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離,所以這個地方偏重在修止──奢摩他的止,他這個時候對佛號是無分別住的。這個理持是一句彌陀,即念反觀;能所雙亡,心佛一如。這個時候他在念佛的時候,他偶爾也回光返照念佛是誰,爲什麼我能夠念佛?這個時候觀察能念的心是畢竟空寂的,所念的佛也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這個是理持,這個就是在止當中修觀,就是理觀。所以他在因地當中,有事持跟理持:事持偏重在滅惡生善,理持偏重在返妄歸真,各有各的優點。這個地方講到念佛有事理的差別。
這個念佛叫作因地,因地的法;叁昧是果地的功德。我們先解釋叁昧:
┌名─亦雲叁摩地、等持。┌名義┤ │└義─平等持心,于一境轉。
○叁昧┤ │以念製念,系心不亂, │┌事─ │ │未見道故,只能伏妄。└種類┤
│谛實觀察,心佛一如,└理─親見自性,斷惑證真。
──糅合《李炳南居士講表》──
這個叁昧又叫做叁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轉。這個叁昧又叫做叁摩地,翻成中文叫正定、正受,簡單的說叫做等持,就是內心是平等的,以平等法來攝受這一念心,就是保持寂靜明了、明了寂靜叫平等,在單一的所緣境相續的安住。也就是說叁摩地的特色:第一個,你的心是明了寂靜的;第二個,你所緣境不能變來變去。
這個念佛叁昧的叁昧有二種:事一心跟理一心。看事相的叁昧:以念製念,系心不亂,未見道故,只能伏妄。這個地方也等于是禅定,沒有觀。就是你這個時候依止念佛叁昧來調伏妄想,它是以念頭來對治念頭,這個時候把攀緣心暫時的伏住。但理一心不同,谛實觀察,心佛一如,親見自性,斷惑證真。他這個時候觀察到能念所念性空寂,這個時候見到清淨的本性,達到斷惑證真的效果,這是有止有觀。
這個念佛叁昧,我們如果剛開始念佛的人,他是以一種對立的心念佛,一般你不學大乘經典直接念佛的人,他的思考是對立的。什麼叫對立?我是一個卑賤的凡夫、我是一個業障凡夫,能念的心是卑
賤的,所念的佛是高貴的,佛陀是萬德莊嚴,這是二個獨立的自體。沒關系,我是卑賤,你是高貴,那我怎麼樣?我靠著你可以吧!這是一個對立的思考。但是從曆代祖師所有的開示當中,都知道這樣的念佛不是非常好的。
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一句話說:念佛叁昧這個本尊相應法,最重要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念佛叁昧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成就廣大的功德、廣大的加持,你要知道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不二的,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灌頂,那是一個大悲咒的灌頂。在密教你不是想修法門就可以修,你要上師的灌頂你才有資格修。什麼叫做灌頂?其實灌頂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你要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能念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這二個體是不二的,你要相信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你都可以成就,你是仰仗持大悲咒的力量──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來開顯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你才有資格持大悲咒。所以這個本尊相應很重視自他不二。
我聽慧天老法師講一個實際的例子,他說在埔裏有一個年青的比丘,這個比丘是住茅蓬的,跟師父住在一起。有一天他跟師父吵架
吵得很厲害,後來火大就把叁衣都燒了。這件事情以化教來說,這個罪是很重的,你嗔恨心燒掉法衣,那等于是以嗔恨心燒掉佛像,跟出佛身血也差不了太遠,這是重大的逆罪。這個人造了罪以後,他就覺得有罪障,修行就不得力,精神恍惚,障礙重重。後來他起了慚愧心,就拜訪很多的老和尚看怎麼辦?後來有人建議他說:你現在只有一個方法,一方面受持《楞嚴經》持楞嚴咒,一方面念佛。《楞嚴經》當然就是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開始返觀你的清淨本性作理觀;一方面念佛,仰仗佛力的加被──本願的攝受、光明的攝受,滅除罪障。他就是一方面觀察清淨本性,一方面憶佛念佛,修了六個月半年,有一天在夢中見到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的身體還放光,在夢中送給他叁件袈裟。醒過來以後,他就覺得他的罪消除了,那種恍惚的狀態、粗重的狀態完全消滅了。
所以說,你念佛的時候,如果你是用一種自他對立的心來念佛,其實感應的力量,彌陀本願、光明對你的加持是有限的。所以理觀能夠幫助事修,事修也有助益理觀。所以我們在研究《念佛圓通章》的時候,你現在要了解首楞嚴王叁昧,它是一個回光返照自性的,它是無不還歸此法界,攝用歸體;念佛叁昧是無不從此法界流,依體起用:它是二個方向,一方面無不還歸此法界,再依止這個不生滅的本性,無不從此法界流憶佛念佛。你要把這二個方法掌控得很正確,肯定現生業障消除,來生往生淨土。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念佛圓通章》的
宗旨──理觀、事修,你要掌握好。好,我們今天的淨土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我們回答一個問題:
問:大乘菩薩道要修六度四攝來成就菩提,但念佛人往生西方,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環境那麼好,是不是沒有因緣修習布施?等到我們回入娑婆的時候,我們是化生還是胎生來度化?
答:如果從《本經》上來看,念佛叁昧不一定求生淨土,他是追求佛陀的本願攝受、光明攝受;但是若從《阿彌陀經》來說,它是求生淨土的。求生淨土跟不求生淨土有什麼差別?我們作一個說明。求生淨土,在你的成佛之道,是偏重在上求佛道,因爲你親近的都是諸上善人,你剛開始是遠離這些苦惱的凡夫,所以你的福德力跟衆生的緣會比較淡薄,但是你先成就上求佛道,它的特點在于不退轉。
有些人不求生淨土,他在叁界跟衆生流轉,他會跟衆生結一點善緣,但是他在付出大悲心的時候,也帶動了他的攀緣心,他的大悲裏面夾雜了愛見煩惱,所以他就會有退轉、墮落的危機,但是他的福
報肯定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說,你到底要先成就聖道再來修福報?還是先修福報再來成就聖道?這是二個不同的抉擇。
但是如果你先成就福報,你沒有到淨土去,因爲福報現前有可能會引生我們的放逸,因爲你這個攀緣心是隨境生滅的。你今生出家,你來生不一定出家,你來生做一個大國王,這個環境一刺激的時候,你的攀緣心在你內心深處,我們講種子在睡眠狀態,睡眠狀態就是──我現在修行很不錯啊,我也沒有什麼煩惱、沒什麼妄想。不對,煩惱在睡眠狀態。睡眠狀態就是說你沒有感覺它存在,但是它存在。
你看,這個人在寮房睡覺,他也沒有聲音、也沒有行爲,但是他存在;你要是把他吵醒了,他就起來了。其實諸位要知道,我們現在修行,你現在持戒很莊嚴、念佛很清淨,其實你無量無邊的攀緣心的功能,是處在睡眠狀態,是這樣子的,所以來生就很難講。所以,沒有錯,在過程當中不可能十全十美,你到淨土去也有一些不足我承認,因爲你到淨土去,你跟衆生結的緣就會比較淡薄了,比如說你看有些法師出來講經的時候,幾萬人聽,那不得了,那跟衆生結的緣很廣。如果今天你是剛剛從淨土回來的,你講經的時候聽的人不多,你要慢慢跟衆生結緣,但起碼你是一個聖人、聖道。所以這個就是抉擇的問題。往生淨土是先成就聖道,再跟衆生結緣,它的次第是這樣子的;不求生淨土是先跟衆生結緣,再成就聖道:這二個是不一樣的。
問:請法師開示,何謂凡聖同居土?
答:這個凡聖同居土應該是講西方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這個名字很清楚了,本來凡夫跟聖人是各有各的法界,你看這個聖人住的地方跟凡夫住的地方,這個業感不同嘛;但是這個土是凡夫跟聖人同居的。也就是說,只要他是初地以內的聖人,包括阿羅漢,都是跟凡夫在一起。凡聖同居土這個地方的範圍很廣,初地以下的土都是;初地以上就實報莊嚴土了。
問:是否只有極樂淨土才有凡聖同居土?
答:不對。娑婆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你怎麼知道喜馬拉雅山沒有聖人呢?也是有的,喜馬拉雅山也是有聖人的,當然也可能是辟支佛、阿羅漢,也可能。但是他生長在娑婆世界,我也生長在娑婆世界,他的內心世界跟我不同,但是同樣是住在地球。但是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豎的,你要看到阿羅漢很難的,很難彼此見聞的;極樂世界是橫超的,彼此可以見聞的。
問:法師說任何法門都要有傳承,學蒙山是否念二十一遍金剛陀羅尼,還是每次二十一遍?那麼每一個咒要有傳承?
答:這個傳承是這樣子的,約密宗來說,它很重視口授傳承,他認爲你所有自己看的書都不算,密宗是這個規矩,一定要有人口授指導,當然這個也有它的道理。因爲你自己看書,你是依止你的想法來看書,可能會誤解經義。所以密宗認爲:聽是比看更重要。因爲你依止攀緣心,你用你的攀緣心、我執我見來看經典,你的解讀對不對是一個問題。所以在藏系裏面的傳承,所有的法門都要上師口授,你要學什麼經,你第一次一定要經過上師的口授,你以後才可以自己看,它的道理就是怕你錯解經義。你說你要學蒙山,你就自己到圖書館影印講義就自己放,這個當中,你這個滅定業真言心中要怎麼想?變食真言要怎麼想?它有它的想法。那這個文字的記載不可能很清楚,有時候你就自己想,那就變成錯誤了。所以這個傳承的意思就是說,最好要有人教你會比較好,這個教的人他聽過忏公師父教,忏公師父傳給A,A再傳給B,B再傳給C,那就對了。所以這個口授的傳承,它的價值比你自己看書來得高,是這樣子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下一堂課就把《念佛圓通章》全部結束了。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叁卷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頁,「丙二、詳喻感應道交」。
《本經》所開示的念佛圓通法門,實際上就是一種禅淨雙修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