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地方是看破娑婆世界的身心世界,你在觀極樂世界,它是一真莊嚴。那是有所破壞,有所追求。這個地方的假觀有所不同。如果你是求聖道門,大乘的聖道門,那麼假觀是觀十法界的,包括九法界的流轉的衆生法界,也包括佛法界的幻滅門。流轉門,幻滅門。那麼,總觀十法界。我這個地方,在修習空假觀的時候,智者大師強調你要有一個次第,就是你要先修空觀,再修假觀。先空,次假,後中。也就是說,佛法的修學,它讓你先遠離,先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先遠離,再回歸到這裏面來。如果諸位有流行的經驗,你就會感覺到遠離的重要性。就是說,凡夫都是在有相的因緣分別,分別的結果就是産生執著了,因爲我們由于過去的業力,我們會跟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物接觸,有時候我們不願意,但是不得不接觸,那怎麼辦呢?到國外去旅遊,你暫時松脫這個因緣。經過一個月,或者一個禮拜回來以後,剛開始,你會感覺到不同的感受,當然只會是一個禮拜又恢複原狀。但是起碼就是說你曾經遠離這個因緣,再回來,那個時候你會有不同的感覺。那麼修習空假中,亦複如是。就是說,你剛開始先把你現前的因緣從假如空,你先跳脫現前的因緣,從個體的生命回歸到我們整體的生命,當你這樣子不斷的離開以後,你又從整體生命回歸的個體生命的時候,你的感覺就有所不同。經典上說,你曾經修過空觀,再回歸的你的假觀,有一個特殊的感覺,再來觀世間,有如夢中事。就是你對人事的執取心淡泊了。
所以,在經典上說,一個有修空觀的菩薩,跟沒有修空觀的凡夫的差別,菩薩也在人事的因緣當中斷惡修善,在人事的因緣當中活動,凡夫也是在人事的因緣當中活動,但是心情不同,凡夫心跟境接觸的時候,打的是死結,這個結解不開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不管你福報多大,這個結解不開。顛倒了以後呢,你由這個顛倒的心思去滋潤你的業力,在叁界當中再得到一個果報,那麼來生的時候,再跟衆生結的很深,不管善源,惡源都結的很深,結不開,又得一個果報。所以,凡夫心境接觸打死結,那麼一個覺悟的菩薩,他也在人事的因緣之中活動,他打的是活結,他隨時可以把它解開來。爲什麼呢?因爲他修行是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他能夠把他的角色扮演好。雖然,回歸到空性的時候,沒有少法可得,但是回歸到因緣的時候,我的確有我今生的假名,假相,假用。我是一個父親,我是一個兒子,我在社會上有我的因緣,我有我該做的事情。你會做你該做的事。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要盡量讓你的就是空假觀平衡,因爲你空觀太重,就會忘失大悲,不要修善,忘失大悲。但是你假觀太重,就會産生執著。所以這個中觀等于是讓你調和。你內心當中可以進入空性,也可以回歸的因緣的假觀,這個地方就是,第一個覺悟,就是,引導一個菩薩如何來正確而不顛倒的觀察生命,就是空假中叁觀。這樣的觀察,能夠使令我們卸脫生死,也能夠使令我們在假觀當中善知取舍,集功累得,創造更好的生命。這是第一個覺悟。當然這個覺悟是最爲重要。就是觀照力。後面是依止這個覺悟所帶動一個修行的行動力。我們看第二個,常修少欲覺。當我們有這樣的覺悟以後,下一個動作需要修行的就是減少我們的欲望。
看經文,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第二個覺悟是說明痛苦生起的因緣。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遠離痛苦,遠離災難,當然你要遠離痛苦,你要斷絕生起痛苦的因地。痛苦是怎麼生起的呢?佛陀說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欲望。在財色名食睡,我們放縱我們的欲望,就創造很多的痛苦。所以,痛苦和外境沒有關系,是從自己內心生起的。廣泛來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它不但是痛苦,當然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叁界的生滅,因爲你所有的痛苦因爲你有生命,你每一次在叁界裏面受一次生命,就表示這個生命就積聚了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所以,這個生命的産生是因爲我們對五蘊追求的欲望去招感叁界的果報,就像是飛蛾撲火。它爲什麼會跑到火裏去呢?是你自己要跑過去的。所以,廣泛來說,生死的業力是由貪欲引生的。所以貪欲是痛苦的根源。這個地方是說明貪欲的過失相,那麼怎麼辦呢?少欲無爲,身心自在。我們想要得到一種身心的安樂自在,在我們有限的生命當中,要盡量減少我們的欲望。這個地方是說,當然我們身爲菩薩,還沒有成就聖道,凡夫位的菩薩,內心當中自然有很多的欲望,追求飲食,追求睡眠,追求男女,各式各樣的欲望。凡夫有欲望,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佛陀的意思是說,你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是你減少一點欲望,克製一下自己的欲望。所以,這個地方多欲的意思是說,在 裏面講多欲,就是說你的非分之想,你不該得到的東西,依你現前的業力因緣,你不該得到的,你想要去追求,這個叫做多欲。有關多欲的情形,在大智度論裏面,龍樹菩薩講小故事來說明多欲的情況。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他有一個花園,這個花園它有一個工人在打掃,這一天早上這個工人他在草地上撿到一個看起來很漂亮的水果。這個水果看起來很多,他在旁邊看沒有這種水果樹。他看到這個水果非常的甜美,他又舍不得吃,他想我經常在花園走動的時候,侍衛經常刁難我,我把這個水果送給他,他以後對我好一點。他就把這個水果供養給這個侍衛。這個侍衛一看,哎呀,這個水果特別的美妙,他也舍不得吃,他想這些服侍皇後的這些太監,他對我也是非常的不禮貌,我拿這個水果來巴結他,他以後對我也好一點。就把這個水果送給這個太監。這個太監也舍不得吃,就送給了皇後,皇後也舍不得吃,就送給了國王。當然,國王以武力得大自在。就把這個水果吃掉了。吃掉以後,他就被這個水果美妙的滋味所吸引,他就起顛倒了。他就說這個水果是從哪裏來的?就輾轉的相查,就查到這個工人的地方,就把這個工人叫過來。他說從現在開始,你每天給我送一個相同的水果,否則我就要嚴重的處罰你。這個工人沒有辦法,這個國王的福報大麼,就到這個花園去,左邊看一看,右邊看一看,上邊看一看。原來在掉下水果的地方上面有一個大樹,大樹的上面有一個很大的鳥巢。沒准是這個鳥掉下來的。這個時候,這個工人就爬到大樹上面來看,這個鳥巢地方有一個相同的水果。他就在鳥反對的當中把水果強過來。強過來之後就供養國王。國王很高興,就告訴他,明天再去找。這只鳥,當然它心裏想,我第一個水果,我自己沒有拿好,掉下去那我沒話講,第二次,你強我的水果,那你太過分了。這個鳥就很生氣。它就飛到其他的地方去,找一個外表一模一樣的,但是有毒素的水果來懲罰這個工人。它就找到一個外表一模一樣的水果,飛到鳥巢的地方,放在那個地方。工人不知道啊,就把這個有毒的水果拿回去供養國王。結果國王吃下去以後就中毒死亡。這段公案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上說,國王本來是可以享受他前生的善業,種種安樂的果報。但是他就是有非分之想。這個非分之想,我們做一個定義,在曆史上說,你身爲一個人,別人主動供養你的,這個不叫非分之想,你的福報該得到的,但是別人不想給你,你用其他的方法獲得的,或者強,或者奪,這樣子叫做非分之想。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你不應該去想你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否則一定會招感痛苦。我們來看乙叁的知足守道覺。我們看經文。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長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惠是業。前面的少欲是對于你還沒有得到的資具或者財物的追求,這個知足是說你已經得到的資具,你要知道感恩和滿足。你現前的因緣已經具足了。你應該知道感恩。前面是還沒有得到的東西,這個地方的關鍵是你已經得到的東西。應該知道知足。好,我們看經文。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一個菩薩,對于我們日常生活的資具,已經成就的資具,經常感到不滿足,不滿足只好去廣泛的追求了。廣泛的追求就會帶動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所以多求是産生罪業。多欲是産生痛苦。所以,一個有智慧的菩薩,應該怎樣去面對這個資具呢?應該長念知足,對于現前的因緣不管是好是壞,要感到滿足,內心安駐在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當中,去追求內心當中的智慧。以內心的安樂爲我們所追求的方向,不要追求這種外在的欲望。這是一個菩薩該做的。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個總結,其實這個少欲知足,就是一個持戒的根本精神。少欲知足,從注解上來說,從兩個角度來說,第一個從離苦得樂的角度,你一個人會快樂不快樂,跟你一個月賺多少錢沒有關系,當然我們今天身爲一個人,起碼的吃飯,衣服,衣食能夠保暖,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滿足。但是在滿足之余,你是不是快樂,關鍵你是不是少欲知足。比如你一個月賺兩千塊,兩千塊有兩千塊快樂的方式,你賺叁千塊,有叁千塊生活的方式,你要能夠善加克製你的心情,你不管賺多少錢,你都能夠從中間找到你相應的安樂。你要不知道知足,你賺多少錢都不可能有快樂。因爲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你想要追求快樂,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少欲知足。這是第一點。
我過去在臺灣,曾經參加一個法會,法會當中有一個母親帶著兒子來參加。兒子在看見母親供養蘋果的時候,他要求吃一個蘋果。這個母親因爲愛兒子,就拿一個大蘋果給兒子吃,這個兒子看樣子7,8歲,他嘴巴咬兩口蘋果,就一甩,丟掉了。我們姑不論這個小孩子的善惡業有多大,我們感肯定的知道一個答案,這個小孩子他的思想如果不改變,他今生很難成就安樂。很難産生樂受。他這種對物質不知道感恩知足的心態,你很難創造安樂。你看我們出家衆的生活簡單樸素。僧團的生活,不管你在家是多麼的富貴,你來到僧團,你就是按照利合同均,僧團今天有人供養10顆蘋果,切一切,你分到四…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