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大人覺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分之一,你會很感恩的把它吃掉。所以,你每一口都充滿了樂受。這個地方就是說,少欲知足,我們要知道它是快樂的根源。你要知道,你是不是快樂跟你外在的資具沒有關系的。是你是不是能夠培養一種能夠減少欲望,知道感恩的心情。這是第一點,從離苦得樂的角度來說。第二個,從臨終的正念來說,是一個重點。在中國人的智慧當中,經常提醒我們一件事情,業忌前延,花忌前開。就是你有多少福報,印光大師也強調這個觀念,就是你有十分的福報,你頂多只能花五六分,不要全部把它花盡。你把福報享盡的時候,你晚年就是災難現前,臨終走時容易顛倒。我剛出家的時候,我讀佛學院的,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由大陸到臺灣去的老和尚。當然,老和尚有的參禅,有的念佛,所修的法門不同,但是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珍惜福報。老和尚說,說你一個人,你不想讓你的福報花盡有一個方法。就是你的生活環境當中,就是你這個地板壞掉了,不要馬上換,衣服破了,也不要馬上換。就是你的生命當中要經常保持一點缺陷。這個道理很妙。你把你的生命用的很圓滿,什麼東西都滿意的時候,當一個月亮園的時候,下一步就是要缺了。當花開的最大的時候,它下一個刹那就是要雕謝。所以,你不能讓你自己把你的生命推到盡頭。所以,我時常去做老和尚侍者,老法師啊,你的杯子破一個小洞,換一個。他說不要不要,不要什麼小事都如你的意。生命帶一點缺點。诶,他果然沒有什麼災難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一個人能夠珍惜福報,你晚年的時候會過的比較快樂一點,病痛少一點。那你要是年輕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滿你的願,東西一壞就馬上換。那你有十分的福報就會花十分。那麼你到晚年的時候, 你沒有累計福報,你的罪障就容易現前。這個地方,少欲知足不但是離苦得樂,還有一點避免災難出現的因素。就是你什麼事情不要把它做絕。當然少欲知足的標准不同了,比如說,我們很難說那你到底是不是少欲知足,怎麼判斷呢?比如說你的福報可以買一個50萬的車子,我本來有福報,我的能力可以買50萬,我買30萬,可以買5萬的車子,我買3萬的車子。那你就是少欲了。對你來說,你已經說少欲知足了。你本來可以有能力買3萬的車子,你買1萬5的車子。那也是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很難判斷。就是你本來有能力買更高的東西,但是你降一級的。這個就是少欲知足。就表示你的智慧,你懂得任何生活來使令你的生命趨吉避凶。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在修行菩薩道的斷惡修善,先善加的克製我們的欲望,讓我們盡量少欲知足。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其他的明天再說明。

  

  八大人覺經。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我們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剛開始親近叁寶是依止我們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叁寶的功德是無所不在,我們相信叁寶有能力能夠救拔我們。所以我們剛開始對叁寶有信心,就皈依在叁寶的慈悲的光明的座下,所謂的身爲一個佛弟子。當然,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會做一些慈善的事業。但是,這樣子的慈善事業事實上,還沒有從事一種宗教的修學,也就沒有對生命有任何的改造,不過是在生命當中多了一部分的善業。當然,我們會不斷的要求自己去提升,進步。所以,我們要從一念的信心,開始要去對我們的生命有所改造。那麼,就是一種從事宗教的修學。我們在修學之前有一個重點,需要注意的。就是你必須對你目前的生命的狀況,要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你現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在法句經上,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現前的一個扭轉的因緣,他講出一個偈誦來加以形容。他說,我們衆生在叁界流轉,是“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首先我們知道我們今天所處的一個叁界的果報體,它的相貌是常在燃燒中,佛陀用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來比喻我們現前的一個身心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叁界得果報的時候,從嬰兒開始,我們的生命就被無常大火所燃燒。即使我們過去有一些善業,在燃燒的房子當中,有一些美妙的資具,有一些美妙的眷屬,但是,因爲房子燃燒的本質不能改變,所以,這樣子一個燃燒的房子即使有一些美妙的資具,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歡喜和安樂的呢?何喜何可笑?這個時候,我們會問了,我們現在投胎在叁界的果報,是一個無常大火的逼迫。這樣的一個果報體到底是怎樣來的呢?事實上,不是上帝創造的。幽暗之所蔽,就是我們過去的業力所召感的。先業所感。那麼爲什麼會有這個業力呢?就是我們對生命的一個遺失,沒有正確的觀察。所以,這個黑暗就表明過去在一個沒有燈光的環境之下,我們跟著我們的情緒,感覺去造業。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何不求光明,你要在修學佛法之前,你應該要去聽聞佛法,了解生命的真實相。你才知道你所要斷除的是什麼,你所要增加的是什麼。否則,你只是憑著你的感覺來修行,你可能會錯認消息了,浪費你很多的時間光陰,但是,對生命的增上,産生不了幫助和作用。所以,佛陀勸勉我們,所有在叁界流轉的弟子們那,何不求光明,你應該要盡量撥空,來加強你心中的光明,來對生命做出正確的抉擇。當然,所有的經典對有加強光明的作用。但是,本經的特色,言簡意赅。它能夠在整個大乘經論當中,以八個法門來總持菩薩的覺悟。

  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五面。乙四,常行精進覺。本經的八個覺悟,第一個是無常無我覺,就是對生命的觀照。我們在觀照當中,我們是根據藕益大師的空假中叁關,就是你對生命當中,你應該要先觀察生命的本體。透過觀察我們的生命啊,是生滅變異,虛妄無主的。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它是一個有爲法,它不是一個無爲的涅槃。涅槃當然是不生不滅的,昨天的涅槃和今天的涅槃是完全一樣的。身爲有爲法,它是流動性的,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隨著時間不斷不斷的變化。這叫生滅變異,所以呢,在變化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實體。這樣子,從無常無我就引導我們從一個有相的執取趨向到一個生命的本質的空性。也就是說,它能夠引導我們把生命回歸到我們的原點。說是我們還沒有流轉之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當然現在流轉了,很多很多的業力,變現很多很多的果報,但是假設今天我們把生命歸零,那麼到底我們本來的本質是什麼。那麼,就是所謂的從假入空。這個就是在觀察生命的原點。當然,從假入空是一個超現實的觀察,使令我們脫離暫時的因緣,回歸到一個清淨的本性。第二個就是從空入假,從生命的原點回到我們現前的一個相貌。我們有我們今生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時候,本經當中對假觀的觀察,是要我們心是惡源,形爲罪薮。看經文的意思,我們對生命的觀察,是非常悲觀的,就是我們的內心是罪惡的根源。這個形是造罪的根本,這個就是有要我們厭離的意思了。當然,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個淨土的學者,我們在厭離娑婆的時候,我們也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所謂的心求極樂。就是娑婆世界是一個罪惡的根源,極樂世界是一個安樂的果報。這樣子的假觀就是一個對比的方式。有所放棄,有所追求。從這樣子的假觀,使令我們能夠善知取舍,做好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個規劃。當我們把生命的原點的空觀和現前的生命的假觀,能夠把它平衡,這樣子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二的中觀的思想。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能夠經常在寂靜的心中,來對我們生命原點的觀察,跟現前因緣的觀察,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樣子就能夠慢慢的破壞在掌控我們生命的十二因緣的這種生死的業力。當然,這個第一個觀察是非常的重要的。那麼第二第叁的少欲知足,那麼這個是屬于一個行動了,就是修行。少欲知足的宗旨是說,生爲有情衆生,我們內心當中自然會有很多的欲望,但是我們的欲望,絕對不能夠去放縱,應該善加克製。那麼, 爲什麼要克製欲望呢?這當中有兩層的意思。第一個,我們克製欲望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你欲望越淡薄,你就越容易産生樂受。越容易滿足,越容易産生樂受。你一點點的東西,乃至于你喝一杯開水,你都因爲現前的因緣而都生起樂受。那麼,我們今天要采取放縱欲望啊,欲望的本身是一個無底洞。你會發覺你放縱的結果是你生起快樂的感受越來越困難。所以,離苦得樂之道就是你要善知要克製欲望。從離苦得樂的角度,就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從臨終的角度去說。身爲一個淨土的學者,非常關心臨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無有障礙,所謂的善終。爲什麼有些人臨終的時候,他沒有什麼障礙,有些人他臨終的時候,障礙重重?這跟你的福報很有關系。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好不容易所修行的福報。你福報越大,你臨終的時候障礙越少。你提起正念就更容易。所以,從臨終正念的角度啊,我們也應該少欲知足。把多余的福報,在臨終的時候,釋放出來,有助于我們提起正念。因爲這兩層意思,佛陀勸勉我們,我們應該過著一個少欲知足的生活,對我們很有幫助。當我們能夠少欲知足以後,接下來要做什麼事呢?看乙四,常行精進覺。就應該要精進。好,我們看經文。看第六面的經文。大家請合掌。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精進,它的體性就是我們在斷惡修善的因緣當中,能夠勇悍,勇猛強悍,沒有任何的退縮。這叫精進。在講到精進的時候,佛陀先講到爲什麼要精進。先說明修行精進的主要因素,它的理由在哪裏。懈怠墜落。假設我們今天對于我們所修的法門,或者你是持大悲咒,或者你是念佛,或者你是修止觀,你對你所修的法門啊,你是一種懈怠的方式,懶惰,懈怠,有時候做功課,有時候不做功課。那麼你這樣子的情況就是墜落。就很容易墜落到叁惡道當中。當然,大家就會問了,我只是懈怠,怎麼就墮叁惡道呢?

  這個地方,我們根據古德…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