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之一,你会很感恩的把它吃掉。所以,你每一口都充满了乐受。这个地方就是说,少欲知足,我们要知道它是快乐的根源。你要知道,你是不是快乐跟你外在的资具没有关系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培养一种能够减少欲望,知道感恩的心情。这是第一点,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第二个,从临终的正念来说,是一个重点。在中国人的智慧当中,经常提醒我们一件事情,业忌前延,花忌前开。就是你有多少福报,印光大师也强调这个观念,就是你有十分的福报,你顶多只能花五六分,不要全部把它花尽。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你晚年就是灾难现前,临终走时容易颠倒。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读佛学院的,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由大陆到台湾去的老和尚。当然,老和尚有的参禅,有的念佛,所修的法门不同,但是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珍惜福报。老和尚说,说你一个人,你不想让你的福报花尽有一个方法。就是你的生活环境当中,就是你这个地板坏掉了,不要马上换,衣服破了,也不要马上换。就是你的生命当中要经常保持一点缺陷。这个道理很妙。你把你的生命用的很圆满,什么东西都满意的时候,当一个月亮园的时候,下一步就是要缺了。当花开的最大的时候,它下一个刹那就是要雕谢。所以,你不能让你自己把你的生命推到尽头。所以,我时常去做老和尚侍者,老法师啊,你的杯子破一个小洞,换一个。他说不要不要,不要什么小事都如你的意。生命带一点缺点。诶,他果然没有什么灾难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珍惜福报,你晚年的时候会过的比较快乐一点,病痛少一点。那你要是年轻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满你的愿,东西一坏就马上换。那你有十分的福报就会花十分。那么你到晚年的时候, 你没有累计福报,你的罪障就容易现前。这个地方,少欲知足不但是离苦得乐,还有一点避免灾难出现的因素。就是你什么事情不要把它做绝。当然少欲知足的标准不同了,比如说,我们很难说那你到底是不是少欲知足,怎么判断呢?比如说你的福报可以买一个50万的车子,我本来有福报,我的能力可以买50万,我买30万,可以买5万的车子,我买3万的车子。那你就是少欲了。对你来说,你已经说少欲知足了。你本来可以有能力买3万的车子,你买1万5的车子。那也是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很难判断。就是你本来有能力买更高的东西,但是你降一级的。这个就是少欲知足。就表示你的智慧,你懂得任何生活来使令你的生命趋吉避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修行菩萨道的断恶修善,先善加的克制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尽量少欲知足。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其他的明天再说明。
八大人觉经。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刚开始亲近三宝是依止我们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我们相信三宝有能力能够救拔我们。所以我们刚开始对三宝有信心,就皈依在三宝的慈悲的光明的座下,所谓的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会做一些慈善的事业。但是,这样子的慈善事业事实上,还没有从事一种宗教的修学,也就没有对生命有任何的改造,不过是在生命当中多了一部分的善业。当然,我们会不断的要求自己去提升,进步。所以,我们要从一念的信心,开始要去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改造。那么,就是一种从事宗教的修学。我们在修学之前有一个重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你必须对你目前的生命的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你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在法句经上,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现前的一个扭转的因缘,他讲出一个偈诵来加以形容。他说,我们众生在三界流转,是“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首先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的一个三界的果报体,它的相貌是常在燃烧中,佛陀用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来比喻我们现前的一个身心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三界得果报的时候,从婴儿开始,我们的生命就被无常大火所燃烧。即使我们过去有一些善业,在燃烧的房子当中,有一些美妙的资具,有一些美妙的眷属,但是,因为房子燃烧的本质不能改变,所以,这样子一个燃烧的房子即使有一些美妙的资具,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欢喜和安乐的呢?何喜何可笑?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我们现在投胎在三界的果报,是一个无常大火的逼迫。这样的一个果报体到底是怎样来的呢?事实上,不是上帝创造的。幽暗之所蔽,就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召感的。先业所感。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业力呢?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个遗失,没有正确的观察。所以,这个黑暗就表明过去在一个没有灯光的环境之下,我们跟着我们的情绪,感觉去造业。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何不求光明,你要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应该要去听闻佛法,了解生命的真实相。你才知道你所要断除的是什么,你所要增加的是什么。否则,你只是凭着你的感觉来修行,你可能会错认消息了,浪费你很多的时间光阴,但是,对生命的增上,产生不了帮助和作用。所以,佛陀劝勉我们,所有在三界流转的弟子们那,何不求光明,你应该要尽量拨空,来加强你心中的光明,来对生命做出正确的抉择。当然,所有的经典对有加强光明的作用。但是,本经的特色,言简意赅。它能够在整个大乘经论当中,以八个法门来总持菩萨的觉悟。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五面。乙四,常行精进觉。本经的八个觉悟,第一个是无常无我觉,就是对生命的观照。我们在观照当中,我们是根据藕益大师的空假中三关,就是你对生命当中,你应该要先观察生命的本体。透过观察我们的生命啊,是生灭变异,虚妄无主的。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它是一个有为法,它不是一个无为的涅槃。涅槃当然是不生不灭的,昨天的涅槃和今天的涅槃是完全一样的。身为有为法,它是流动性的,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随着时间不断不断的变化。这叫生灭变异,所以呢,在变化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这样子,从无常无我就引导我们从一个有相的执取趋向到一个生命的本质的空性。也就是说,它能够引导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我们的原点。说是我们还没有流转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当然现在流转了,很多很多的业力,变现很多很多的果报,但是假设今天我们把生命归零,那么到底我们本来的本质是什么。那么,就是所谓的从假入空。这个就是在观察生命的原点。当然,从假入空是一个超现实的观察,使令我们脱离暂时的因缘,回归到一个清净的本性。第二个就是从空入假,从生命的原点回到我们现前的一个相貌。我们有我们今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时候,本经当中对假观的观察,是要我们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看经文的意思,我们对生命的观察,是非常悲观的,就是我们的内心是罪恶的根源。这个形是造罪的根本,这个就是有要我们厌离的意思了。当然,如果我们今天是一个净土的学者,我们在厌离娑婆的时候,我们也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所谓的心求极乐。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罪恶的根源,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样子的假观就是一个对比的方式。有所放弃,有所追求。从这样子的假观,使令我们能够善知取舍,做好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个规划。当我们把生命的原点的空观和现前的生命的假观,能够把它平衡,这样子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二的中观的思想。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能够经常在寂静的心中,来对我们生命原点的观察,跟现前因缘的观察,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样子就能够慢慢的破坏在掌控我们生命的十二因缘的这种生死的业力。当然,这个第一个观察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第二第三的少欲知足,那么这个是属于一个行动了,就是修行。少欲知足的宗旨是说,生为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自然会有很多的欲望,但是我们的欲望,绝对不能够去放纵,应该善加克制。那么, 为什么要克制欲望呢?这当中有两层的意思。第一个,我们克制欲望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你欲望越淡薄,你就越容易产生乐受。越容易满足,越容易产生乐受。你一点点的东西,乃至于你喝一杯开水,你都因为现前的因缘而都生起乐受。那么,我们今天要采取放纵欲望啊,欲望的本身是一个无底洞。你会发觉你放纵的结果是你生起快乐的感受越来越困难。所以,离苦得乐之道就是你要善知要克制欲望。从离苦得乐的角度,就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从临终的角度去说。身为一个净土的学者,非常关心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无有障碍,所谓的善终。为什么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没有什么障碍,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障碍重重?这跟你的福报很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好不容易所修行的福报。你福报越大,你临终的时候障碍越少。你提起正念就更容易。所以,从临终正念的角度啊,我们也应该少欲知足。把多余的福报,在临终的时候,释放出来,有助于我们提起正念。因为这两层意思,佛陀劝勉我们,我们应该过着一个少欲知足的生活,对我们很有帮助。当我们能够少欲知足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呢?看乙四,常行精进觉。就应该要精进。好,我们看经文。看第六面的经文。大家请合掌。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催伏四魔,出阴界狱。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精进,它的体性就是我们在断恶修善的因缘当中,能够勇悍,勇猛强悍,没有任何的退缩。这叫精进。在讲到精进的时候,佛陀先讲到为什么要精进。先说明修行精进的主要因素,它的理由在哪里。懈怠坠落。假设我们今天对于我们所修的法门,或者你是持大悲咒,或者你是念佛,或者你是修止观,你对你所修的法门啊,你是一种懈怠的方式,懒惰,懈怠,有时候做功课,有时候不做功课。那么你这样子的情况就是坠落。就很容易坠落到三恶道当中。当然,大家就会问了,我只是懈怠,怎么就堕三恶道呢?
这个地方,我们根据古德…
《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