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讲记
净界法师讲经
八大人觉经。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苦得乐。要达到这个目的,在经论上说,必须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在学习经典,必须要有所谓的契理性。上契诸佛实相的真理,要达到契理,我们必须要假借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听闻正法,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世间的知识跟学习佛法的教法是有所不同的。世间的知识,它的方向是向外去追求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经过科学,医学的学习,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它不能一种产生灭恶生善, 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的功能,但是我们在对佛法的听闻,我们内心当中产生正见,再把正见加以思维观察,就能够把正见转成我们心中的正念,使令我们清楚的知道,在生命当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因为你的痛苦,是因为你有错误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够去判定生命的真相,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我们从因地的改造,就使令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第一个要强调的是你所学习的必须是一种生命的真实相。第二个你所学习的必须是要契机。下契众生差别的根基。佛法的教法是相当的广泛。生长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他的特点,所谓的尽言粗恶,善根浅薄,我们本身的善根就很浅薄,但是人事的刺激太过复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利用的时间就非常的有限。
本经的特色在于文简意概,它的文字非常的简要,但是它能够总持菩萨道的重点。以八个法门来总持菩萨道的重点,所以本经特别契合我们末法众生,特别是在家居士。我们在工作,家庭的忙碌之余,我们所剩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根据八大人觉经。它一方面契理,一方面契机。真是能够能使我们破除邪执,开启智慧。这就是我们研究本经的目的。我们看讲义。 将释此经,大分为三。我们把解释这部经分成三个大课,第一个是解释经体,第二个是经文大意,第三个是随文释义。
在天台宗的教法当中,解释经典都是有一些刚开始的玄谈,把这部经的要义做一个说明。玄谈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对经题的解释,一个是经文的大意。我们也根据天台宗的传承来解释本经。这个解释经题,经题往往总持一经的要义,所以我们把八大人觉经这五个字做一个简要的说明,由这个经题再解释经文的大意。解释经文之前, 我们说明本经的修行纲要,你要掌握纲要,你进入经文,你才能有一个回归处,才不会在文词当中入海涮沙,迷失了方向。所以在解释经文之前,先讲一个大意。第三个,随文释义,就是正是的随着经文来解释它的诸条的意义。我们解释本经,就以三个主题来解释。我
们先来看第一课,解释经题。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我们择录两个重点,来和大家学习。第一个总释经题,第二个释别明六义。先做一个笼总的解释。经题有别题和通题的差别。别题当中有三个重点。一个是八,一个是大人,一个是觉,八代表法门的数量。就是八种我们必须修学的法门。这个八是依法来说的。
大人是依这个人,这个人当然不是凡夫,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在经论上是称为大人,大人表示一种殊胜,和尊贵的意思。我们凡夫在经典上是愚痴的小儿,因为我们内心没有光明的智慧,我们凡夫的生命,内心和环境接触的时候,心随妄转,我们对环境的真实相,没有判断的能力。跟着感觉走,就像小孩子一样,他有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办法控制。大人就是说他内心已经从黑暗中开启了光明的智慧,他知道在生命当中,什么样的姻缘你去造作是功德相,会带给你欢乐,什么样的姻缘你去造作是过失相,它会带给你痛苦。他有这种判别是非,明白善恶的功能。所以叫做大人。这是赞叹菩萨心中有这样的智慧。这个地方就是说,大人当然是菩萨,大人为什么能够成就智慧呢?就是因为他修行前面八个法门。所以大人是一个人,八表示法,这个大人的菩萨因为修行八个法门而成就了内心的觉悟。所以这个觉是一个目标。是菩萨的生命当中所要追求的目标。这个觉有自觉,内心的觉悟,跟觉他,就是你能够有大悲心帮助别人也觉悟。
第三个是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智慧,这里的觉他是慈悲。我们悲智双运,就叫做觉行圆满。从经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八大人觉,它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于启发一个菩萨的智慧。简单的讲,本经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在黑暗当中,我们本来是跟着感觉走的,一个心结,打开的智慧。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来善知取舍。觉悟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是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你有这种思想,就会有这种行为, 他有那种思想,他就有那种行为。
在《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内心中你是住在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产生内心中不同的相貌。我们在刚开始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是认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这个人为什么会快乐?会有这么多的财富,他为什么身体那么健康,人又长得那么庄严?这个人他一出生,生长在贫贱的家庭。这是他运气不好,换句话说,生命是一种偶然。这样的思想就很容易造成我们即时行乐,乃至于不择手段的行为。因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的规则,没有任何的章法,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颠倒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就是因果的觉悟。刚开始,你必须很清楚的告诉你自己,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个人会产生安乐的果报,它有它的因素,一个人会产生痛苦,也有它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过去的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我们也因为过去的恶业,遭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样,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勉强自己去减少罪业,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应该勉强自己去行善,刚开始我们觉悟的第一个真理就是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从凡夫的,“云何应住",我们凡夫的心是住在外镜,心随境转,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修善,我们遇到不好的环境,我们就造恶。现在我们提升到,心以真理为住,以因果的道理为住,这时我们的心是住在善业,以善业来当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因果的观察,智者大师说,这个叫做有相形,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感觉得到。从因果的觉悟,我们进一步观察到,我们内心当中,经常去判断善恶,来指导断恶修善,毕竟都是在有相的环境上分别,带动内心的躁动和得失,所以我们应该在进步,从一个有相的判定,就提升到对无相的空性的观察。就是所谓的,姻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事实上,所谓善业所召感的安乐的果报,它是姻缘所生法。由罪业召感的贫穷,卑贱的果报,它也是姻缘所生法。所以,从它的本性来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从有相的业果分别就提升到无相的空性,在空性当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你内心当中,会从一种善恶对立的扰动,而趋向一种平等的宁静。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对生命的观察更深入了,所以我们的离苦得乐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微妙。
这样的空性的观察叫做无相形。第三个,从业果到空性,第三个觉悟是中道的思想,就是前面的有相和后面无相的平等不二。空有不二。远离空有的对立,而悟入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道实相。所以,一个菩萨觉悟的真理有业果的真理,空性的真理和中道的真理。当然,你能够有这样的觉悟,是因为有修行八种法门。前面所解释的叫做别题。个别的经题。这个“经"叫做通题,通于一切经典的。事实上,这个“经"的印度话叫做“修多罗", 修多罗叫做“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根基。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单,把契字拿掉,就拿这个经字,它有“契合"的意思。 这个地方是总释经题,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六义。个别说明经的六种含义。六义当中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通别义"是总说。二到五是别名,第六是总结。先看总说,通别义,八大人觉是别,经是通,就是通别的和合。这是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个“人法义",二到五就是从八、大人和觉这三个地方的相互关系。我们通过四重来了解。先看八和大人之间的关系。八跟大人的关系有“人法义"和“能所义",“人法义"是说八是一个所修的法门。这个法门存在宇宙当中,它本身是没有明了性的,它本身并不能产生破除邪执,开启智慧,离苦得乐的功能,必须有一个人去修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能够破执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人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以,在修学当中,一定有“人法"和“人所"。“人"是能修行的人,“所"是所修习的法。有“人法"的差别和“人所"的差别。看第三个“一跟多",前面讲八跟大人,这个地方讲八跟觉,八个法当然是多了,它开出八个广大的法门,但这些法门趋向一个“觉",一个公共的目标。我们本经研究八个法门其实就是一个重点,是开启菩萨内心的智慧,就叫做“觉"。所以当中有“一"跟“多"之间的差别。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五“名德义"。“名德义"就是解释大人和觉的关系,大人是个菩萨,当然,这个菩萨是个假名,比如你受了菩萨戒,人家称你是某某菩萨。你有菩萨的假名,假像,假用,你搭上了海青,穿上了幔衣。那么你就有菩萨的的假名,假像,假用。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就是觉悟了。如果你只是显出菩萨的相貌,你内心还是颠倒的,那么你就是有名无德。所以,大人是一个名,你内心的光明的觉悟是真实的功德…
《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