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念国土,见彼世界之佛。你不断的忆念他,就往生到他的国土去,假设你是念阿弥陀佛,你就到净土去见到阿弥陀佛。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运十方供佛。你刚开始见一尊佛,可是你到了那个净土以后,你成就了神足通,就能够见到十方佛。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很妙,你刚开始是见一尊佛,但是你最后见到的是十方佛。
至无明断尽,转识成智,自性圆觉。前面的见佛,都是你修学过程的一种加持力,见到他佛,你见到阿弥陀佛,当然他就为你说法,你照着那个法义去思惟观察,就转识成智,就见到你自性清净心里面的圆满觉性的佛,那你自己就成就了法身菩萨。
这个忆佛跟念佛的修行,我们说明一下。忆佛是一种观想,重点在信愿的培养;念佛在持名,成就一种三昧、专注。如果是我们平常个人的用功,你看打佛七的时候,你要先念佛,先成就止、寂静的力量,然后再观想。但是你遇到临命终的人,处理就不是这样。诸位我们身为一个法师,很多机会会接触到临命终人,而这个也是他一生的关键。那你今天有这个因缘跟他接触,他的成败就是看你怎么去引导他,他这个时候的心念是散乱的,他这个叫做胡思乱想,很多的忆念。你怎么把他的忆念集中起来,这就是一个善知识的责任。他现在肯定有很多忆念,想他色身的败坏、家庭眷属、财富,他心中有无量无边的忆念,这个时候你直接念佛是没有效果的。这个时候,一个有经验的人,是先让他忆佛,不是念佛,是先忆佛,像印光大师讲的:刚开始先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他这个时候心思散乱,你要把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讲出来,先破坏他虚妄的忆念;然后再讲净土的真实功德,把他的忆念集中到净土上面;然后大家再轮班念佛以助净念:【先开导,再念佛。】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说你去的时候,大家已经念了一段时间了,他的心已经集中了,你就不要开示了。所以这个忆佛跟念佛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要去调配,一个是着重在观想的信愿,一个是着重在专注的持名,但是总而言之,忆佛的时间不能太长,念佛的时间可以长。所以圆瑛大师说:忆佛是暂念,念佛是常念。
这个地方讲到见佛,我们再看成佛:
多劫业识,消融至极,
┌一、现前心开─
自得 │心豁然开。 ○ ┤心开 │但见弥陀,闻胜妙法,
└二、当来心开─心豁然开。
──糅合《李炳南居士讲表》──
自得心开有二种情况,第一个现前心开─多劫业识,消融至极,心豁然开。什么叫心开呢?就是我们多生多劫的业障,这个业就像乌云一样把我们障住了,障住以后,你不断的忆念佛陀,佛陀是一个大光明的法界,就把这个乌云给破坏了,把这个乌云拨开以后,心豁然开,这个地方的心豁然开是讲到消除罪障。消除罪障的相貌,如果你曾经有一段长时间的拜忏,你就会有这种感觉:拜忏之前的心是粗重的、暗钝的,你经过长时间的拜忏以后,你觉得心感到轻安,而且特
别的明了。
你看很多老菩萨,他不认识字的,但是他每天念佛,不断的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他能够把《无量寿经》完全背起来,就是他那个心,不像我们是暗钝的,特别的灵敏,这个就是讲现前心开。你把这个乌云业障打开了,当然这个还是凡夫;下一个就是圣人了,当来心开─但见弥陀,闻胜妙法,心豁然开。前面的心开,是讲到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得到佛陀的加持,消除了罪障,但是心中的有所得心是在的。你到了净土以后,能够听闻大乘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心豁然开,把我执、法执完全消灭了,清净心现前,那这个是转凡成圣了。
当然从净土的角度,是来生的时候才真正的转凡成圣,今生的是消除罪障。这个叫做自得心开。前面是见到外在的佛,这个地方是讲到内心的受益。这以下我们看辟喻。说是忆佛、念佛能够见佛的这种情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一个做香的人,本来我们的色身是没有香气的,是臭秽的色身,但是你不断跟香在一起,受到香的熏习,你身上就有一股很浓的香气,你怎么洗都洗不掉,这个香气已经跟你的身体合为一体,这种叫做香光庄严。这个香古德解释为佛陀的功德,光是佛陀光明的功德。你不断的忆佛、念佛,能够得到佛陀的本愿功德来摄受你的内心,使令你心不颠倒;由佛陀光明的加持,来摄受我们的色身,使令我们色身远离遮障:这种香光来庄严我们的色心,这
个就是忆佛、念佛的好处。
憨山大师讲到这个忆念的问题,我们作一个说明。憨山大师说:我们心中的忆念,其实是通十法界。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到三恶道去?说一个人会到三恶道的总相,就是你不断的忆念十恶的法──杀盗淫妄、贪嗔痴。如果你是用上品的心,来忆念上品的十恶,你的心特别的强,这件事情你非做不可,而且你这个十恶的法又是特别恶劣的法,那就是地狱了;你用中和的心,来忆念中品的十恶,饿鬼法界;你用缓和的心,来忆念下品的十恶,这个就是畜生法界:这个是讲三恶道也是由忆念而出现。
另外,如果我忆念五戒、十善,我整天想的都是五戒、十善这个法用,用五戒、十善不断来引导你自己,那你来生是人天法界;如果你是忆念六度,这个就是菩萨法界了;忆念四谛法门,就是声闻法界;忆念十二因缘,就是缘觉法界了;那你忆佛、念佛,当然就是直接跟佛感应。
所以我们讲,我们这一念心一动,其实就是一种忆念,【你不是忆念三恶道,就是忆念人天;不是忆念人天,就是忆念二乘,要不然就是忆念菩萨。】憨山大师说:如果从成佛的角度,忆佛、念佛是最直捷了当。我们凡夫不可能无念,你说我现在开始都不要忆念,做不到,因为你念头一定要动的,有动一定要忆念。所以这个地方忆佛
念佛,就是我们如何把我们这个忆念的力量慢慢的集中,把它导向一个方向去。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再把这个忆念整个作一个总结。
第四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页。
我们讲到内心的作用,就讲到忆念的力量。基本上我们生命的果报,它的形成有二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力;第二个就是你心中的忆念,就是你心中的愿望,你有这个愿望,你就会有这个忆念。
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愿力的和合,就构成我们整个生命的结果。
有一天,孔夫子带着子路跟颜渊在花园当中散步,看样子孔夫子那时候的心情非常好,没有什么忧烦的事情,孔夫子就问子路跟颜渊说:盍各言尔志?讲讲你们心中的理想,你在这个地方读书,你们
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远景、什么样的意念呢?子路就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他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今天读完书以后,去外面做事,有一点钱财,我要买很多的车子、很多的衣服,当朋友要跟我借用的时候,我会大方的借给他;就算是他把我用坏了、占有了,我一点也不生起吝惜嗔恨之心。他心中的远景是这样的远景。颜渊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有一天我为国家做很多事情,我希望我能够不夸耀我的能力,我有很多能力,但是我不夸耀。第二个,我也不张扬我的功德,保持谦卑。
你看这二个,你就知道他们心中的愿望、忆念是不同的,就这二个生命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你看子路后来的结果,他等于是为朋友牺牲了,他做家臣,为了救他的主子,结果死在乱刀之下,他把朋友的仁义看得很重,他忆念的就是朋友的仁义──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
但是你看颜渊的意愿就不是这样,他不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义气,他忆念的是他自己的德行,所以你看颜渊到最后的结果,其实颜渊是孔夫子所有的学生里面最优秀的,以现在来说就是成绩最优秀,第一名的,但是在孔夫子的学生当中,生活最落魄的就是颜渊,经常三餐不继。你看孔夫子有一个学生很平常,他是做官的,有一天他的同学开着一辆大的车子要去见颜渊,结果车子太大,巷子进不去。后来他的同学进去以后,看到颜渊住在一个小巷子里面,好不容易才找
到,车子还停在外面,他说:你何苦啊,同学!颜渊说:【我宁可固守贫穷,也不愿同流合污。】其实颜渊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因为从他当初讲的话,就看出他生命的方向──愿无伐善,无施劳。他看重的是内心的德行。
这个时候大家就很好奇,那孔夫子的理想是什么?这个时候子路就问孔夫子说:愿闻子之志,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夫子说: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诶,这个人不简单,孔夫子他心中忆念的是世界大同的景象,老年人得到安养,年轻人得到教育,朋友之间能够富而好礼、遵守规矩。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这三个人同样是读尧舜禹汤的圣贤之书、同样在读一本书,但是三个人是往三个结果、方向不断的前进,他们的生命是三个方向。后人把子路这个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的道德叫小仁小义,这种仁义是小仁小义,你看到的只是朋友的仁义,这种格局不大;把颜渊这种宁可为德行而放弃世俗的名利,叫做中仁中义,因为你偏重在自利;把孔夫子这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思想,叫做大仁大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处在乱世,还是尽心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绝不放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你心中所忆念的法,事实上对你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个地方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就是说身为一
个凡夫菩萨,你要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你不断的去想:这件事情阿弥陀佛会怎么做?就像忏公师父说:我们修行人遇到事情,你就想想印光大师会怎么做?蕅益大师会怎么做?这样子对我们的德行有提升的作用。就是你不断的忆念祖师、忆念佛陀,于祖师的志向为己志向,以祖师的大悲心为己心,这个是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本尊相应。《本经》的意思就是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直接用香来熏习自己,我们不必靠自己去…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