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门。也就是说它整个修学的过程,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个法门的特色,是下手易而成就高,你只要能够掌控它的修学纲要,其实修行上是非常的简易;但是他所成就的功德,却非常的殊胜圆满。
所以,宋朝佛教以后,就很多人修习这样一个禅净双修的法门。它的整个内涵,我们简单的作一个说明。大乘的因缘观认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道理是说,我们生命整个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所以当我们要去改造外在的世界,首先我们要先修正我们内心的世界。应该怎么修正我们内心的世界呢?
从《本经》的开示,有二个重点要修学:第一个是体性上的修学,这个就是根据大乘禅观的思想,我们开始观照我们内心的根本,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我们心中的念头一生起来的时候,你要去找它的根源是真实的、是虚妄的?凡是你内心生起的因缘,
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就是我为什么生起这样的念头?诶,我来到了三宝的环境,我生起了善念;我到了染污的境界,我生起了恶念:这种由外境引生的善念、恶念,都是虚妄性的、都是生灭的、都不足以依靠的。
第二个是依止我们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而引生的,这种念头就是不生灭性的。所以说依外境而生起的是虚妄的,依道理而生起的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就是慢慢的远离虚妄、慢慢的加强我们心中的真实,所谓的返妄归真,这个是从体性上的理观,这个就是禅的部分。那么有这样子的返妄归真还不够,我们进一步的从作用上修学,从作用当中,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道交,慢慢的成就种种的庄严。所以整个念佛圆通,就是一方面返妄归真,从体性上摄用归体返妄归真;一方面依体起用,成就种种的庄严。
我们在禅观的部分,前面讲得比较详细;以下就开始讲到念佛了。念佛当然重点在成就功德庄严,而它整个宗旨在于感应道交,所以《本经》在正式讲念佛方法之前,先讲感应道交的道理,先把这个
道理讲清楚。
丙二、详喻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一段经文,是把感应道交的道理作一个详细的说明,我们分二段:
┌一专为忆┐┌若逢─不逢 ┌┤├如是二人┤│└一人专忘┘└或见─非见
┌譬如有人┤│┌二人相忆┐如是─乃至┌同于形影 └┤ ├ ┤
└二忆念深┘从生至生└不相乖异
第一段先讲譬喻,它说:感应道交的道理,譬如世间上有二个人,这二个生命体在整个法界当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
从二方面来说明。第一方面,「一专为忆,一人专忘」。说这个某甲他的内心,很专心的、相续的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对某甲却完全的忘失,他的心中根本没有忆念某甲,也就是他心中根本没有某甲的存在。这样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是二人」,这二个人在生命当中互动的结果,「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即使在生命当中,他们二个刚好生长在同一个世界,纵然是相「逢」,也听到对方的名字,但是如同「不逢」一般;
更进一步的,二个人纵使互相的见闻,也是如同不见。也就是说他们二个没有互相的忆念,只有单方面的忆念,这样子的相逢、这样子的相见,是不能产生作用的,可以说是视若无睹,当面的错过。
这是一种情况,我们看另外一种情况。假设这二个人的关系是「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他们二个人彼此之间,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不断的忆念某甲,而且是长时间的忆念,慢慢慢慢「忆念」的功力,非常的深厚;这样的结果,如是二人,他们从生命当中,或者一生,乃至于多生,都能够犹如身形跟影子一般,不会分开来。
这个地方就是说,生命的一个存在现象,除了你的业力以外,我们讲到作用;前面我们讲到体性的时候,有真跟妄;但是作用生起
的关键在于忆念。我们说过去、现在、未来,比如说你现在的生命,为什么你会跟某一个人在一起、会生存在同一个道场?这个地方就是因为互相的忆念。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让你出现、为什么你会做知客师、当家师?这个法为什么会在你的生命当中出现,而不是出现在别人身上呢?就是我们前生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有某特定的忆念,所以我们今生这个因缘就出现了。
所以从因缘所生法当中,这个忆念是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意思就是说,比如说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有很多佛菩萨的出世,虽然佛菩萨出世,但是我们却不能跟佛菩萨在一起,这个重点就是我们没有跟佛菩萨互相的忆念。
我们现在的果报是由前生的业力而来的,我们未来的果报是由今生的业力而来的,所以其实我们所造的业力,只是让我们心中的忆念早一点出现而已,业力本身没有方向性,它只是一种资粮;而真正引导我们趋向十法界的力量,就是你心中的忆念,如果从作用上来说,忆念是扮演一个主导的角色。
好,这个观念建立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到主题了,我们看下一段: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怜念众生┐│└十方如来┤├┤┌子若忆母┐母子歷生─└如母忆子┘└┤ ├└如母忆时┘不相违远
前面是把忆念的观念作一个说明,这以下讲到众生跟佛陀之间,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怎么样?就是说站在佛陀的角度,「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身为佛陀,他的内心,是安住在平等清净的大般涅槃。我们会想:到底佛陀的心是在想什么事情?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佛陀心中的想法是什么──「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事实上佛陀那个明了的清净心,它也是产生一种作用。什么样的作用呢?他不断的以他的大悲心,来愍念忆念一切的苦恼众生,就像母亲在家里面忆念在外面流浪的儿子一样。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佛陀的清净法身,事实上是摄持了无量无边的本愿功德,这个本愿的功德是不断的释放出讯息,等待我们跟他感应道交,他是没有停止的,就像母亲忆念儿子是没有停止的。
好,这个地方就有二种情况了,身为佛陀,他的清净法身,他是有很多的本愿功德,在那个地方放大光明,等待我们去感应道交;
但是我们众生有二种情况:第一种,「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假设佛陀释放出忆念的讯息,而我们却没有释放出相对的忆念,就好像一个儿子,他离家出走,不再想念母亲,这样子母亲单方面的忆念,自然是不能感应道交。也就是说,虽然佛陀的法身有很多本愿的加持力,你忆念我的名号,你可以不堕三恶道;你忆念我的名号,你可以所求如愿。佛陀的清净法身,有无量无边光明的摄受力;但是我们却对这种光明产生拒绝的力量,这样子,这个摄受力不能对我们产生作用。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假设身为一个儿子,他能够忆念在家的母亲,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般,这样子,母子之间的关系就慢慢的靠近,而产生一种感应的力量。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有些人在生命的修学当中,经常可以得到佛力的加被;而有些人却要很辛苦的、单独的面对自己的业力。有些人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有些人必须单独的面对业力,这个关系点不在佛陀本身,佛陀是平等的施舍他的加持力,因为有些人忆念佛陀、有些人没有忆念佛陀,所以这个加持力就产生了差别相。
这忆念有二个观念值得我们再深入的探讨,我们看忆念浅深的问题,当然感应道交也有浅深,我们看短时间的忆念跟长时间的忆念。
我们先看浅的感应:「二人相忆」喻
┌念念相续,心心相合┐┌二人相忆┤├缘浅相隐 │└如在左右,如在目前┘
比如说我们今天忆念佛陀,但是你是偶尔的忆念,其实你心中忆念了很多很多的法界,阿弥陀佛只是你忆念当中的一个法界,但是你在忆念的时候也是很虔诚的,「念念相续……如在左右」,但是这个忆念的因缘相当的浅薄,也就是说你并没有产生一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忆念,这样子,我们就不保证来生能够到净土去,因为你心中有太多的忆念,而阿弥陀佛的忆念,并不是你心中主流的力量,这样的忆念太浅薄了,整个功德相就隐没了,那么可能要到以后才会成熟。
另外一种情况:
│┌见尧于墙,见舜于羹┐└二忆念深┤├缘深相现
└存乎衷,形乎外──┘
──糅合《李炳南居士讲表》──
假设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就像孔夫子在学习尧、舜的圣贤之道一样,他不断的忆念圣人的思想、圣人的人格,有一天在散步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尧在墙壁当中显出影像为他开示;也见到舜在肉羹当中,显现他的影像。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是他内心真诚的忆念,所以招感外在因缘的显现,这个就是「缘深相现」。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忆念阿弥陀佛,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都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就是因为这个忆念有浅深的差别。
忏公师父曾经在斋戒学会的时候说一段开示,这段开示对忆念的观念有很深的涵义,他说:有一次,除夕夜的时候,这一天特别的想念他在家的母亲。他的家乡在东北,忏公师父在水里,这距离相当遥远。这个时候,刚好他的母亲在门外,也非常的想念忏公师父,而且叫着他的俗名;突然间,忏公师父头一抬起来,就在虚空当中,听到他母亲呼唤他俗名的声音,那个声音很清楚的显现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个声音的影像呢?就是感应道交。因为彼此都互相的忆念,所以就会出现很多色声香味触法的影像出现。所以我们讲到忆念,就有所谓浅深的差别。你对佛陀的忆念是浅,那不保证今生可以见佛;那你
对佛陀的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