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P10

  ..續本文上一頁創造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方式。

  好,我們看經文丙四、述己自利利他

  前面已經把憶佛、念佛的方法跟功德作一個說明;這以下把憶佛、念佛的因果關系作一個總結,我們看經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我們看消文的地方:

  ┌以念佛心┌我本因地┤ │└入無生忍 │┌攝念佛人

  └今于此界┤└歸于淨土

  這個地方講到大勢至菩薩他的自利跟利他的法門,我們先看他自利的法門。大勢至菩薩回憶他過去的修行,我本因地,我在凡位菩薩的時候,我們前面說過,他在恒河沙劫遇到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叁昧,他最初就是依止這個憶佛、念佛的因地,而成就了【無生法忍】。我當初是一個業障凡夫,但是我就是不斷的觀想阿彌陀佛與我同在,我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功德、有什麼樣的理想,我以他的理想當作我的理想,我把我的心經常跟阿彌陀佛融合在一起,結果因爲這樣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很快的就證入了二空真如,他就是用這個本尊熏習的法門,直接觀想我就是阿彌陀佛,我應該要怎麼做!現在在利他方面,【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我也是用這樣的念佛法門,來攝受衆生,歸于西方淨土。這個觀念,我們把它作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我們先看在自利方面──【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以彌陀果覺

  ○以念佛心┤└作衆生因心什麼叫念佛心呢?以彌陀果覺,作衆生因心。整個念佛法門就

  是這句話,就是說我是一個因地之心,阿彌陀佛是一個果地功德,我把這個果地功德跟衆生的因心合在一起,我經常觀想以佛志爲己志、以佛心爲己心,我經常以佛的功德來要求自己、熏習自己,這樣子就像【染香人,身有香氣】。你以這樣一種本尊相應的心情,很快的就能夠【念極情亡,證入無生;帶業往生,圓證不退】。

  ┌念極情亡,證入無生。

  ○入無生忍┤└帶業往生,圓證不退。現生能夠念極情亡,因爲我們的妄想也是無自性的,你不斷的往真實的地方去思惟,妄想自然消滅,臨終的時候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淨土,圓證叁不退。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念佛心,當然無生忍是一個結果,但是悟入無生法忍,念佛心不是一個唯一的選擇,你也可以用參禅的心、止觀的心。這個地方大家會問:念佛心悟入無生法忍,跟參禅的心悟入無生法忍,有什麼差別呢?這個地方的差別,在于自力跟佛力的差別。你完全只是靠參禅、止觀的心悟入無生法忍,那是完全自力;你用念佛的心,除了自力以外,還有他力的加被。

  這個他力的加被是什麼意思?我們簡單的說明,讓大家體會一下。現在的很多管理學的大師作了統計,他把成功的因素歸納成二種,

  一個人事業要成功有二種因素:第一個是你的能力,第二個就是你的恃力。他說:這個能力只占成功的百分之十五,你的恃力占百分之八十五。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楚國的項羽是出生貴族,他的家族幾代都是做將軍的,他的能力比劉邦高多了。劉邦等于是一個市井無賴,整天帶著一些哥們,到處的遊手好閑。劉邦你看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劉邦遇到事情就講一句話:爲之奈何?我該怎麼辦呢?問旁邊的人。所以若論能力,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劉邦幾次跟項羽打戰,都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都是請韓信派兵來救他,他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沒有一次打贏的,都是被項羽追著打。但是爲什麼劉邦會成功呢?

  他成功的時候講了一句重要的話:若論籌謀計劃、洞察先機,決戰于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你看打戰之前要做作戰計劃,怎麼樣來打這個戰,這個「籌謀計劃、洞察先機」,張良是高手。這個計劃做完了以後,誰要去實踐呢?他說:若論領兵作戰,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帶兵,韓信真的會帶,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個城攻下以後,誰來治理國家呢?他說:若論安定人心、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蕭何,你只要打完仗以後,他就能夠重新的把它恢複起來。我爲什麼成功呢?我的能力比不上他們叁個,他們叁個能夠爲我所用(呵呵),所以我成功了。所以劉邦的成功在于他善用恃力,但是他沒有

  能力。

  今天我們成佛之道的道理,跟這個是完全相似的,我們的目標都是無生法忍;但是你有二個選擇,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來面對業障,這是你一個選擇,我不要恃力,我只要能力,我不要佛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我也不需要佛陀光明的攝受,我完全靠自己的戒定慧來面對業障,這是一個選擇。當然這樣的選擇,一定是入道多辛苦,障礙重重。

  第二個,我自己盡我該做的力量,有能力;我能夠有佛恃力的加被,那這個就更好了。你看蕅益大師的傳記,你就會有這種體會。蕅益大師剛開始是以參禅心悟無生忍,你看他剛開始出家時候的口氣啊,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爲中下。蕅益大師他講這句話當然有他的條件,他的觀照力強,他直接能夠觀照二空真如,他二十四歲出家,二十五歲就開悟了,他看到這個身心世界是如夢如幻的,得到勝解。他本身的加持力也是很強,他每次一閉關加行,就是往生咒大悲咒叁十萬遍、一百萬遍。所以他剛開始對這個佛力的加被,並沒有重視,他重視的是能力。後來到了四十幾歲以後,他自己講後因大病,這個大病在傳記裏面講到: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只有含淚念佛而已,後來決意西歸,開始對阿彌陀佛的功德,他說是萬牛莫挽,一心歸命,萬牛莫挽。

  這個地方就是說,其實成佛的結果是無生法忍,但是在過程當中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完全靠你自己的能力;第二個,你在能力之外再加一個恃力,那就更好了。那麼到底以念佛心還是參禅心,這個恃力有哪些呢?

  在宋朝的了然法師說:一個人能夠經常憶佛、念佛,能夠得到四種功德的攝受。

  第一個法身的攝受,念佛之人能夠得到佛陀法身本願功德的加持,這個我們前面講過,法身當中有很多的本願。

  第二個光明的攝受,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能夠使令我們現生消除災障。

  第叁個神力的攝受,經常念佛的人能夠得到大力鬼神、龍天護法的護持,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眷屬,你憶念阿彌陀佛本尊,這些眷屬、大力鬼神就保護你了,遠離這種鬼神、冤親債主的障礙。

  第四個色身的攝受,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開示慰導,接引往生。所以你以念佛心,除了你自己的止觀、戒定慧以外,你多了四種的恃力──法身的攝受、光明的攝受、神力的攝受、臨終的時

  候色身的攝受,四種力量。

  我在佛學院講以念佛心的時候,有人問我說:那參禅的心呢?參禅的心就少了這四種的力量。所以我們悟入無生法忍,以念佛心是特別的殊勝。這個以念佛心悟入無生法忍,這個偏重在自身的功德;那麼念佛人來生的功德,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轉五濁惡世,爲清淨的淨土,這是來生的功德。

  我們看下面攝此娑婆世界,歸西方的淨土:

  ┌一、劫濁─濁法聚會,叁災降臨。

  │

  ├二、見濁─邪見增盛,昏昧汩沒。

  │

  ○攝此界┼叁、煩惱濁─煩惑擾亂,心思不安。 │├四、衆生濁─五陰粗弊,身心羸弱。 │└五、命濁─壽命短促,死緣增多。

  娑婆世界身爲穢土,它有五種障礙,這個「濁」簡單的講就是障礙。第一個「劫濁─濁法聚會,叁災降臨。」就是我們身心世界有很多汙濁的法開始聚會,有叁種災難開始降臨,就是饑餓、刀兵跟病苦,從這個時候,我們的修行就受到饑餓的障礙、人跟人之間刀兵的障礙跟病痛的障礙。這個「劫濁」是一個總相,

  我們看別相。見濁─邪見增盛,昏昧汩沒。邪知邪見也開始增盛了,這種昏昧顛倒的心汩沒,汩沒就是波濤洶湧,開始熾盛了。這個在五濁惡世修行,最嚴重的當然就是邪見了,一個人會做錯事,他的第一步就是先起顛倒。你看古代的聖賢,他不一定能夠明白因果,但是古代的聖賢,他深受二個法的影響,你把古代的曆史書讀一讀,會發覺古代有二個思想很重要:第一個舍身取義,這是孟子說的。他說:這個色身是我所愛樂的,但是這個仁義也是我所愛樂的,如果這二個一定要選擇的話,我甯可追求仁義而放棄生滅的色身。古人在面對欲望刺激的時候,他知道安住在仁義是更重要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名留千古,古人在面對名利跟仁義抉擇的時候,他會想一想:我死了以後,曆史會怎麼評論這件事情?人死留名。所以古代人的知見,因爲有舍身取義跟名留千古思想的支持,他遠離過失。所以這個知見很重要。我們現在對這個知見開始模煳了、生命的價值觀開始顛倒了,追求的是現世的安樂。

  所以接下來就煩惱濁了。我們心中沒有一種追求仁義的堅持,

  也不在乎死後別人對我有什麼看法,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抗拒心中煩惱欲望的幹擾,我們只好心隨妄轉。

  煩惱增盛了以後衆生濁,我們的果報體變成粗重卑劣,身心世界也變得羸弱沒有堪能性,最後壽命短暫,死亡的因緣增加。這個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一個──由邪見産生煩惱,由煩惱産生卑劣的果報,乃至于短命等等。

  ┌一、轉劫濁──爲清淨海會

  │

  ├二、轉見濁─, ─爲無量光

  │

  ○歸淨土┼叁、轉煩惱濁─爲常寂光 │├四、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 │└五、轉命濁──爲無量壽──糅合《彌陀要解》──

  反過來,我們今天如果往生淨土,能夠轉劫濁爲清淨海會,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遠離種種的災難;轉邪見爲無量光,能夠在極樂世界經常聽聞正法,心中有智慧的光明來引導;轉煩惱濁爲常寂光,有這個寂靜的力量;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把這個粗重的果報,變成一個異生身,沒有老病障礙的異生身;轉命濁爲無量壽,壽命長遠。

  這個地方,我們前面講過…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