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大人覺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心態啊,面對障礙,你決不放棄,堅持下去,往往在下一個時刻,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那麼,這個地方講到一個精進的功德。

  我們看下一科,乙五。多聞智慧覺。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好,第一段是說明爲什麼要追求智慧的原因在哪裏。你不是誦經,念佛,拜忏,破障而已,你還要追求智慧。那麼爲什麼要追求智慧呢?佛陀講出它的道理。愚癡生死。當然,我們希望離苦得樂了。但是,所有的痛苦的因素就是有生命。生死是所有痛苦的總結。可以說是生死的依止處。因爲你在叁界受身,你就不可能避免痛苦。所以,你要能夠離開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無生。想盡任何辦法不要在叁界投胎,否則你不可能離開痛苦。因爲你每一個生命的出現,在你短暫的一期生命當中,你要沒辦法避免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那麼,爲什麼會有生命呢?主要是愚癡,不明白生命的真相。就是顛倒。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世間上有很多的罪業,但是世間上最大的罪業就是愚癡了。因爲你有智慧,即使你會造罪業,你知道生命的真相,你知道功德相,過失相。你會不斷的調整自己。那麼,愚癡的人就根本沒有調整自己的能力。你這個人生命沒有希望。這個人佛弟子,你說你明白很多道理,你還是造罪業。是的,但是他造罪業跟你造罪業不同。他造罪業是一時的情緒。他情緒,這個生滅心過去以後,他到佛堂靜坐的時候,他的智慧現前了,他就知道他做錯了什麼。那麼,他會從很多痛苦的經驗當中,不斷不斷的改進。這個人雖然他做的不夠好,但是他的生命充滿了希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的生命是沒有希望的。你沒辦法修正自己。所以,生死的痛苦的根本因素是對生命的一個錯誤的認識,愚癡。那麼,怎麼辦呢?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那麼,消滅愚癡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廣學多聞。這個廣學就是一種廣泛的學習。這個學習就産生了正見。這個地方的廣學,藕益大師的注解上說是聞慧。聞所成慧,聽聞所成就的智慧。這個多聞是一種思慧,思維的思,就是你在學習了教法以後,你應該要在你的一天當中,撥出一定的空閑的時間,在寂靜明了的心中,去思維,去消化這些教法。教法通過你的思維,就能夠把文字的概念轉成你心中觀照的正念。你剛開始的正念只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你進行消化以後,這樣的概念在心中就有主導的力量。所以,多聞是一個思慧。那麼經過廣學多聞以後,有什麼好處呢?從自利的角度,增長智慧,從利他的角度,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你能夠知道什麼樣的因緣是功德相,什麼樣的因緣是過失相。那麼,你也可以把這樣的概念透過你語言文字的辯才去開示其他的愚癡衆生。使令他也能夠明白道理。這樣子,是給衆生最大的安樂了。佛法講離苦得樂,當然佛法也強調修慈善事業。但是,我們今天從比較深層的角度觀察離苦得樂,弘揚佛法,開人智慧,就更加重要。就是說,他今天沒有飯吃,你給他一碗飯。他饑餓的感受暫時消失了。哎,他生病了,你帶他去看醫生,把他的病症消除,又可以講好。但問題就是說,他今天沒有智慧呢,他就會去繼續造業。他的痛苦就永遠不可能消失掉。那麼,你今天能夠透過你的教授,使令他的心中從黑暗當中出現光明,讓他知道,你爲什麼會痛苦,因爲你做了這件事情。他爲什麼會這麼快樂,因爲你做了這件事情。那麼,你把痛苦和快樂的因素告訴他,讓他從今以後知道該怎麼做,那這樣子更徹底。所以說,菩薩的廣學多聞,一方面他自己能夠對生命産生正確的抉擇,一方面他自己能夠引導衆生給他最究竟的快樂。就是開啓他心中的智慧,這是最徹底的離苦得樂的方法。這個地方就是說,當然離苦得樂的角度很廣,我們佛法講十法界。

  你看天主教,基督教也是一個很好的宗教。但是,我們用佛法的角度來看天主教,基督教,就感覺到它對生命的解釋,比較狹隘。基督教對人生的法界就只有兩種法界。你相信了耶稣基督,你就升到天上去,你要不相信,你就墮落到地獄。你的生命就只有兩種選擇。當然,這個緣起也是一個很好的緣起。但是佛法的緣起,我們認爲你的生命啊,你有十種選擇。你也可以選擇放縱你的欲望,來生到叁惡道去,你也可以選擇你要持五戒十善,來生做大國王,大富長者。你也可以選擇修習我空觀,法空觀,趨向偏空的涅槃。你也可以選擇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當然,我們會說,哎,我們來生應該只有一個規劃麼,我選那麼多幹什麼。但,諸位要知道一點,你今天在教理上的研究更廣泛,你的資訊越多,你就有更多的選擇。你就會知道你來生該怎麼樣正確的規劃。我們這樣子講好了,如果你今天是生長在正法時代,你今天拜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做殺父,我看你不用廣學多聞。你福報大,你拜一個聖人,他入定就知道你過去生的煩惱的後果,你的善根的淺深。他這個大醫王,就把你整個的修學過程,這個藥就配的好好的,你今天要成就,你修叁個月的大悲忏,修完以後,再持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然後就念佛,一定成就。他這個菩薩就是有方便力啊。所以,你今天如果生長在正法時代,你就直接修上師相應法,我就聽上師的話就好了。但是,不幸的是,你到末法時代啊,這些明眼的善知識少,就是說醫生沒有了,但是醫生沒有呢,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藥物的材料都還在,什麼病用什麼藥,這些藥都還在,但是,我不知道我該吃什麼藥。那你只好自己去學習。你才可以規劃出一套你自己適合的菩提道。我生病了,我自己去找藥。你不廣學,遇到障礙,這個障礙就障礙到這個地方了。你找不到一個消滅障礙的因緣。所以,行門要專,解門要廣。因爲,你的解門越廣泛,你在對因緣判斷的時候,你會更清楚該怎麼做。你會用最少的精神體力,達到最好的效果。反正你修行當中,你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依人,第二個依法。依人那就以心印心,他的上師的心直接印你的心,這個以心印心,這個上師要有一定的證量,否則,他自己的心顛倒,他怎麼印你的心呢。那麼,我們今天廣學多聞,我們今天可能遇不到這些初地以上的善知識。但是我們以教印心。以教法來引導自己,不斷的修正自己。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廣學多聞那,對自己破除障礙,再修學善根,你占了很大的便宜。這個地方就是講到智慧。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大家請打開講義,第六面。乙六,布施平等覺。本經的修學宗旨就是以八個法門來成就菩薩的覺悟。叫做八大人覺經。這八個法門在藕益大師的注解當中,分成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第一覺知的無常無我叫做甚深見,培養我們的觀照力。後面的七個覺知是依止觀照所産生的行動力。你所觀照的結果付諸行動。身爲一個菩薩,行動力有叁個重點。第一個是斷惡,第二個是修善,第叁個是度衆生。就是我們的生命有叁件事要做的了。這一科當中,在斷惡方面,本經所強調的是少欲知足來調服我們的貪欲。在修善方面,是精進智慧跟布施。這個精進主要是破障。就是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你要把你的心力加強。你能夠破除障礙,你絕對靠精進。因爲你一怯弱,障礙的勢力就加強。所以, 我們能夠克服障礙,就是仰仗著我們決不放棄的一個勇漢的體性。我們深信叁寶的功德是真實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是一種虛妄的境界,它是無明所變現,無明的體性是虛妄。我們修行是順著本性的,是真實的功德。真實能夠破除虛妄。所以,在破障的過程當中,一個人成功失敗,就看你是不是容易放棄了,這是關鍵的地方。那麼破障以後,我們要廣學多聞,加強自己的觀照力。知道什麼樣的因緣是功德相,會創造安樂,什麼樣的因緣是過失相,會帶給我們痛苦,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産生正確的抉擇。接下來布施平等覺就是成就福報力的。看經文。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在修善的過程當中,有兩種的莊嚴要成就,一個是智慧的莊嚴,一個是福德的莊嚴。前面是講智慧,這裏是講福德。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段經文,佛陀先說明,菩薩爲什麼要廣修福德的因素。也就是說你身爲一個菩薩,你不應該使令你自己墮落到貧苦當中,就是你不要福報太薄。爲什麼呢?這裏講出兩個理由,因爲一個菩薩,福報太薄,你的生命在貧苦當中,當然,你無所謂,因爲你有空觀的智慧,你能夠無駐,心跟貧苦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會被貧苦所幹擾。但是,外在的因素會有障礙。第一個呢,從人的方面來說,你因爲貧苦,就召感衆生對你有很多的怨恨。這裏行菩薩道就有問題,別人看到你,不歡喜。第二個,在事情上,【橫結惡緣。】就是做什麼事都障礙重重。前面是噎人,這邊是噎事。這樣子在行菩薩道,你要弘護正法,續佛慧命,廣渡衆生,這個地方就有困難。所以,身爲菩薩,你盡量不要墮落到這種貧苦的環境。當然,我們要遠離貧苦,這當中要有方法。怎麼樣遠離貧苦呢?這以下說明它的方法。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那麼,遠離貧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一種分享。把我們的資具,除了我們生命當中必用的以外,多余的物品跟一切有情分享。布施的心態很重要。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同樣的布施,有些人功德大,有些人功德小。這個關鍵不在于你用什麼布施。我們很多人都學過唯識學,知道業是由心來主導。心爲業主。你今天要任何通過布施來成就廣大的福德資糧,重點就是你的心要平等。因爲你的心平等,才能跟清淨的法性相應。這個地方,我們要平等,就有困難。什麼困難呢?我們跟衆生結的緣,有親屬,有怨家,有中庸的境界。我們看到我們的親屬,過去生結好的因緣…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