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念國土,見彼世界之佛。你不斷的憶念他,就往生到他的國土去,假設你是念阿彌陀佛,你就到淨土去見到阿彌陀佛。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運十方供佛。你剛開始見一尊佛,可是你到了那個淨土以後,你成就了神足通,就能夠見到十方佛。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很妙,你剛開始是見一尊佛,但是你最後見到的是十方佛。
至無明斷盡,轉識成智,自性圓覺。前面的見佛,都是你修學過程的一種加持力,見到他佛,你見到阿彌陀佛,當然他就爲你說法,你照著那個法義去思惟觀察,就轉識成智,就見到你自性清淨心裏面的圓滿覺性的佛,那你自己就成就了法身菩薩。
這個憶佛跟念佛的修行,我們說明一下。憶佛是一種觀想,重點在信願的培養;念佛在持名,成就一種叁昧、專注。如果是我們平常個人的用功,你看打佛七的時候,你要先念佛,先成就止、寂靜的力量,然後再觀想。但是你遇到臨命終的人,處理就不是這樣。諸位我們身爲一個法師,很多機會會接觸到臨命終人,而這個也是他一生的關鍵。那你今天有這個因緣跟他接觸,他的成敗就是看你怎麼去引導他,他這個時候的心念是散亂的,他這個叫做胡思亂想,很多的憶念。你怎麼把他的憶念集中起來,這就是一個善知識的責任。他現在肯定有很多憶念,想他色身的敗壞、家庭眷屬、財富,他心中有無量無邊的憶念,這個時候你直接念佛是沒有效果的。這個時候,一個有經驗的人,是先讓他憶佛,不是念佛,是先憶佛,像印光大師講的:剛開始先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他這個時候心思散亂,你要把娑婆世界的苦、空、無常講出來,先破壞他虛妄的憶念;然後再講淨土的真實功德,把他的憶念集中到淨土上面;然後大家再輪班念佛以助淨念:【先開導,再念佛。】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說你去的時候,大家已經念了一段時間了,他的心已經集中了,你就不要開示了。所以這個憶佛跟念佛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要去調配,一個是著重在觀想的信願,一個是著重在專注的持名,但是總而言之,憶佛的時間不能太長,念佛的時間可以長。所以圓瑛大師說:憶佛是暫念,念佛是常念。
這個地方講到見佛,我們再看成佛:
多劫業識,消融至極,
┌一、現前心開─
自得 │心豁然開。 ○ ┤心開 │但見彌陀,聞勝妙法,
└二、當來心開─心豁然開。
──糅合《李炳南居士講表》──
自得心開有二種情況,第一個現前心開─多劫業識,消融至極,心豁然開。什麼叫心開呢?就是我們多生多劫的業障,這個業就像烏雲一樣把我們障住了,障住以後,你不斷的憶念佛陀,佛陀是一個大光明的法界,就把這個烏雲給破壞了,把這個烏雲撥開以後,心豁然開,這個地方的心豁然開是講到消除罪障。消除罪障的相貌,如果你曾經有一段長時間的拜忏,你就會有這種感覺:拜忏之前的心是粗重的、暗鈍的,你經過長時間的拜忏以後,你覺得心感到輕安,而且特
別的明了。
你看很多老菩薩,他不認識字的,但是他每天念佛,不斷的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他能夠把《無量壽經》完全背起來,就是他那個心,不像我們是暗鈍的,特別的靈敏,這個就是講現前心開。你把這個烏雲業障打開了,當然這個還是凡夫;下一個就是聖人了,當來心開─但見彌陀,聞勝妙法,心豁然開。前面的心開,是講到你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得到佛陀的加持,消除了罪障,但是心中的有所得心是在的。你到了淨土以後,能夠聽聞大乘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時候心豁然開,把我執、法執完全消滅了,清淨心現前,那這個是轉凡成聖了。
當然從淨土的角度,是來生的時候才真正的轉凡成聖,今生的是消除罪障。這個叫做自得心開。前面是見到外在的佛,這個地方是講到內心的受益。這以下我們看辟喻。說是憶佛、念佛能夠見佛的這種情況,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一個做香的人,本來我們的色身是沒有香氣的,是臭穢的色身,但是你不斷跟香在一起,受到香的熏習,你身上就有一股很濃的香氣,你怎麼洗都洗不掉,這個香氣已經跟你的身體合爲一體,這種叫做香光莊嚴。這個香古德解釋爲佛陀的功德,光是佛陀光明的功德。你不斷的憶佛、念佛,能夠得到佛陀的本願功德來攝受你的內心,使令你心不顛倒;由佛陀光明的加持,來攝受我們的色身,使令我們色身遠離遮障:這種香光來莊嚴我們的色心,這
個就是憶佛、念佛的好處。
憨山大師講到這個憶念的問題,我們作一個說明。憨山大師說:我們心中的憶念,其實是通十法界。我們一個人爲什麼會到叁惡道去?說一個人會到叁惡道的總相,就是你不斷的憶念十惡的法──殺盜淫妄、貪嗔癡。如果你是用上品的心,來憶念上品的十惡,你的心特別的強,這件事情你非做不可,而且你這個十惡的法又是特別惡劣的法,那就是地獄了;你用中和的心,來憶念中品的十惡,餓鬼法界;你用緩和的心,來憶念下品的十惡,這個就是畜生法界:這個是講叁惡道也是由憶念而出現。
另外,如果我憶念五戒、十善,我整天想的都是五戒、十善這個法用,用五戒、十善不斷來引導你自己,那你來生是人天法界;如果你是憶念六度,這個就是菩薩法界了;憶念四谛法門,就是聲聞法界;憶念十二因緣,就是緣覺法界了;那你憶佛、念佛,當然就是直接跟佛感應。
所以我們講,我們這一念心一動,其實就是一種憶念,【你不是憶念叁惡道,就是憶念人天;不是憶念人天,就是憶念二乘,要不然就是憶念菩薩。】憨山大師說:如果從成佛的角度,憶佛、念佛是最直捷了當。我們凡夫不可能無念,你說我現在開始都不要憶念,做不到,因爲你念頭一定要動的,有動一定要憶念。所以這個地方憶佛
念佛,就是我們如何把我們這個憶念的力量慢慢的集中,把它導向一個方向去。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待會再把這個憶念整個作一個總結。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頁。
我們講到內心的作用,就講到憶念的力量。基本上我們生命的果報,它的形成有二個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你過去所造的業力;第二個就是你心中的憶念,就是你心中的願望,你有這個願望,你就會有這個憶念。
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願力的和合,就構成我們整個生命的結果。
有一天,孔夫子帶著子路跟顔淵在花園當中散步,看樣子孔夫子那時候的心情非常好,沒有什麼憂煩的事情,孔夫子就問子路跟顔淵說:盍各言爾志?講講你們心中的理想,你在這個地方讀書,你們
對未來有什麼樣的遠景、什麼樣的意念呢?子路就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他說:我希望有一天,我今天讀完書以後,去外面做事,有一點錢財,我要買很多的車子、很多的衣服,當朋友要跟我借用的時候,我會大方的借給他;就算是他把我用壞了、占有了,我一點也不生起吝惜嗔恨之心。他心中的遠景是這樣的遠景。顔淵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有一天我爲國家做很多事情,我希望我能夠不誇耀我的能力,我有很多能力,但是我不誇耀。第二個,我也不張揚我的功德,保持謙卑。
你看這二個,你就知道他們心中的願望、憶念是不同的,就這二個生命的結果是不同的。所以你看子路後來的結果,他等于是爲朋友犧牲了,他做家臣,爲了救他的主子,結果死在亂刀之下,他把朋友的仁義看得很重,他憶念的就是朋友的仁義──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
但是你看顔淵的意願就不是這樣,他不是建立在朋友之間的義氣,他憶念的是他自己的德行,所以你看顔淵到最後的結果,其實顔淵是孔夫子所有的學生裏面最優秀的,以現在來說就是成績最優秀,第一名的,但是在孔夫子的學生當中,生活最落魄的就是顔淵,經常叁餐不繼。你看孔夫子有一個學生很平常,他是做官的,有一天他的同學開著一輛大的車子要去見顔淵,結果車子太大,巷子進不去。後來他的同學進去以後,看到顔淵住在一個小巷子裏面,好不容易才找
到,車子還停在外面,他說:你何苦啊,同學!顔淵說:【我甯可固守貧窮,也不願同流合汙。】其實顔淵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因爲從他當初講的話,就看出他生命的方向──願無伐善,無施勞。他看重的是內心的德行。
這個時候大家就很好奇,那孔夫子的理想是什麼?這個時候子路就問孔夫子說:願聞子之志,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孔夫子說: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诶,這個人不簡單,孔夫子他心中憶念的是世界大同的景象,老年人得到安養,年輕人得到教育,朋友之間能夠富而好禮、遵守規矩。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這叁個人同樣是讀堯舜禹湯的聖賢之書、同樣在讀一本書,但是叁個人是往叁個結果、方向不斷的前進,他們的生命是叁個方向。後人把子路這個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的道德叫小仁小義,這種仁義是小仁小義,你看到的只是朋友的仁義,這種格局不大;把顔淵這種甯可爲德行而放棄世俗的名利,叫做中仁中義,因爲你偏重在自利;把孔夫子這種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思想,叫做大仁大義,知其不可而爲之,處在亂世,還是盡心盡力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絕不放棄。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你心中所憶念的法,事實上對你的生命産生一定的引導作用。這個地方若衆生心,憶佛念佛,就是說身爲一
個凡夫菩薩,你要以佛志爲己志、以佛心爲己心,你不斷的去想:這件事情阿彌陀佛會怎麼做?就像忏公師父說:我們修行人遇到事情,你就想想印光大師會怎麼做?蕅益大師會怎麼做?這樣子對我們的德行有提升的作用。就是你不斷的憶念祖師、憶念佛陀,于祖師的志向爲己志向,以祖師的大悲心爲己心,這個是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本尊相應。《本經》的意思就是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們直接用香來熏習自己,我們不必靠自己去…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