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注解加以說明。就是說,我們前面也說過,我們修行的起點,我們不是從一種清淨光明的心中開始修行。我們修行的起點,是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就是說,我們在一種已經染汙了很多很多煩惱和罪業的心中,從這個地方開始修行的。從這個地方去栽培你戒定慧的善根。換句話說,我們修行就好象是逆水行舟,你必須去抗拒你無量的煩惱跟罪業。抗拒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所以,我們現在是在一種同生煩惱和罪業的心中,開始啓動修行。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沒有這種精進的決心,你的修行的功德,一定被煩惱跟罪業所消滅。結果的時候,是煩惱跟罪業,強者先牽,它來主導我們的生命先到叁惡道得果報。那麼,我們今天所修的善根那,變成一個次要的實力,那可能是以後的因緣,才慢慢成熟。所以,你如果希望你今生的修行功德,臨命終表現出來,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今生的修行,我臨終就看到效果,你如果有這樣的規劃的話,你應該要注意下面的話。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如果說,我們希望我們今天的念佛,要馬上看到效果,那麼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常行精進。你應該要以精進的決心,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四種障礙。這個破煩惱惡是個代表了。事實上,我們身心世界有四種魔障。那麼在修善之前,修習福德智慧兩種善根之前,當然破障,忏除罪障是一個重點了。
我們生命當中的四種障礙,第一個是煩惱障,就是我們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假如說,我們遇到了如意的境界,我們就容易生起貪,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就容易生起嗔,遇到中庸的境界,就容易生起癡。那麼,這樣的煩惱的躁動,使令我們修諸善根都不能夠成就。所以,你要能令你佛號的善根,止觀的善根啊,在心中産生強大的勢力啊,調服煩惱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你剛開始要在寂靜的心中,栽培佛號,那麼慢慢的佛號的勢力強大以後啊,當煩惱活動的時候,印光大師說,不能念,要它念。煩惱不能斷,要它斷。你要提起你的佛號,來調服你的煩惱。轉念念佛。那麼,你第一個工作就是對現前的煩惱,要加以折服。調服現形煩惱,這是第一個。你不能夠再跟著情緒而轉了,就是說你自己要做你自己的主人翁,你自己要作主。我現在的心要起什麼樣的情緒,是我作主,不是煩惱作主。那當然,你要作主,你就必須調服它了。你要調服它,你就必須有法寶。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我們平常所熟悉的法寶,煩惱一活動的時候,提起我們的法寶,消滅它。
那麼,這是第一個工作:煩惱障。第二個就是業障。業障有兩個障礙,第一個是天魔。這個天魔就是鬼神障。就是說,我們可能前生啊,跟某一個有情衆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存在,那麼對方剛好到鬼神道去了,那麼他到天上去,他的福報很大,他也不會跟你計較,他到地獄去,他也沒辦法跟你計較。他要到鬼神那,這個問題就比較麻煩。因爲鬼神世界,他有小小的神通,他看你修行,已經有資糧,有福報力了,他就跟你討一些功德,可能會障礙你。所以,這個鬼神障的破除啊,就是持咒。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也勸勉我們念佛人那,要堅持大悲咒。破除鬼神障。
那麼,第叁個障礙是五蘊魔。前面的鬼神障是外來的,那麼這個五蘊魔就是我們這個果報體,有什麼障礙呢。經常有病痛,當然病痛,有的因緣是四大不調,你找醫生就可以治好。但是,有的病痛,你找遍了所有的醫生都沒有法子的。就是這個病痛的背後有強大的業力在支持。當然,這個業力大部分來說是跟殺業有關系。所以,你必須要消業障,這個病痛才會好。所以我們對于五蘊的魔障,破除的方法是拜忏。把這個業消了以後,你的病痛就消失了。第四個是暴葬,就是死亡。我們這個叁界的果報啊,在修行的角度來說,最嚴重的障礙就是死亡。就是我們壽命太短,我們不是無量壽。你可能活八十歲或者一百歲,那麼比如說你今天叁十歲開始學佛,到八十歲,五十年的時間。你好不容易內心當中修行上路了,有一點善根了,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以後,你來生又開始糊裏糊塗的。從小學到高中啊,一天一天的,跟著感覺走。好不容易遇到叁寶了,又是四十歲了,五十歲了。那麼,你開始修行的時候,又死掉了。死亡使令我們的善根中斷,不能夠累積起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佛法,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的主要因素。這個分段生死産生一種退轉的力量。藕益大師說,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就是我們斷除煩惱,惑業求斷,就像那麼胚器,你做花瓶那,泥土先把它捏造成一個胚器,但是好沒有燒,你好不容易塑造這個形狀出來,經雨,下一場雨之後呢,這個泥土的形狀啊,花瓶的形狀又變成泥土了。經雨則化棄前功。白費一場。當然,你要避免死亡的出現,那求生淨土,在極樂世界才叫無量壽,那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然,這段的意思就是說,生爲一個叁界的衆生,我們剛開始要啓動修行啊,你就要面對你的煩惱障,鬼神障,病痛的障礙跟死亡的障礙,四重障礙。那麼,你要不修行,你就不感到有什麼障礙。你就隨順你的煩惱去活動。但是,你開始立志要改造生命的時候,這四種障礙,或多或少就必須會現前。那麼,你對于這種障礙的心態啊,就是要精進。用一種勇悍的心情去面對。你不能退縮。我們也可以講講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面對障礙的一個心態。我們大家來共同的學習。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有一生是做一個王子,當中他做王子,是一個非常安樂的境界。但是,釋迦牟尼佛他做王子的時候,他悲憫很多的這些苦惱衆生,經常拿叁寶去布施這些苦惱衆生。那麼,他把整個倉庫的錢都布施光了。所以,他就要求去追求財寶,就帶領隨從到大海裏面去尋寶。經過努力,好不容易把大海的珍寶找到了,滿載而歸,但是,在大海的途中啊,遇到的風浪就把船上的珍寶,全部都翻覆了,掉到大海裏面去了。那麼當然,我們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遇到障礙就選擇放棄了。但是,釋迦牟尼佛太子啊,他看到這個情況,他下定決心那,我一定要把這個珍寶找到,否則我決不放棄。他在經典上說,他用勺子就去舀這個大海的水。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把這個大海的水舀幹,然後把珍寶找出來。我們要知道,其實我們的生命當中啊,力量最大的不是你的身體,是你的心力啊。你的心力是通十法界的。那麼當然,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說我們先不要管說他能夠舀多少水了。重點是他那一副堅固而不退縮的心力啊,使令魔王感到害怕。哎呀,他要把我大海的水舀幹那,那我的龍子龍孫就死掉了。所以,龍王只好乖乖的把珍寶就還給釋迦牟尼佛太子。那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可能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開始去栽培福德善根,或者智慧善根的時候,你的煩惱障礙了你,你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哎呀,我不做了,我不修行了。第二個,病痛出現了。
第叁個,鬼神障礙你,你的怨親債主找上門。也可能死亡到來。那麼我們生爲一個業力凡夫,我們面對果報,我們沒有選擇權。我們不知道哪一個因緣會出現。但是,我們能夠選擇的就是我們用精進的心態來面對。這就是你一個人會成功失敗的關鍵。以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先生,他退休以後應邀到大學去演講。講完以後,大學生就問丘吉爾先生,你今生當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你可不可以把你人生的經驗當中,講幾句重要的話,來給我們年輕人做一個勉勵。丘吉爾講了叁句話,就是一個人會成功有叁個重點,第一個是決不放棄,第二個也是決不放棄,第叁個也是決不放棄,不管你做什麼。我們往往因爲在過程當中,一時的挫折而枉失了大好機會,而事實上,很可能我們這個障礙沖過去以後,我們後面就是海闊天空。我以前打佛七的時候,我們曾經打過叁七二十一天。那次的佛七,我印象深刻,當我們成就一個善根的時候,往往會把過去的障礙逼出來。我打到第十七天或者十八天的時候,身體出現一點障礙,內心裏感到很多躁動的情緒不斷地在幹擾我。後來,那個主席和尚告訴我們一句話說,他說,你要成就光明之前,一定會有黑暗。那麼,重點就是你要堅持下去。爲什麼呢?因爲老和尚說,他說,你覺得很疲憊,但是對方也很疲憊。就是說,你不要以爲你很疲憊,其實對方也很疲憊。因爲,我那個老和尚是軍官出身的,他是帶兵打仗的。他說,帶兵打仗啊,打到最後,已經不是打兵力了,不是打技術了,而是打心力。看哪一個指揮官堅持到最後。因爲,你很疲憊,對方的軍隊也很疲憊。那麼,看誰撐的過去了。其實,你說修行跟打仗是一樣的。你面對煩惱障,業障,暴障,這些都不好惹。但是,問題就是說,你感到心力很焦瘁,但是它也感到心力很焦瘁,那麼看誰撐的久。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可以回想我們以前的修行。很多都是我們的放棄而失敗。
所以,修行的個性啊,最怕你今天想到去拜八十八佛,拜了一個月,哎呀,沒有意思了,改拜大悲忏,拜了一個月,也沒有意思,今天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也沒有什麼感應,明天念觀世音菩薩。結果一事無成。它這個精進的本質呢,精就是專一,進就是相續。所以,佛陀在精進的內涵當中,強調一個觀念,佛陀說,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我們看到屋檐的水滴啊,它是這麼的柔軟,但是重點它能夠在同一個點上,不斷地點,結果可以把地板上穿出好幾個洞,那個堅固的石頭都能穿洞。所以,諸位要知道,其實你在修行法門能夠成功啊,它的重點還不在那種猛暴性的修行,你說哎呀,我參加一個佛七,七天不睡覺,回去以後,全部都不念佛。這種效果不大。你今天這種猛暴性的修行,你倒不如每天當中你念一千聲,但是你就不間斷。風雨無阻,每一個法門都點點滴滴的,滴水長流。那麼,你這種決不放棄的精神,你容易成功。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通過對資具的少欲知足以後,我們在修行當中的…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