人事的执取心淡泊了。

  所以,在经典上说,一个有修空观的菩萨,跟没有修空观的凡夫的差别,菩萨也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断恶修善,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活动,凡夫也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活动,但是心情不同,凡夫心跟境接触的时候,打的是死结,这个结解不开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福报多大,这个结解不开。颠倒了以后呢,你由这个颠倒的心思去滋润你的业力,在三界当中再得到一个果报,那么来生的时候,再跟众生结的很深,不管善源,恶源都结的很深,结不开,又得一个果报。所以,凡夫心境接触打死结,那么一个觉悟的菩萨,他也在人事的因缘之中活动,他打的是活结,他随时可以把它解开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修行是从假入空。从空出假。他能够把他的角色扮演好。虽然,回归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少法可得,但是回归到因缘的时候,我的确有我今生的假名,假相,假用。我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儿子,我在社会上有我的因缘,我有我该做的事情。你会做你该做的事。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尽量让你的就是空假观平衡,因为你空观太重,就会忘失大悲,不要修善,忘失大悲。但是你假观太重,就会产生执着。所以这个中观等于是让你调和。你内心当中可以进入空性,也可以回归的因缘的假观,这个地方就是,第一个觉悟,就是,引导一个菩萨如何来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就是空假中三观。这样的观察,能够使令我们卸脱生死,也能够使令我们在假观当中善知取舍,集功累得,创造更好的生命。这是第一个觉悟。当然这个觉悟是最为重要。就是观照力。后面是依止这个觉悟所带动一个修行的行动力。我们看第二个,常修少欲觉。当我们有这样的觉悟以后,下一个动作需要修行的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

  看经文,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二个觉悟是说明痛苦生起的因缘。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远离痛苦,远离灾难,当然你要远离痛苦,你要断绝生起痛苦的因地。痛苦是怎么生起的呢?佛陀说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在财色名食睡,我们放纵我们的欲望,就创造很多的痛苦。所以,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从自己内心生起的。广泛来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它不但是痛苦,当然所有痛苦的根源是三界的生灭,因为你所有的痛苦因为你有生命,你每一次在三界里面受一次生命,就表示这个生命就积聚了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这个生命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五蕴追求的欲望去招感三界的果报,就像是飞蛾扑火。它为什么会跑到火里去呢?是你自己要跑过去的。所以,广泛来说,生死的业力是由贪欲引生的。所以贪欲是痛苦的根源。这个地方是说明贪欲的过失相,那么怎么办呢?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们想要得到一种身心的安乐自在,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欲望。这个地方是说,当然我们身为菩萨,还没有成就圣道,凡夫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自然有很多的欲望,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追求男女,各式各样的欲望。凡夫有欲望,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佛陀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你减少一点欲望,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所以,这个地方多欲的意思是说,在 里面讲多欲,就是说你的非分之想,你不该得到的东西,依你现前的业力因缘,你不该得到的,你想要去追求,这个叫做多欲。有关多欲的情形,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小故事来说明多欲的情况。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它有一个工人在打扫,这一天早上这个工人他在草地上捡到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水果。这个水果看起来很多,他在旁边看没有这种水果树。他看到这个水果非常的甜美,他又舍不得吃,他想我经常在花园走动的时候,侍卫经常刁难我,我把这个水果送给他,他以后对我好一点。他就把这个水果供养给这个侍卫。这个侍卫一看,哎呀,这个水果特别的美妙,他也舍不得吃,他想这些服侍皇后的这些太监,他对我也是非常的不礼貌,我拿这个水果来巴结他,他以后对我也好一点。就把这个水果送给这个太监。这个太监也舍不得吃,就送给了皇后,皇后也舍不得吃,就送给了国王。当然,国王以武力得大自在。就把这个水果吃掉了。吃掉以后,他就被这个水果美妙的滋味所吸引,他就起颠倒了。他就说这个水果是从哪里来的?就辗转的相查,就查到这个工人的地方,就把这个工人叫过来。他说从现在开始,你每天给我送一个相同的水果,否则我就要严重的处罚你。这个工人没有办法,这个国王的福报大么,就到这个花园去,左边看一看,右边看一看,上边看一看。原来在掉下水果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大树,大树的上面有一个很大的鸟巢。没准是这个鸟掉下来的。这个时候,这个工人就爬到大树上面来看,这个鸟巢地方有一个相同的水果。他就在鸟反对的当中把水果强过来。强过来之后就供养国王。国王很高兴,就告诉他,明天再去找。这只鸟,当然它心里想,我第一个水果,我自己没有拿好,掉下去那我没话讲,第二次,你强我的水果,那你太过分了。这个鸟就很生气。它就飞到其他的地方去,找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但是有毒素的水果来惩罚这个工人。它就找到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水果,飞到鸟巢的地方,放在那个地方。工人不知道啊,就把这个有毒的水果拿回去供养国王。结果国王吃下去以后就中毒死亡。这段公案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上说,国王本来是可以享受他前生的善业,种种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就是有非分之想。这个非分之想,我们做一个定义,在历史上说,你身为一个人,别人主动供养你的,这个不叫非分之想,你的福报该得到的,但是别人不想给你,你用其他的方法获得的,或者强,或者夺,这样子叫做非分之想。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你不应该去想你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否则一定会招感痛苦。我们来看乙三的知足守道觉。我们看经文。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长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惠是业。前面的少欲是对于你还没有得到的资具或者财物的追求,这个知足是说你已经得到的资具,你要知道感恩和满足。你现前的因缘已经具足了。你应该知道感恩。前面是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你已经得到的东西。应该知道知足。好,我们看经文。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一个菩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资具,已经成就的资具,经常感到不满足,不满足只好去广泛的追求了。广泛的追求就会带动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多求是产生罪业。多欲是产生痛苦。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菩萨,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个资具呢?应该长念知足,对于现前的因缘不管是好是坏,要感到满足,内心安驻在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活当中,去追求内心当中的智慧。以内心的安乐为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不要追求这种外在的欲望。这是一个菩萨该做的。这个地方我们做一个总结,其实这个少欲知足,就是一个持戒的根本精神。少欲知足,从注解上来说,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从离苦得乐的角度,你一个人会快乐不快乐,跟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没有关系,当然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人,起码的吃饭,衣服,衣食能够保暖,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满足。但是在满足之余,你是不是快乐,关键你是不是少欲知足。比如你一个月赚两千块,两千块有两千块快乐的方式,你赚三千块,有三千块生活的方式,你要能够善加克制你的心情,你不管赚多少钱,你都能够从中间找到你相应的安乐。你要不知道知足,你赚多少钱都不可能有快乐。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你想要追求快乐,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少欲知足。这是第一点。

  我过去在台湾,曾经参加一个法会,法会当中有一个母亲带着儿子来参加。儿子在看见母亲供养苹果的时候,他要求吃一个苹果。这个母亲因为爱儿子,就拿一个大苹果给儿子吃,这个儿子看样子7,8岁,他嘴巴咬两口苹果,就一甩,丢掉了。我们姑不论这个小孩子的善恶业有多大,我们感肯定的知道一个答案,这个小孩子他的思想如果不改变,他今生很难成就安乐。很难产生乐受。他这种对物质不知道感恩知足的心态,你很难创造安乐。你看我们出家众的生活简单朴素。僧团的生活,不管你在家是多么的富贵,你来到僧团,你就是按照利合同均,僧团今天有人供养10颗苹果,切一切,你分到四…

《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