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P10

  ..续本文上一页创造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方式。

  好,我们看经文丙四、述己自利利他

  前面已经把忆佛、念佛的方法跟功德作一个说明;这以下把忆佛、念佛的因果关系作一个总结,我们看经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我们看消文的地方:

  ┌以念佛心┌我本因地┤ │└入无生忍 │┌摄念佛人

  └今于此界┤└归于净土

  这个地方讲到大势至菩萨他的自利跟利他的法门,我们先看他自利的法门。大势至菩萨回忆他过去的修行,我本因地,我在凡位菩萨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他在恒河沙劫遇到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最初就是依止这个忆佛、念佛的因地,而成就了【无生法忍】。我当初是一个业障凡夫,但是我就是不断的观想阿弥陀佛与我同在,我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功德、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以他的理想当作我的理想,我把我的心经常跟阿弥陀佛融合在一起,结果因为这样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很快的就证入了二空真如,他就是用这个本尊熏习的法门,直接观想我就是阿弥陀佛,我应该要怎么做!现在在利他方面,【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我也是用这样的念佛法门,来摄受众生,归于西方净土。这个观念,我们把它作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先看在自利方面──【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以弥陀果觉

  ○以念佛心┤└作众生因心什么叫念佛心呢?以弥陀果觉,作众生因心。整个念佛法门就

  是这句话,就是说我是一个因地之心,阿弥陀佛是一个果地功德,我把这个果地功德跟众生的因心合在一起,我经常观想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我经常以佛的功德来要求自己、熏习自己,这样子就像【染香人,身有香气】。你以这样一种本尊相应的心情,很快的就能够【念极情亡,证入无生;带业往生,圆证不退】。

  ┌念极情亡,证入无生。

  ○入无生忍┤└带业往生,圆证不退。现生能够念极情亡,因为我们的妄想也是无自性的,你不断的往真实的地方去思惟,妄想自然消灭,临终的时候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念佛心,当然无生忍是一个结果,但是悟入无生法忍,念佛心不是一个唯一的选择,你也可以用参禅的心、止观的心。这个地方大家会问:念佛心悟入无生法忍,跟参禅的心悟入无生法忍,有什么差别呢?这个地方的差别,在于自力跟佛力的差别。你完全只是靠参禅、止观的心悟入无生法忍,那是完全自力;你用念佛的心,除了自力以外,还有他力的加被。

  这个他力的加被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的说明,让大家体会一下。现在的很多管理学的大师作了统计,他把成功的因素归纳成二种,

  一个人事业要成功有二种因素:第一个是你的能力,第二个就是你的恃力。他说:这个能力只占成功的百分之十五,你的恃力占百分之八十五。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国的项羽是出生贵族,他的家族几代都是做将军的,他的能力比刘邦高多了。刘邦等于是一个市井无赖,整天带着一些哥们,到处的游手好闲。刘邦你看司马迁《史记》上的记载,刘邦遇到事情就讲一句话:为之奈何?我该怎么办呢?问旁边的人。所以若论能力,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几次跟项羽打战,都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都是请韩信派兵来救他,他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没有一次打赢的,都是被项羽追着打。但是为什么刘邦会成功呢?

  他成功的时候讲了一句重要的话:若论筹谋计划、洞察先机,决战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你看打战之前要做作战计划,怎么样来打这个战,这个「筹谋计划、洞察先机」,张良是高手。这个计划做完了以后,谁要去实践呢?他说:若论领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带兵,韩信真的会带,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个城攻下以后,谁来治理国家呢?他说:若论安定人心、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萧何,你只要打完仗以后,他就能够重新的把它恢复起来。我为什么成功呢?我的能力比不上他们三个,他们三个能够为我所用(呵呵),所以我成功了。所以刘邦的成功在于他善用恃力,但是他没有

  能力。

  今天我们成佛之道的道理,跟这个是完全相似的,我们的目标都是无生法忍;但是你有二个选择,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来面对业障,这是你一个选择,我不要恃力,我只要能力,我不要佛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我也不需要佛陀光明的摄受,我完全靠自己的戒定慧来面对业障,这是一个选择。当然这样的选择,一定是入道多辛苦,障碍重重。

  第二个,我自己尽我该做的力量,有能力;我能够有佛恃力的加被,那这个就更好了。你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你就会有这种体会。蕅益大师刚开始是以参禅心悟无生忍,你看他刚开始出家时候的口气啊,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蕅益大师他讲这句话当然有他的条件,他的观照力强,他直接能够观照二空真如,他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就开悟了,他看到这个身心世界是如梦如幻的,得到胜解。他本身的加持力也是很强,他每次一闭关加行,就是往生咒大悲咒三十万遍、一百万遍。所以他刚开始对这个佛力的加被,并没有重视,他重视的是能力。后来到了四十几岁以后,他自己讲后因大病,这个大病在传记里面讲到: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只有含泪念佛而已,后来决意西归,开始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他说是万牛莫挽,一心归命,万牛莫挽。

  这个地方就是说,其实成佛的结果是无生法忍,但是在过程当中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完全靠你自己的能力;第二个,你在能力之外再加一个恃力,那就更好了。那么到底以念佛心还是参禅心,这个恃力有哪些呢?

  在宋朝的了然法师说:一个人能够经常忆佛、念佛,能够得到四种功德的摄受。

  第一个法身的摄受,念佛之人能够得到佛陀法身本愿功德的加持,这个我们前面讲过,法身当中有很多的本愿。

  第二个光明的摄受,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能够使令我们现生消除灾障。

  第三个神力的摄受,经常念佛的人能够得到大力鬼神、龙天护法的护持,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眷属,你忆念阿弥陀佛本尊,这些眷属、大力鬼神就保护你了,远离这种鬼神、冤亲债主的障碍。

  第四个色身的摄受,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开示慰导,接引往生。所以你以念佛心,除了你自己的止观、戒定慧以外,你多了四种的恃力──法身的摄受、光明的摄受、神力的摄受、临终的时

  候色身的摄受,四种力量。

  我在佛学院讲以念佛心的时候,有人问我说:那参禅的心呢?参禅的心就少了这四种的力量。所以我们悟入无生法忍,以念佛心是特别的殊胜。这个以念佛心悟入无生法忍,这个偏重在自身的功德;那么念佛人来生的功德,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这是来生的功德。

  我们看下面摄此娑婆世界,归西方的净土:

  ┌一、劫浊─浊法聚会,三灾降临。

  │

  ├二、见浊─邪见增盛,昏昧汩没。

  │

  ○摄此界┼三、烦恼浊─烦惑扰乱,心思不安。 │├四、众生浊─五阴粗弊,身心羸弱。 │└五、命浊─寿命短促,死缘增多。

  娑婆世界身为秽土,它有五种障碍,这个「浊」简单的讲就是障碍。第一个「劫浊─浊法聚会,三灾降临。」就是我们身心世界有很多污浊的法开始聚会,有三种灾难开始降临,就是饥饿、刀兵跟病苦,从这个时候,我们的修行就受到饥饿的障碍、人跟人之间刀兵的障碍跟病痛的障碍。这个「劫浊」是一个总相,

  我们看别相。见浊─邪见增盛,昏昧汩没。邪知邪见也开始增盛了,这种昏昧颠倒的心汩没,汩没就是波涛汹涌,开始炽盛了。这个在五浊恶世修行,最严重的当然就是邪见了,一个人会做错事,他的第一步就是先起颠倒。你看古代的圣贤,他不一定能够明白因果,但是古代的圣贤,他深受二个法的影响,你把古代的历史书读一读,会发觉古代有二个思想很重要:第一个舍身取义,这是孟子说的。他说:这个色身是我所爱乐的,但是这个仁义也是我所爱乐的,如果这二个一定要选择的话,我宁可追求仁义而放弃生灭的色身。古人在面对欲望刺激的时候,他知道安住在仁义是更重要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名留千古,古人在面对名利跟仁义抉择的时候,他会想一想:我死了以后,历史会怎么评论这件事情?人死留名。所以古代人的知见,因为有舍身取义跟名留千古思想的支持,他远离过失。所以这个知见很重要。我们现在对这个知见开始模煳了、生命的价值观开始颠倒了,追求的是现世的安乐。

  所以接下来就烦恼浊了。我们心中没有一种追求仁义的坚持,

  也不在乎死后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抗拒心中烦恼欲望的干扰,我们只好心随妄转。

  烦恼增盛了以后众生浊,我们的果报体变成粗重卑劣,身心世界也变得羸弱没有堪能性,最后寿命短暂,死亡的因缘增加。这个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个──由邪见产生烦恼,由烦恼产生卑劣的果报,乃至于短命等等。

  ┌一、转劫浊──为清净海会

  │

  ├二、转见浊─, ─为无量光

  │

  ○归净土┼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 │├四、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 │└五、转命浊──为无量寿──糅合《弥陀要解》──

  反过来,我们今天如果往生净土,能够转劫浊为清净海会,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远离种种的灾难;转邪见为无量光,能够在极乐世界经常听闻正法,心中有智慧的光明来引导;转烦恼浊为常寂光,有这个寂静的力量;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把这个粗重的果报,变成一个异生身,没有老病障碍的异生身;转命浊为无量寿,寿命长远。

  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讲过…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觉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