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相当的深,那这个就是决定性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
「母子相忆」喻
┌佛力(能应)─弥陀大愿力─喻母┐ ││ │┌自性功德力┐├感应道交└自力(能感)┤├喻子┘
└名号功德力┘
──糅合《弥陀要解》──
忆念这当中,我们最主要的是讲到对佛陀的忆念,《本经》的念佛三昧,所要感应的,我们讲能应的是佛陀的本愿功德,佛陀的清净法身,有很多很多的本愿功德力,等待我们去感应。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能感自力这一部分。能感这一部分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我们能念的心必须具足自性功德力,要有一种很真诚的忆念的心;第二个,你所忆念的法,是名号的功德:这样子才能构成感应道交。
这样子,大家就质疑:那现在我很想要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跟他的四十八愿感应?这个时候你要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个,你能念的心要特别的强,你必须把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在生命当中我们不可能只有一个忆念,你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希望,但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在你的心中,必须是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你那个能念的心要特别的强。第二个,你所念的法也很重要,你说我想跟阿弥陀佛感应,但是我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样子的感应就间接了。
因为你忆念某甲,你却称念某乙的名号,这样子就是一种间接的力量,当然也是可以感应,但是这样的力量就间接了。所以我们看,能感的是你内心真诚的力量,第二个是所念的名号,这二个要加起来。
在清朝有一个老妇人,年轻的时候跟他先生二个很努力的工作,创下了一番大事业,他先生因为太劳累了,后来生病死掉了,所以这个老妇人就独自撑起家业。年纪大了以后,她觉得生命无常,就去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后来亲近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开示说:你现在年纪太大了,修什么止观都没有用,你就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就好。道源老和尚又开示说:念佛的法门,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你就成功了。这个老妇人就以一心不乱为他的目标,整天的念佛,后来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她觉得功夫不得力,没有办法一心不乱。她就请教她的老师说:我实在没有办法达到一心不乱,念佛的时候夹
杂着很多的妄想,不能专心的忆念。道源老和尚说:你嘴巴念佛,但是你心里没有真实的归依。你看,你念佛的时候,你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你还是一样放不下。你念佛的时候看到儿孙,你也是生起贪恋爱着之心,你哪里是真正的在忆念呢?你忆念的所缘境太复杂了!这个妇人听了以后,就生起了惭愧心,后来给自己封一个外号叫百不管妇人,什么事都不管了,真心的放下。这个时候,她看到事情,以【百不管、随它去】来自我勉励,果然没有多久就成就一心不乱。她大概念了半年以后,成就一心不乱,她要临终之前,还跑去跟道源老和尚告假,说:感谢您对我的开示。我当初在修行的时候障碍没有办法突破,您帮我解开了。她跟老和尚告假回去以后,没有多久就安然往生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如果有志于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你必须要把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当做你对整个法界忆念最重要的力量。这个就是我们讲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个地方讲到忆念的观念。
丙三、法合显示深益
这个忆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讲到这个忆念,这个感应的
功德。我们看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好,我们看消文的地方:
┌忆佛┐┌现前┐┌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若众生心┤ ├┤ ├┤ │└念佛┘└当来┘└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是讲到忆念的理论,这以下讲到方法。身为一个众生,假设我们像一个儿子忆念母亲的心情来忆佛、念佛,这个忆佛跟念佛这个地方就是整个念佛三昧的重点,我们先看注解的地方:
┌忆佛─系心佛境,恒审思量。 │└念佛─注心一境,系缘不散。
我们忆念佛陀有二个内涵:第一个是用忆佛的,第二个是用念佛的。这个忆佛就是系心佛境,恒审思量;念佛是注心一境,系缘不
散。这个忆佛它的所观境比较广大,整个佛陀依正二报的功德,都是我们忆念的对象,我们对这个对象是恒审思量,他是要观察思惟的,所以忆佛就是一种观想,它是观的部分。说我现在虽然没有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我想到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有种种鸟类的说法、有种种的宫殿,对这样的法生起好乐之心,这个就是在忆佛,就是你只要是忆念佛陀所有的正报、依报的庄严,这个都是忆佛,这一部分是属于观想的部分。
其次,念佛就是比较专注了,注心一境,系缘不散。前面的所缘境是佛境;这个地方念佛的所缘境是一个境,就是佛号,这个时候心于佛号是无分别住,不能想像的,这是止的部分。所以圆瑛法师在注解《念佛圆通章》,他说:忆佛之法是属于暂念,暂念的法门,是暂时的,你不能忆佛太久,因为观想是耗神;念佛的法门是常念的法门,你经常能够去念佛的。总而言之,忆念有包括忆跟念,我们对佛菩萨有时候是忆佛的,有时候是念佛的。这个是讲到念佛的因地,我们再看下面。
他的果地功德呢?【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或者是在现生,或者是在来生。你忆佛、念佛有二个特殊的功德:第一个,你能够见佛;第二个,你可以成佛。见佛当
然是见到外面的佛,成佛是见到你内心的佛。我们看第一个见到他佛: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你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忆念他的圣号,你不断的产生这样的讯息,你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在来生,就能够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见,这个见就是包括了见闻觉知,就跟他相应在一起了,相应以后,你就不离开佛陀了,得到佛陀的加持。长时间以后,你甚至于可以不假其他的方便,你慢慢就能够心意开通,成就圆通。所以前面的必定见佛是见到他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从念佛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你慢慢的回光返照,也见到了自性佛:这个就是忆佛、念佛的好处。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见佛跟成佛的内涵,我们先看必定见佛
《法华经》:
┌梦中─
│「若无梦中,见诸如来。」
│
现前│《大集经》:
┌一┼定中─
│见佛│「至七七日,现身见佛。」
││
│ │《弥陀要解》:「阿弥陀佛
必定│└临终─
○ ┤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见佛│
│┌决定往生所念国土,见彼世界之佛。
│当来│
└二┼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运十方供佛。
见佛│
└至无明断尽,转识成智,自性圆觉。
这个见佛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是现生的见佛,第二个是来生的见佛。在现生的见佛,有三种的可能性:第一个梦中,第二个定中,第三个临终。我们看梦中的出处:《法华经》云:【若无梦中,见诸如来。】我们如果是在今生见佛,绝大部分是在梦中,除非你成就禅定。在资粮位的菩萨忆佛、念佛,能够见佛的,绝大部分是在梦中。
我们也讲一个梦中见佛实际的公案,在《念佛感应见闻录》当中讲到一个台中莲社的居士,叫李水锦居士。这个李水锦居士年轻的时候就受了菩萨戒,很虔诚的念佛,念到八十岁的时候得到肝癌,这个时候他找遍所有的医生,医生都觉得这个没有办法了,你准备回去处理后事了。这个人的行力很强,他虽然得到肝癌,他每天的早课、晚课还是忍痛起来拜佛、念佛。有一天早课起来拜佛的时候,他实在是痛得受不了,体力不支了,就在这个蒲团拜下去的时候睡着了,睡着以后,就梦到阿弥陀佛现身──三十二相、放大光明。阿弥陀佛说:你不要紧张,医生没有办法开刀,明天晚上我来帮你开刀。这个时候,
李水锦居士醒过来,唉呦!他知道有这件事情。到第二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果然阿弥陀佛现身为他开刀,他的子孙睡在隔壁寮房,都还听到剪刀的声音。他就看到阿弥陀佛亲自用刀子,切开他的身体,拿出很多黑色的血。从那一次睡醒以后,身体就慢慢好转,一个月以后再去检察,整个癌细胞完全康复。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就叫做梦中见佛。所以我们没有成就禅定的人,大部分都是梦中见佛。
我们看定中,《大集经》云:【至七七日,现身见佛。】这个现身见佛就比较困难了,这是在定中见佛。这个慧远大师在一生当中,有三次在定中见佛,到了第三次的时候,他看到的阿弥陀佛是遍满在虚空当中现身。那个时候阿弥陀佛跟他开示,他就知道他的时间快到了,所以他在第三次见佛以后,就准备后事了。
第三种是临终见佛,这个最重要了,《弥陀要解》云:【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我们从念佛的角度,当然重点在临终的接引,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因为我们平常不断的忆佛、念佛,临终的时候现身,对我们开示慰导、光明摄受,使令我们能够保持正念。这个是讲到见佛,你不断的去忆念佛陀、观想佛陀,他的功德在现身当中有梦中见佛、定中见佛、临终见佛。
这个地方有个观念,我要说明一下。忆佛、念佛可以见佛是事实,但是你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就东张西望看佛陀是不是现前(哈哈)。很多人就是不重视因地,他重视他的结果,其实这样子,印光大师说很容易着魔的。就是说,感应道交它的重点,简单来说有四个字,你要记住四个字──【莫向外求】。你要是向外求,我看你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这种攀缘心,所有的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对治的就是攀缘心。所以印光大师说:念佛的重点在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水到渠成,你念佛的时候自然出现。所以我希望我们在感应道交的时候,你要抓住这个重点──莫向外求。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当来见佛,这个是讲来生,前面见佛是讲今生。决定往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