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P7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也就是說它整個修學的過程,是把大乘的禅觀跟淨土的念佛結合在一起。因爲這個法門的特色,是下手易而成就高,你只要能夠掌控它的修學綱要,其實修行上是非常的簡易;但是他所成就的功德,卻非常的殊勝圓滿。

  所以,宋朝佛教以後,就很多人修習這樣一個禅淨雙修的法門。它的整個內涵,我們簡單的作一個說明。大乘的因緣觀認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道理是說,我們生命整個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的;所以當我們要去改造外在的世界,首先我們要先修正我們內心的世界。應該怎麼修正我們內心的世界呢?

  從《本經》的開示,有二個重點要修學:第一個是體性上的修學,這個就是根據大乘禅觀的思想,我們開始觀照我們內心的根本,所謂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我們心中的念頭一生起來的時候,你要去找它的根源是真實的、是虛妄的?凡是你內心生起的因緣,

  是由外境的刺激産生的,就是我爲什麼生起這樣的念頭?诶,我來到了叁寶的環境,我生起了善念;我到了染汙的境界,我生起了惡念:這種由外境引生的善念、惡念,都是虛妄性的、都是生滅的、都不足以依靠的。

  第二個是依止我們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而引生的,這種念頭就是不生滅性的。所以說依外境而生起的是虛妄的,依道理而生起的是真實的。

  所以我們剛開始,就是慢慢的遠離虛妄、慢慢的加強我們心中的真實,所謂的返妄歸真,這個是從體性上的理觀,這個就是禅的部分。那麼有這樣子的返妄歸真還不夠,我們進一步的從作用上修學,從作用當中,我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感應道交,慢慢的成就種種的莊嚴。所以整個念佛圓通,就是一方面返妄歸真,從體性上攝用歸體返妄歸真;一方面依體起用,成就種種的莊嚴。

  我們在禅觀的部分,前面講得比較詳細;以下就開始講到念佛了。念佛當然重點在成就功德莊嚴,而它整個宗旨在于感應道交,所以《本經》在正式講念佛方法之前,先講感應道交的道理,先把這個

  道理講清楚。

  丙二、詳喻感應道交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這一段經文,是把感應道交的道理作一個詳細的說明,我們分二段:

  ┌一專爲憶┐┌若逢─不逢 ┌┤├如是二人┤│└一人專忘┘└或見─非見

  ┌譬如有人┤│┌二人相憶┐如是─乃至┌同于形影 └┤ ├ ┤

  └二憶念深┘從生至生└不相乖異

  第一段先講譬喻,它說:感應道交的道理,譬如世間上有二個人,這二個生命體在整個法界當中,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可以

  從二方面來說明。第一方面,「一專爲憶,一人專忘」。說這個某甲他的內心,很專心的、相續的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對某甲卻完全的忘失,他的心中根本沒有憶念某甲,也就是他心中根本沒有某甲的存在。這樣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如是二人」,這二個人在生命當中互動的結果,「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即使在生命當中,他們二個剛好生長在同一個世界,縱然是相「逢」,也聽到對方的名字,但是如同「不逢」一般;

  更進一步的,二個人縱使互相的見聞,也是如同不見。也就是說他們二個沒有互相的憶念,只有單方面的憶念,這樣子的相逢、這樣子的相見,是不能産生作用的,可以說是視若無睹,當面的錯過。

  這是一種情況,我們看另外一種情況。假設這二個人的關系是「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他們二個人彼此之間,某甲憶念某乙,某乙也不斷的憶念某甲,而且是長時間的憶念,慢慢慢慢「憶念」的功力,非常的深厚;這樣的結果,如是二人,他們從生命當中,或者一生,乃至于多生,都能夠猶如身形跟影子一般,不會分開來。

  這個地方就是說,生命的一個存在現象,除了你的業力以外,我們講到作用;前面我們講到體性的時候,有真跟妄;但是作用生起

  的關鍵在于憶念。我們說過去、現在、未來,比如說你現在的生命,爲什麼你會跟某一個人在一起、會生存在同一個道場?這個地方就是因爲互相的憶念。爲什麼這件事情會讓你出現、爲什麼你會做知客師、當家師?這個法爲什麼會在你的生命當中出現,而不是出現在別人身上呢?就是我們前生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有某特定的憶念,所以我們今生這個因緣就出現了。

  所以從因緣所生法當中,這個憶念是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意思就是說,比如說我們在過去的生命當中,有很多佛菩薩的出世,雖然佛菩薩出世,但是我們卻不能跟佛菩薩在一起,這個重點就是我們沒有跟佛菩薩互相的憶念。

  我們現在的果報是由前生的業力而來的,我們未來的果報是由今生的業力而來的,所以其實我們所造的業力,只是讓我們心中的憶念早一點出現而已,業力本身沒有方向性,它只是一種資糧;而真正引導我們趨向十法界的力量,就是你心中的憶念,如果從作用上來說,憶念是扮演一個主導的角色。

  好,這個觀念建立了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進入到主題了,我們看下一段:

  │┌若子逃逝,雖憶何爲?

  │┌憐念衆生┐│└十方如來┤├┤┌子若憶母┐母子歷生─└如母憶子┘└┤ ├└如母憶時┘不相違遠

  前面是把憶念的觀念作一個說明,這以下講到衆生跟佛陀之間,他們之間的互動是怎麼樣?就是說站在佛陀的角度,「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身爲佛陀,他的內心,是安住在平等清淨的大般涅槃。我們會想:到底佛陀的心是在想什麼事情?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佛陀心中的想法是什麼──「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事實上佛陀那個明了的清淨心,它也是産生一種作用。什麼樣的作用呢?他不斷的以他的大悲心,來愍念憶念一切的苦惱衆生,就像母親在家裏面憶念在外面流浪的兒子一樣。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佛陀的清淨法身,事實上是攝持了無量無邊的本願功德,這個本願的功德是不斷的釋放出訊息,等待我們跟他感應道交,他是沒有停止的,就像母親憶念兒子是沒有停止的。

  好,這個地方就有二種情況了,身爲佛陀,他的清淨法身,他是有很多的本願功德,在那個地方放大光明,等待我們去感應道交;

  但是我們衆生有二種情況:第一種,「若子逃逝,雖憶何爲?」身爲一個凡夫衆生,假設佛陀釋放出憶念的訊息,而我們卻沒有釋放出相對的憶念,就好像一個兒子,他離家出走,不再想念母親,這樣子母親單方面的憶念,自然是不能感應道交。也就是說,雖然佛陀的法身有很多本願的加持力,你憶念我的名號,你可以不墮叁惡道;你憶念我的名號,你可以所求如願。佛陀的清淨法身,有無量無邊光明的攝受力;但是我們卻對這種光明産生拒絕的力量,這樣子,這個攝受力不能對我們産生作用。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假設身爲一個兒子,他能夠憶念在家的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一般,這樣子,母子之間的關系就慢慢的靠近,而産生一種感應的力量。

  這個地方是說明,爲什麼有些人在生命的修學當中,經常可以得到佛力的加被;而有些人卻要很辛苦的、單獨的面對自己的業力。有些人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有些人必須單獨的面對業力,這個關系點不在佛陀本身,佛陀是平等的施舍他的加持力,因爲有些人憶念佛陀、有些人沒有憶念佛陀,所以這個加持力就産生了差別相。

  這憶念有二個觀念值得我們再深入的探討,我們看憶念淺深的問題,當然感應道交也有淺深,我們看短時間的憶念跟長時間的憶念。

  我們先看淺的感應:「二人相憶」喻

  ┌念念相續,心心相合┐┌二人相憶┤├緣淺相隱 │└如在左右,如在目前┘

  比如說我們今天憶念佛陀,但是你是偶爾的憶念,其實你心中憶念了很多很多的法界,阿彌陀佛只是你憶念當中的一個法界,但是你在憶念的時候也是很虔誠的,「念念相續……如在左右」,但是這個憶念的因緣相當的淺薄,也就是說你並沒有産生一種「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憶念,這樣子,我們就不保證來生能夠到淨土去,因爲你心中有太多的憶念,而阿彌陀佛的憶念,並不是你心中主流的力量,這樣的憶念太淺薄了,整個功德相就隱沒了,那麼可能要到以後才會成熟。

  另外一種情況:

  │┌見堯于牆,見舜于羹┐└二憶念深┤├緣深相現

  └存乎衷,形乎外──┘

  ──糅合《李炳南居士講表》──

  假設你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就像孔夫子在學習堯、舜的聖賢之道一樣,他不斷的憶念聖人的思想、聖人的人格,有一天在散步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堯在牆壁當中顯出影像爲他開示;也見到舜在肉羹當中,顯現他的影像。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說是他內心真誠的憶念,所以招感外在因緣的顯現,這個就是「緣深相現」。所以爲什麼很多人憶念阿彌陀佛,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在臨終的時候都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就是因爲這個憶念有淺深的差別。

  忏公師父曾經在齋戒學會的時候說一段開示,這段開示對憶念的觀念有很深的涵義,他說:有一次,除夕夜的時候,這一天特別的想念他在家的母親。他的家鄉在東北,忏公師父在水裏,這距離相當遙遠。這個時候,剛好他的母親在門外,也非常的想念忏公師父,而且叫著他的俗名;突然間,忏公師父頭一擡起來,就在虛空當中,聽到他母親呼喚他俗名的聲音,那個聲音很清楚的顯現出來。爲什麼會有這個聲音的影像呢?就是感應道交。因爲彼此都互相的憶念,所以就會出現很多色聲香味觸法的影像出現。所以我們講到憶念,就有所謂淺深的差別。你對佛陀的憶念是淺,那不保證今生可以見佛;那你

  對佛陀的憶…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