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法門從今生的角度,有法身的攝受、光明的攝受、神力的攝受、色身的攝受;從來生的角度,當然這個淨土的攝受是很重要的。你如果走自力法門,我們是先改變內心,再改變外境;你走淨土的話,是先改變外境,再改變內心,因爲你的外境改變好了,你內心自然清淨。所以淨土法門,它是先把外境弄清淨了、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了,然後你內心自然清淨。所以這個地方的方法是不同。所以我們念佛法門,現生以念佛心,悟入無生法忍;來生能夠攝念佛人,歸于淨土:這是正式講到他的功德。
好,我們看下一段:
乙叁、結答圓通方便
前面是講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在憶佛、念佛當中,我們要以什麼當做修行的下手方便?【佛問圓通,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都攝六根┐┌得叁摩地佛問圓通,我無選擇┤ ├┤
└淨念相繼┘└斯爲第一
佛陀問我成就圓通的法門,怎麼悟入?怎麼從一個生滅的攀緣心,悟入到常住真心?其實我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可以說是整個《念佛圓通章》修行的綱要。這個《念佛圓通章》,它很強調憶念,你心中是想像什麼東西?你心中不斷的去念什麼東西?這個都攝六根等于是把你過去虛妄的想像,通通把它收起來,我們講打得念頭死,就是說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不是只有淨念相繼。當然淨念相繼,我不斷的憶佛、念佛,你還要都攝六根。很多人他的修行重點,就是偏重憶佛、念佛;但是他忽略了他對娑婆世界也有種種的憶念,這樣的熟境界沒有把它都攝起來,就是說很多人都【只是生善,忘了破惡。】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剛開始要把對娑婆世界的憶念收攝起來,然後再專注的憶念彌陀,你就成功了。這樣子成就叁摩地,這個是在整個法門當中最爲殊勝、最容易成功的。一方面把對娑婆世界五欲的憶念收起來,然後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
前面的說法是根據古德的開示,就是收攝妄念,一心念佛。我們也可以印光大師的開示:
┌一、都攝六根─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二、淨念相繼─十句成片叁叁四─相續力
──糅合《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說:這個都攝六根,其實用一句佛號就可以了。說你這個妄念很多,你不管妄念怎麼來,以一念抵萬念,反正你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就是都攝六根,你這個六根──眼睛也不亂看、耳朵也不亂聽,你聽得到你的聲音;你把這個佛號再十句成片叁叁四,再相續下去,就是淨念相繼了。
一、一句彌陀念誦聽─都攝六根
意─念從心起─→舌─聲從口出─→耳─音從耳入
诶,印光大師這樣解釋也很好,就是以一句佛號來都攝六根,以一句佛號來淨念相繼。關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用五點記數來說明。
諸位如果打佛七的話,這個五點記數法也是很重要的。二、十句成片叁叁四─五點記數法
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沈。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叁、甯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我們看第一個: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沈。你在靜坐的時候,你心中的所緣境一定要放在腰部以下。很多人一念佛就頭痛,就是他用耳朵來念佛,他注意耳朵,這個所緣境就太高了;最好是放在地上,或是你放在丹田、放在腳掌,也都可以;如果你放在身體,會産生一種點狀氣血的集中,這個不好。所以我希望大家,你心的所緣境要放在地上,使令內心下沈。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你每一句佛號都要聽得清清楚楚。
第叁個甯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是太重要了。修行不是在于佛號念得多少,而是在那種念力,那個憶念的力量,所以絕對不要貪多而念得含胡籠統。
第四個先依記數,再求圓融。你要有一個目標來要求自己,慢慢進步。今天,我們心中有很多憶念,我們可以憶念某一個法──憶念某一個雜染法、清淨法;如果你有志于求生淨土,你可能要把這些憶念加以收攝,而集中在一個彌陀的功德:這個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好,我們看總結的地方:甲叁、結示勸修我們最後用善導大師的一個偈頌,把這個憶佛、念佛的觀念再作一個總結。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須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本經》的特色,一個是憶佛,一個是念佛。我們先講憶佛,前叁句話是先講憶佛。要憶佛之前,我們要先消滅對娑婆世界不正當
的憶念。在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我們對娑婆世界有叁種的憶念是錯誤的:
第一個是對色身的憶念,我們太愛惜自己的色身。這怎麼辦呢?我們要想想看,這個色身是無常敗壞的,你看漸漸的臉皮生起皺紋失去了光彩,頭發也白了,變成了醜陋的相貌,乃至于我們走起路來老態龍鍾,體力也衰弱了,所以色身不值得我們憶念,因爲它是無常敗壞之法。
第二個,財富也不值得我們憶念,說是金玉滿堂,你過去有布施的善業,但是你衰殘老病一到的時候,你這個財富是帶不走的,所以財富也不值得憶念。
第叁個,眷屬也不值得憶念,說你有孝順的兒孫、美好的眷屬,種種的幸福千般快樂,但是你遲早要分開的,無常終須到來,無常一到要各走各的。所以這個憶佛的意思就是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要把你過去比較偏重的憶念,慢慢的把它收起來,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憶念,對彌陀的一個新的憶念,你才有希望。
你慢慢把整個新的思路整理以後,下手就是念佛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你說我也不能老是這樣憶念,開始收攝你整個憶念以後,開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你看《圓通章》就是憶佛、
念佛,就是這樣的修行。
好,我們這一堂課就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我簡單的回答幾個問題:
問:以恭敬心聽聞佛法,但是不能善解佛法,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無以善用,成誤解曲解,此時如何覺照內心?
答:你要是不能善解佛法,你就不能生起覺照。覺照是依止道理而生起的;那你不能明白道理,你就不能生起覺照了:依教起觀嘛!那你就是用念佛就可以了,就是念頭起來,轉念念佛就好了。因爲你要會覺照,當然是要有道理的引導。
問: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如何運用?
答:我們上《攝論》的時候講過一句話,不知諸位記不記得──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就是這樣子。遍計執就是由外境的刺激而産生的想法,這個要破壞的。那麼怎麼破呢?就是用二空的圓成實性來破壞遍計執。破壞以後,你要修依他起,因爲你那個體性破壞要有作用,憶
佛、念佛這樣清淨的妙用要讓它多多的生起。所以這個遍計執是要破壞;依他起是要轉變,轉雜染的依他起成清淨的依他起。
問:弟子有疑問,有人拜《地藏經》,怎麼阿彌陀佛會現前?
答:如果從教理來說,這是不正常的。你念阿彌陀佛而看到地藏王菩薩也不正常,因爲祖師說因果不符,所以這個你就要小心了。你念阿彌陀佛,看到阿彌陀佛,這正常,你因地栽培跟結果是一樣的。你因地的本尊是念這個,你見到的是另外一個,那這個你就要小心了,從教理來說因果不符,不正常。不正常的時候,你就要攝心,繼續念你的本尊功德,它自然消失掉。
問:請法師開示,阿彌陀佛把他法身的功德,創造一個正報、一個依報,請問什麼叫正報?
答:他的色身就是正報,五蘊就是正報。像你的長相、你的內心世界,都是正報,你的色受想行識都是正報。
問:請問法師實聖跟權聖的差別在哪裏?
答:實聖就是你真實的情況,這個權就是示現。比如說你今生成就了初地,你還真的是初地,那就叫做實聖,初地菩薩是你的本來面目。
你是一個初地菩薩,你來這個地方示現一個凡夫,你這個凡夫就叫做權,你沒有把你的本來面目現出來,你隱藏了你的本來面目。像蕅益大師他示現了病痛:啊,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印光大師說:蕅益大師根本就是法身菩薩示現。他告訴你:一個人不能對自己太有信心。那麼蕅益大師他是什麼?他叫權聖。就是說他沒有把他的真實相現出來,他表現出生老病死的樣子,他是一個聖人,那這種聖人叫做權聖。你來到娑婆世界,你擺明了你就是初地,那就叫做實聖,你把你的真實相現出來。所以聖人有二種:一種是隱藏式的,一個是顯現式的。
問:弟子曾將月曆上的菩薩像交給居士處理,居士將它燒了;又曾經將繡佛字的毛巾做爲洗臉淨身之用:以上二件事情都是在迷惘心下所造,不知道應如何忏悔?
答:這是二件事情。你把月曆上的菩薩交給居士處理,他自作主張把它燒了,因爲這不是你的本意,所以這件事情你過失比較小。從因果上來說,心爲業主,這件事情你過失不大,是居士處理失當,你是叫他把它收好。但第二件事情你就要小心了,你把繡有佛字的毛巾做爲洗臉之用,你洗臉之前應該看到佛字了,你也知道它是代表佛字,你還是用來洗臉,這樣子最少有輕慢之罪,最少。那忏悔的方法,當然就是你要向佛菩薩忏悔,最好就是轉識成智,你就是多拜佛、多念佛。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多拜佛念佛。我認爲你用有佛字的毛巾來洗臉,這個過失是比較嚴重的,因爲你根本沒有把佛放在心中,這種輕慢心,
以後你要見佛,困難度就比較高,所以這個要忏悔。
問:俗家的父親得了肝癌,在往生前合掌念叁聲,請問師父,此等現象有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我們很難判斷他念叁聲佛,總之他臨終的時候要憶佛,所以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先善巧開導安慰。臨命終的人,他心中憶念的東西肯定是很多的,那你說開導的人是不是把他的憶念集中起來,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如果這個工作他沒有做好,他只是念叁句佛號,他心中的想法是多頭馬車,那這樣子我們很難講他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前面講過,「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你要讓阿彌陀佛現前,你必須要憶念得深,所以臨終的開導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把他這麼多的妄想,集中起來專注在彌陀的功德,我認爲這個是成敗的關鍵。他嘴巴念佛,他心中打妄想,不一定構成憶念,你感應道交不是靠嘴巴感應道交的,那是心心相印的。
問:二種生死的根本,一者攀緣心,一者涅槃心,可否就是執一切法有、執一切法空?執一切法有是凡夫,執一切法空是二乘?
答:你執一切法有、執一切法空,在《楞嚴經》都叫做攀緣心,所以五十陰魔,它把二乘也放入五十陰魔(呵──)。我們說二乘的涅槃也很不錯,《楞嚴經》認爲這個也是五陰魔境,因爲你也是依止攀緣心,
心外求法。
好,我們淨土學的課程上到這裏,我們很感謝和尚尼的慈悲,安排這個課程,讓我們有學習的機會,阿彌陀佛。(學子感謝言詞……)
我有幾句話想跟大家互相勉勵,諸位都是法師,以法爲師,以法師人。當然,所有的法門我們都應該贊歎,但是在末法時代,能夠給衆生真實利益的,我相信大家應該知道,淨土法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對淨土法門了解不夠透徹,結果花了很多時間,他不知道怎麼用功,心地法門跟不上,所以失敗的很多。今年大家結夏安居,這十一堂課也應該掌握到淨土的重點,我希望大家嘗試把你心中的光明跟大家分享,你有什麼心得,請大家告訴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法門弘傳下去。因爲到了末法時代,所有的法門都沒有辦法了生死,只有這個法門而已。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把你的心得散發出去,那這樣子衆生會得到更大的利益。好,阿彌陀佛。 ……
好,我們就回向,我們把學習淨土,學習怎麼去歸依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把它回向一下,回向。
【圓滿】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