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大人覺經講記

  八大人覺經講記

  淨界法師講經

  八大人覺經。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

  我們這次,大家有很殊勝的因緣,由于淨土梵音的啓請,大家能夠暫時的放下人世的塵勞,來共同學習八大人覺經。在講述本經之前,我想簡單地說明研究本經的目的。從總相來說,佛教的修行它是一個宗教,宗教和我們一般的世俗的技術最大的差別,就是它能夠對我們的生命産生一種改造的功能,這個生命的改造,簡單的說,就是破除我們的邪執,使令我們離苦得樂。要達到這個目的,在經論上說,必須有兩個主要的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在學習經典,必須要有所謂的契理性。上契諸佛實相的真理,要達到契理,我們必須要假借聽聞正法,如理思維。聽聞正法,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世間的知識跟學習佛法的教法是有所不同的。世間的知識,它的方向是向外去追求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經過科學,醫學的學習,我們內心當中會有一種知識,但是這種知識它不能一種産生滅惡生善, 使令我們趨吉避凶的功能,但是我們在對佛法的聽聞,我們內心當中産生正見,再把正見加以思維觀察,就能夠把正見轉成我們心中的正念,使令我們清楚的知道,在生命當中,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作。因爲你的痛苦,是因爲你有錯誤的行爲。所以,我們能夠去判定生命的真相,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我們從因地的改造,就使令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強調的是你所學習的必須是一種生命的真實相。第二個你所學習的必須是要契機。下契衆生差別的根基。佛法的教法是相當的廣泛。生長在末法時代的衆生,他的特點,所謂的盡言粗惡,善根淺薄,我們本身的善根就很淺薄,但是人事的刺激太過複雜,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利用的時間就非常的有限。

  

  本經的特色在于文簡意概,它的文字非常的簡要,但是它能夠總持菩薩道的重點。以八個法門來總持菩薩道的重點,所以本經特別契合我們末法衆生,特別是在家居士。我們在工作,家庭的忙碌之余,我們所剩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們今天能夠根據八大人覺經。它一方面契理,一方面契機。真是能夠能使我們破除邪執,開啓智慧。這就是我們研究本經的目的。我們看講義。 將釋此經,大分爲叁。我們把解釋這部經分成叁個大課,第一個是解釋經體,第二個是經文大意,第叁個是隨文釋義。

  在天臺宗的教法當中,解釋經典都是有一些剛開始的玄談,把這部經的要義做一個說明。玄談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對經題的解釋,一個是經文的大意。我們也根據天臺宗的傳承來解釋本經。這個解釋經題,經題往往總持一經的要義,所以我們把八大人覺經這五個字做一個簡要的說明,由這個經題再解釋經文的大意。解釋經文之前, 我們說明本經的修行綱要,你要掌握綱要,你進入經文,你才能有一個回歸處,才不會在文詞當中入海涮沙,迷失了方向。所以在解釋經文之前,先講一個大意。第叁個,隨文釋義,就是正是的隨著經文來解釋它的諸條的意義。我們解釋本經,就以叁個主題來解釋。我

  們先來看第一課,解釋經題。在古德的注解當中我們擇錄兩個重點,來和大家學習。第一個總釋經題,第二個釋別明六義。先做一個籠總的解釋。經題有別題和通題的差別。別題當中有叁個重點。一個是八,一個是大人,一個是覺,八代表法門的數量。就是八種我們必須修學的法門。這個八是依法來說的。

  大人是依這個人,這個人當然不是凡夫,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在經論上是稱爲大人,大人表示一種殊勝,和尊貴的意思。我們凡夫在經典上是愚癡的小兒,因爲我們內心沒有光明的智慧,我們凡夫的生命,內心和環境接觸的時候,心隨妄轉,我們對環境的真實相,沒有判斷的能力。跟著感覺走,就像小孩子一樣,他有什麼樣的情緒,他沒有辦法控製。大人就是說他內心已經從黑暗中開啓了光明的智慧,他知道在生命當中,什麼樣的姻緣你去造作是功德相,會帶給你歡樂,什麼樣的姻緣你去造作是過失相,它會帶給你痛苦。他有這種判別是非,明白善惡的功能。所以叫做大人。這是贊歎菩薩心中有這樣的智慧。這個地方就是說,大人當然是菩薩,大人爲什麼能夠成就智慧呢?就是因爲他修行前面八個法門。所以大人是一個人,八表示法,這個大人的菩薩因爲修行八個法門而成就了內心的覺悟。所以這個覺是一個目標。是菩薩的生命當中所要追求的目標。這個覺有自覺,內心的覺悟,跟覺他,就是你能夠有大悲心幫助別人也覺悟。

  第叁個是覺行圓滿,前面的自覺是智慧,這裏的覺他是慈悲。我們悲智雙運,就叫做覺行圓滿。從經題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八大人覺,它的一個重點,就是在于啓發一個菩薩的智慧。簡單的講,本經的重點就是要我們在黑暗當中,我們本來是跟著感覺走的,一個心結,打開的智慧。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來善知取舍。覺悟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一個人的行爲,是跟你的思想有關系的。你有這種思想,就會有這種行爲, 他有那種思想,他就有那種行爲。

  在《金剛經》上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內心中你是住在什麼樣的思想,你就會産生內心中不同的相貌。我們在剛開始沒有學習佛法之前,我們對生命的看法是認爲生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這個人爲什麼會快樂?會有這麼多的財富,他爲什麼身體那麼健康,人又長得那麼莊嚴?這個人他一出生,生長在貧賤的家庭。這是他運氣不好,換句話說,生命是一種偶然。這樣的思想就很容易造成我們即時行樂,乃至于不擇手段的行爲。因爲生命是沒有任何的規則,沒有任何的章法,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顛倒的。所以我們剛開始的覺悟就是因果的覺悟。剛開始,你必須很清楚的告訴你自己,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規則。一個人會産生安樂的果報,它有它的因素,一個人會産生痛苦,也有它的因素。也就是說我們因爲過去的善業,遭感安樂的果報,我們也因爲過去的惡業,遭感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有一定的規則的。這樣,我們想要離苦得樂,勉強自己去減少罪業,我們想追求安樂,我們應該勉強自己去行善,剛開始我們覺悟的第一個真理就是因果絲毫不爽,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從凡夫的,“雲何應住",我們凡夫的心是住在外鏡,心隨境轉,我們遇到好的環境我們就修善,我們遇到不好的環境,我們就造惡。現在我們提升到,心以真理爲住,以因果的道理爲住,這時我們的心是住在善業,以善業來當我們的皈依處。這個因果的觀察,智者大師說,這個叫做有相形,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感覺得到。從因果的覺悟,我們進一步觀察到,我們內心當中,經常去判斷善惡,來指導斷惡修善,畢竟都是在有相的環境上分別,帶動內心的躁動和得失,所以我們應該在進步,從一個有相的判定,就提升到對無相的空性的觀察。就是所謂的,姻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事實上,所謂善業所召感的安樂的果報,它是姻緣所生法。由罪業召感的貧窮,卑賤的果報,它也是姻緣所生法。所以,從它的本性來觀察,它是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會從有相的業果分別就提升到無相的空性,在空性當中,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你內心當中,會從一種善惡對立的擾動,而趨向一種平等的甯靜。這個時候,我們因爲對生命的觀察更深入了,所以我們的離苦得樂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微妙。

  

  這樣的空性的觀察叫做無相形。第叁個,從業果到空性,第叁個覺悟是中道的思想,就是前面的有相和後面無相的平等不二。空有不二。遠離空有的對立,而悟入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所謂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中道實相。所以,一個菩薩覺悟的真理有業果的真理,空性的真理和中道的真理。當然,你能夠有這樣的覺悟,是因爲有修行八種法門。前面所解釋的叫做別題。個別的經題。這個“經"叫做通題,通于一切經典的。事實上,這個“經"的印度話叫做“修多羅", 修多羅叫做“契經"。上契諸佛實相之理,下契衆生差別根基。中國人的個性喜歡簡單,把契字拿掉,就拿這個經字,它有“契合"的意思。 這個地方是總釋經題,我們看第二段的別名六義。個別說明經的六種含義。六義當中我們分成叁段。第一段“通別義"是總說。二到五是別名,第六是總結。先看總說,通別義,八大人覺是別,經是通,就是通別的和合。這是一個總說。我們看第二個“人法義",二到五就是從八、大人和覺這叁個地方的相互關系。我們通過四重來了解。先看八和大人之間的關系。八跟大人的關系有“人法義"和“能所義",“人法義"是說八是一個所修的法門。這個法門存在宇宙當中,它本身是沒有明了性的,它本身並不能産生破除邪執,開啓智慧,離苦得樂的功能,必須有一個人去修習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才能夠破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這個人是一個有明了性的衆生。所以,在修學當中,一定有“人法"和“人所"。“人"是能修行的人,“所"是所修習的法。有“人法"的差別和“人所"的差別。看第叁個“一跟多",前面講八跟大人,這個地方講八跟覺,八個法當然是多了,它開出八個廣大的法門,但這些法門趨向一個“覺",一個公共的目標。我們本經研究八個法門其實就是一個重點,是開啓菩薩內心的智慧,就叫做“覺"。所以當中有“一"跟“多"之間的差別。接下來我們解釋第五“名德義"。“名德義"就是解釋大人和覺的關系,大人是個菩薩,當然,這個菩薩是個假名,比如你受了菩薩戒,人家稱你是某某菩薩。你有菩薩的假名,假像,假用,你搭上了海青,穿上了幔衣。那麼你就有菩薩的的假名,假像,假用。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真實功德,這個功德就是覺悟了。如果你只是顯出菩薩的相貌,你內心還是顛倒的,那麼你就是有名無德。所以,大人是一個名,你內心的光明的覺悟是真實的功德…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