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名和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解释八,大人和觉的相互关系。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感应义"。这当中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能应,众生的善根成熟是能感,所以使令这个法门在人世间能够宣扬,流通,使令众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当中有感应的意思。众生的根基,善根对这个法有好耀,就召感菩萨来宣说。这个是我们简单的把经题做一个说明。
总结来说,八大人觉经,就是菩萨依止这八种法门而来成就内心的觉悟,完成自利利他的功德 这是八大人觉经经题的意思。我们看第二的"经文大意"。在天台宗的解经,在解释经文之前要了解经文的大纲,本经修习重点的有两个,一个是正见的观照,所谓的"甚深见", 在修行之前,你要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观照,这个观照力就是无常无我的观照,主要是无常无我。第二个是修行,前面是观照力,这个地方是产生行动力。把你所观照的结果,带动你身口意的行动。所以我们叫做广大行,前面叫“甚深见",这里叫做“广大行"。 在广大的修行当中,菩萨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就是你自己内心自受用的功德,第二个是他受用的功德,利他的功德。在自利当中又分为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断恶,我们身口意有很多恶法,要把它断除。第二个是修善。在断恶方面,本经提出了两个修学重点,第一个是常修少欲觉,第二个是知足守道觉,简单的说,就是少欲知足。身为一个菩萨,我们想离苦得乐,我们就应该知道痛苦升起的姻缘,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病痛,很多灾难,这些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和今生中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些罪业力量成熟表现出来的时候,就现出种种痛苦和灾难的果报。痛苦是由罪业引生。为什么会造罪呢?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的烦恼当中,以贪欲为根本。虽然烦恼有很多,有贪欲,嗔恨,高慢,但是你为什么会发脾气,你就是有贪欲,你贪不到就生气,谈得到就起高慢心。烦恼主要的根本是贪欲,所以佛陀要我们菩萨,你要调服贪欲,两个重点,一个是少欲,一个是知足。第二个是修善。菩萨不能够只是消极的断恶,应该广泛的成就种种的菠萝蜜的善法,修善当中,本经提出的三种修学重点,第一个是常行精进觉,第二个是多闻智慧觉,第三个是布施平等觉。就是精进,多闻,当然多闻就成就智慧,第三个成就布施的福报。 前面的少欲知足是一种持戒,这个地方是福慧双修。持戒为本,福慧双修。
前面的五个觉悟,主要是成就菩萨自受用的功德,但是我们菩萨在发心上,不是追求自身的安乐,我们也应该去关系别人,是不是也是离苦得乐,我们也应该一些有利他的行动,这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方便,就是出家梵行觉,就是修出离心,第二个是大心普济觉,就是修大悲心。以出家为基础,以大悲为究竟,来成就利他的功德。我们在研究八大人觉,主要是一个内在观照力,无常无我的观照。带动少欲,知足,精进,多闻,布施,出家,大心的行动力。 一个是眼睛的观照,一个是脚的行动。佛法的修学跟一般的宗教有些地方是相同,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天主教,基督教,乃至一贯道,它也能做慈善事业,做布施啦,持戒啦,慈善事业,佛教对这方面也是认同,也去做慈善事业,但是佛教徒在做慈善事业,不同点,它有观照力。它对生命有观照力,它不是一念的善心,它是有智慧的观照,所以,在佛法当中,只有佛法的法门有资格称为菠萝蜜,外道的善法,只是成就一种人天的暂时的果报,它并没有所谓的乘,没有到彼岸的功德。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观照力。我前段时间在台湾,遇到一个一贯道的信徒,他告诉我说他很喜欢念佛。我说你是一贯道的信徒,你怎么喜欢念佛呢?他说他内心一天工作忙碌以后到佛堂,到他的修行的地方,他念佛的时候,他的心就能够平静下来。所以,他说他喜欢念佛。我说那你念佛的时候,你相信你所念的佛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他能够让你献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他也能让你临命中,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你有救拔的能力。你对这个名号有真实的皈依么?真实的观照么?他说他完全没有,他说他不相信这个佛号有这种力量。他只是把佛号用来当作一种摄心的方便,我念佛只是让内心静一静,如此而已。那么,这样子讲呢,这个人当然不可能往生了,这个佛号在他内心当中扮演,只是让他心静一静的脚色。为什么我们净土人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会产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教化力量呢?因为我们有观照,我们观照这个佛号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全体的化身,它就代表阿弥陀佛,它对我们有救拔能力,我们对它产生一种通称号的皈依,所以,这样子,就启动这个佛号对我们的加持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同的人来修不同的法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培养对这个法门的观照力。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研究八大人觉的时候,其实它的重点,第一个个根本法门就是正见,后面是依止正见所带动的行动。这样子,这个行为才有真实,究竟的到彼岸的功德。我们在研究经文之前先有这样的认识。
好,我们看第三大课,随文释义,这下子就是正式的随顺经文来解释它的义理了,我们以下的科判是根据藕益大师的注解的科判,入文分三,甲一,总标,甲二,别明,甲三,结叹。藕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课,先做一个总标,第二个是个别的说明,第三个再做一个总结的赞叹。先看第一大课的总标,我们在正式讲经文之前,做一个总标的说明,我们把经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甲一,总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我们做一个说明。在解释八个法门之前,我们先对八个法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佛弟子",这个地方是佛陀对所有弟子的一个劝勉,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佛弟子和一般的众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一种希望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希望我们只是跟随我们的烦恼,习气的惯性在活动。我们有一种希望要改造生命,使令我们从痛苦的姻缘当中而转成一个安乐的姻缘。有这样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因为我们的修行而改变。我们就应该在一天当中,把人世间的尘劳,都应付完了以后,你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处所,或者是佛堂,或者是你的一个不受干扰的空间,你能够内心当中安定下来,安定下来干什么呢?来至心地诵念【八大人觉】的法门。至心和诵念是两个修行的重点。我们先解释至心。至心,藕益大师说就是真实不虚妄之心。我们凡夫的心是心随境转,我们的内心都是向外去攀缘,外面五蕴的境界。所以,我们内心当中都是活在虚妄的分别心。这样的心当然不能来修行了。这样的心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们在修行法门之前,要把内心做一个调整。就是你到了寂静处所或者是佛堂,先拜个佛,通过对佛陀的专注皈依,心里佛号专一安住,心里佛号相续安住。拜个佛,或者你愿意持咒也好,总之,你心中有一个所缘境,来降伏我们的妄想。使令我们从一种躁动的心,转成一个明了寂静的心。这样子叫做至心。等于说修这个至,专注的至。把心带回家,把妄想躁动的心 变成明了寂静的心,这个叫做至心。当我们的明了寂静的心现前的时候,就可以有资格修行了。怎么修行呢?诵念。
诵是读诵它的文字,念是思维它的法义。诵其文,念其义。我们在前面的拜佛,念佛,持咒的加行之中,就现出了明了寂静的心。这个时候,我们在寂静的心中,我们就起观,来观察这八种法门的义理,在观察当中,就慢慢的开显我们心中的智慧。诵念就是一种观照。由一个寂静的心起观照。去观照八大人觉的法门。藕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分成两个重点。一个是成就世间的福德,一个是成就出世间的解脱。所以,我们佛法的修学,你不管是修习哪个宗派,就是两个主题,第一个,成就善业力,第二个,成就正念力。可是我们刚开始通过布施,持戒,持戒修福,成就你内心的善业。成就暂时的安乐果报。但是你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你又能够升起观照。那么,你的善业就能够通过生死的关卡成就出世的解脱。当然,这个地方偏重的诵念,就是观照力了。就是你不但只是修善,而且培养你的观照力。观察生命的真相。本经的翻译者是一个印度的论师。是安世高尊者。安世高尊者是安息国的一个王子,安息国是现在的伊朗。他从小就好耀出家的修行。但是,因为他父亲对这个孩子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所以安世高尊者因为他父母的希望,也就不敢去出家。等到父亲往生以后,他觉得他的世俗责任已经了了,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兄弟,他就出家去了。出家以后,他不但是修学佛法。他还去学习世俗的典籍,天文,地理,看相,他全部通达。他通达佛法跟外道的技术以后,他就在禅定当中去观察他未来的弘法姻缘。他观察他跟中国的众生有缘。所以,他就从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行脚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后,他一方面从事讲经,一方面从事翻译。有一天,他到了洞庭湖,中国洞庭湖这个地方,他想过这个湖,到庐山去。在坐船的时候,因为洞庭湖的湖畔,就是湖旁边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神庙,这个神非常感应。但是这个神嗔心,慢心很重,哪一个船要经过洞庭湖,你一定要去那个地方礼拜供养,打个招呼。否则你这个船肯定要出事的。那么,当然安世高尊者所坐的船也就不例外了,这个船夫要过湖之前,赶紧的在湖畔的地方停靠,拿了很多物品去供养神庙里面的神。供养以后他想要走了,但是这个神就附在管理员的身上就说话了。他说,这位先生你且慢,你的船里面是不是载了一个出家人。他说我不知道,我的船载了很多人,我不知道哪一个是出家人。他说你的船里面肯定有一个出家人,他跟我有很深的姻缘,…
《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