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P6

  ..续本文上一页舍离,所以这个地方偏重在修止──奢摩他的止,他这个时候对佛号是无分别住的。这个理持是一句弥陀,即念反观;能所双亡,心佛一如。这个时候他在念佛的时候,他偶尔也回光返照念佛是谁,为什么我能够念佛?这个时候观察能念的心是毕竟空寂的,所念的佛也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是理持,这个就是在止当中修观,就是理观。所以他在因地当中,有事持跟理持:事持偏重在灭恶生善,理持偏重在返妄归真,各有各的优点。这个地方讲到念佛有事理的差别。

  这个念佛叫作因地,因地的法;三昧是果地的功德。我们先解释三昧:

  ┌名─亦云三摩地、等持。┌名义┤ │└义─平等持心,于一境转。

  ○三昧┤ │以念制念,系心不乱, │┌事─ │ │未见道故,只能伏妄。└种类┤

  │谛实观察,心佛一如,└理─亲见自性,断惑证真。

  ──糅合《李炳南居士讲表》──

  这个三昧又叫做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这个三昧又叫做三摩地,翻成中文叫正定、正受,简单的说叫做等持,就是内心是平等的,以平等法来摄受这一念心,就是保持寂静明了、明了寂静叫平等,在单一的所缘境相续的安住。也就是说三摩地的特色:第一个,你的心是明了寂静的;第二个,你所缘境不能变来变去。

  这个念佛三昧的三昧有二种:事一心跟理一心。看事相的三昧:以念制念,系心不乱,未见道故,只能伏妄。这个地方也等于是禅定,没有观。就是你这个时候依止念佛三昧来调伏妄想,它是以念头来对治念头,这个时候把攀缘心暂时的伏住。但理一心不同,谛实观察,心佛一如,亲见自性,断惑证真。他这个时候观察到能念所念性空寂,这个时候见到清净的本性,达到断惑证真的效果,这是有止有观。

  这个念佛三昧,我们如果刚开始念佛的人,他是以一种对立的心念佛,一般你不学大乘经典直接念佛的人,他的思考是对立的。什么叫对立?我是一个卑贱的凡夫、我是一个业障凡夫,能念的心是卑

  贱的,所念的佛是高贵的,佛陀是万德庄严,这是二个独立的自体。没关系,我是卑贱,你是高贵,那我怎么样?我靠着你可以吧!这是一个对立的思考。但是从历代祖师所有的开示当中,都知道这样的念佛不是非常好的。

  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一句话说:念佛三昧这个本尊相应法,最重要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念佛三昧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成就广大的功德、广大的加持,你要知道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不二的,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灌顶,那是一个大悲咒的灌顶。在密教你不是想修法门就可以修,你要上师的灌顶你才有资格修。什么叫做灌顶?其实灌顶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你要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能念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二个体是不二的,你要相信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你都可以成就,你是仰仗持大悲咒的力量──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来开显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你才有资格持大悲咒。所以这个本尊相应很重视自他不二。

  我听慧天老法师讲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在埔里有一个年青的比丘,这个比丘是住茅蓬的,跟师父住在一起。有一天他跟师父吵架

  吵得很厉害,后来火大就把三衣都烧了。这件事情以化教来说,这个罪是很重的,你嗔恨心烧掉法衣,那等于是以嗔恨心烧掉佛像,跟出佛身血也差不了太远,这是重大的逆罪。这个人造了罪以后,他就觉得有罪障,修行就不得力,精神恍惚,障碍重重。后来他起了惭愧心,就拜访很多的老和尚看怎么办?后来有人建议他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方法,一方面受持《楞严经》持楞严咒,一方面念佛。《楞严经》当然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开始返观你的清净本性作理观;一方面念佛,仰仗佛力的加被──本愿的摄受、光明的摄受,灭除罪障。他就是一方面观察清净本性,一方面忆佛念佛,修了六个月半年,有一天在梦中见到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的身体还放光,在梦中送给他三件袈裟。醒过来以后,他就觉得他的罪消除了,那种恍惚的状态、粗重的状态完全消灭了。

  所以说,你念佛的时候,如果你是用一种自他对立的心来念佛,其实感应的力量,弥陀本愿、光明对你的加持是有限的。所以理观能够帮助事修,事修也有助益理观。所以我们在研究《念佛圆通章》的时候,你现在要了解首楞严王三昧,它是一个回光返照自性的,它是无不还归此法界,摄用归体;念佛三昧是无不从此法界流,依体起用:它是二个方向,一方面无不还归此法界,再依止这个不生灭的本性,无不从此法界流忆佛念佛。你要把这二个方法掌控得很正确,肯定现生业障消除,来生往生净土。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念佛圆通章》的

  宗旨──理观、事修,你要掌握好。好,我们今天的净土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我们回答一个问题:

  问:大乘菩萨道要修六度四摄来成就菩提,但念佛人往生西方,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环境那么好,是不是没有因缘修习布施?等到我们回入娑婆的时候,我们是化生还是胎生来度化?

  答:如果从《本经》上来看,念佛三昧不一定求生净土,他是追求佛陀的本愿摄受、光明摄受;但是若从《阿弥陀经》来说,它是求生净土的。求生净土跟不求生净土有什么差别?我们作一个说明。求生净土,在你的成佛之道,是偏重在上求佛道,因为你亲近的都是诸上善人,你刚开始是远离这些苦恼的凡夫,所以你的福德力跟众生的缘会比较淡薄,但是你先成就上求佛道,它的特点在于不退转。

  有些人不求生净土,他在三界跟众生流转,他会跟众生结一点善缘,但是他在付出大悲心的时候,也带动了他的攀缘心,他的大悲里面夹杂了爱见烦恼,所以他就会有退转、堕落的危机,但是他的福

  报肯定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你到底要先成就圣道再来修福报?还是先修福报再来成就圣道?这是二个不同的抉择。

  但是如果你先成就福报,你没有到净土去,因为福报现前有可能会引生我们的放逸,因为你这个攀缘心是随境生灭的。你今生出家,你来生不一定出家,你来生做一个大国王,这个环境一刺激的时候,你的攀缘心在你内心深处,我们讲种子在睡眠状态,睡眠状态就是──我现在修行很不错啊,我也没有什么烦恼、没什么妄想。不对,烦恼在睡眠状态。睡眠状态就是说你没有感觉它存在,但是它存在。

  你看,这个人在寮房睡觉,他也没有声音、也没有行为,但是他存在;你要是把他吵醒了,他就起来了。其实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修行,你现在持戒很庄严、念佛很清净,其实你无量无边的攀缘心的功能,是处在睡眠状态,是这样子的,所以来生就很难讲。所以,没有错,在过程当中不可能十全十美,你到净土去也有一些不足我承认,因为你到净土去,你跟众生结的缘就会比较淡薄了,比如说你看有些法师出来讲经的时候,几万人听,那不得了,那跟众生结的缘很广。如果今天你是刚刚从净土回来的,你讲经的时候听的人不多,你要慢慢跟众生结缘,但起码你是一个圣人、圣道。所以这个就是抉择的问题。往生净土是先成就圣道,再跟众生结缘,它的次第是这样子的;不求生净土是先跟众生结缘,再成就圣道:这二个是不一样的。

  问:请法师开示,何谓凡圣同居土?

  答:这个凡圣同居土应该是讲西方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这个名字很清楚了,本来凡夫跟圣人是各有各的法界,你看这个圣人住的地方跟凡夫住的地方,这个业感不同嘛;但是这个土是凡夫跟圣人同居的。也就是说,只要他是初地以内的圣人,包括阿罗汉,都是跟凡夫在一起。凡圣同居土这个地方的范围很广,初地以下的土都是;初地以上就实报庄严土了。

  问:是否只有极乐净土才有凡圣同居土?

  答:不对。娑婆世界也有凡圣同居土,你怎么知道喜马拉雅山没有圣人呢?也是有的,喜马拉雅山也是有圣人的,当然也可能是辟支佛、阿罗汉,也可能。但是他生长在娑婆世界,我也生长在娑婆世界,他的内心世界跟我不同,但是同样是住在地球。但是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竖的,你要看到阿罗汉很难的,很难彼此见闻的;极乐世界是横超的,彼此可以见闻的。

  问:法师说任何法门都要有传承,学蒙山是否念二十一遍金刚陀罗尼,还是每次二十一遍?那么每一个咒要有传承?

  答:这个传承是这样子的,约密宗来说,它很重视口授传承,他认为你所有自己看的书都不算,密宗是这个规矩,一定要有人口授指导,当然这个也有它的道理。因为你自己看书,你是依止你的想法来看书,可能会误解经义。所以密宗认为:听是比看更重要。因为你依止攀缘心,你用你的攀缘心、我执我见来看经典,你的解读对不对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藏系里面的传承,所有的法门都要上师口授,你要学什么经,你第一次一定要经过上师的口授,你以后才可以自己看,它的道理就是怕你错解经义。你说你要学蒙山,你就自己到图书馆影印讲义就自己放,这个当中,你这个灭定业真言心中要怎么想?变食真言要怎么想?它有它的想法。那这个文字的记载不可能很清楚,有时候你就自己想,那就变成错误了。所以这个传承的意思就是说,最好要有人教你会比较好,这个教的人他听过忏公师父教,忏公师父传给A,A再传给B,B再传给C,那就对了。所以这个口授的传承,它的价值比你自己看书来得高,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下一堂课就把《念佛圆通章》全部结束了。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三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丙二、详喻感应道交」。

  《本经》所开示的念佛圆通法门,实际上就是一种禅净双修的…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觉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