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相當的深,那這個就是決定性了。
我們再看下一段:
「母子相憶」喻
┌佛力(能應)─彌陀大願力─喻母┐ ││ │┌自性功德力┐├感應道交└自力(能感)┤├喻子┘
└名號功德力┘
──糅合《彌陀要解》──
憶念這當中,我們最主要的是講到對佛陀的憶念,《本經》的念佛叁昧,所要感應的,我們講能應的是佛陀的本願功德,佛陀的清淨法身,有很多很多的本願功德力,等待我們去感應。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能感自力這一部分。能感這一部分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我們能念的心必須具足自性功德力,要有一種很真誠的憶念的心;第二個,你所憶念的法,是名號的功德:這樣子才能構成感應道交。
這樣子,大家就質疑:那現在我很想要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跟他的四十八願感應?這個時候你要具足二個條件:第一個,你能念的心要特別的強,你必須把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在生命當中我們不可能只有一個憶念,你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希望,但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在你的心中,必須是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你那個能念的心要特別的強。第二個,你所念的法也很重要,你說我想跟阿彌陀佛感應,但是我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這樣子的感應就間接了。
因爲你憶念某甲,你卻稱念某乙的名號,這樣子就是一種間接的力量,當然也是可以感應,但是這樣的力量就間接了。所以我們看,能感的是你內心真誠的力量,第二個是所念的名號,這二個要加起來。
在清朝有一個老婦人,年輕的時候跟他先生二個很努力的工作,創下了一番大事業,他先生因爲太勞累了,後來生病死掉了,所以這個老婦人就獨自撐起家業。年紀大了以後,她覺得生命無常,就去聽聞佛法、學習佛法,後來親近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開示說:你現在年紀太大了,修什麼止觀都沒有用,你就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就好。道源老和尚又開示說:念佛的法門,最重要的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你就成功了。這個老婦人就以一心不亂爲他的目標,整天的念佛,後來念了一段時間以後,她覺得功夫不得力,沒有辦法一心不亂。她就請教她的老師說:我實在沒有辦法達到一心不亂,念佛的時候夾
雜著很多的妄想,不能專心的憶念。道源老和尚說:你嘴巴念佛,但是你心裏沒有真實的歸依。你看,你念佛的時候,你家裏發生什麼事情,你還是一樣放不下。你念佛的時候看到兒孫,你也是生起貪戀愛著之心,你哪裏是真正的在憶念呢?你憶念的所緣境太複雜了!這個婦人聽了以後,就生起了慚愧心,後來給自己封一個外號叫百不管婦人,什麼事都不管了,真心的放下。這個時候,她看到事情,以【百不管、隨它去】來自我勉勵,果然沒有多久就成就一心不亂。她大概念了半年以後,成就一心不亂,她要臨終之前,還跑去跟道源老和尚告假,說:感謝您對我的開示。我當初在修行的時候障礙沒有辦法突破,您幫我解開了。她跟老和尚告假回去以後,沒有多久就安然往生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如果有志于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你必須要把對阿彌陀佛的憶念,當做你對整個法界憶念最重要的力量。這個就是我們講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個地方講到憶念的觀念。
丙叁、法合顯示深益
這個憶念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講到這個憶念,這個感應的
功德。我們看經文:【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好,我們看消文的地方:
┌憶佛┐┌現前┐┌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若衆生心┤ ├┤ ├┤ │└念佛┘└當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前面是講到憶念的理論,這以下講到方法。身爲一個衆生,假設我們像一個兒子憶念母親的心情來憶佛、念佛,這個憶佛跟念佛這個地方就是整個念佛叁昧的重點,我們先看注解的地方:
┌憶佛─系心佛境,恒審思量。 │└念佛─注心一境,系緣不散。
我們憶念佛陀有二個內涵:第一個是用憶佛的,第二個是用念佛的。這個憶佛就是系心佛境,恒審思量;念佛是注心一境,系緣不
散。這個憶佛它的所觀境比較廣大,整個佛陀依正二報的功德,都是我們憶念的對象,我們對這個對象是恒審思量,他是要觀察思惟的,所以憶佛就是一種觀想,它是觀的部分。說我現在雖然沒有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但是我想到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有種種鳥類的說法、有種種的宮殿,對這樣的法生起好樂之心,這個就是在憶佛,就是你只要是憶念佛陀所有的正報、依報的莊嚴,這個都是憶佛,這一部分是屬于觀想的部分。
其次,念佛就是比較專注了,注心一境,系緣不散。前面的所緣境是佛境;這個地方念佛的所緣境是一個境,就是佛號,這個時候心于佛號是無分別住,不能想像的,這是止的部分。所以圓瑛法師在注解《念佛圓通章》,他說:憶佛之法是屬于暫念,暫念的法門,是暫時的,你不能憶佛太久,因爲觀想是耗神;念佛的法門是常念的法門,你經常能夠去念佛的。總而言之,憶念有包括憶跟念,我們對佛菩薩有時候是憶佛的,有時候是念佛的。這個是講到念佛的因地,我們再看下面。
他的果地功德呢?【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或者是在現生,或者是在來生。你憶佛、念佛有二個特殊的功德:第一個,你能夠見佛;第二個,你可以成佛。見佛當
然是見到外面的佛,成佛是見到你內心的佛。我們看第一個見到他佛: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你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憶念他的聖號,你不斷的産生這樣的訊息,你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在來生,就能夠跟阿彌陀佛産生一個見,這個見就是包括了見聞覺知,就跟他相應在一起了,相應以後,你就不離開佛陀了,得到佛陀的加持。長時間以後,你甚至于可以不假其他的方便,你慢慢就能夠心意開通,成就圓通。所以前面的必定見佛是見到他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從念佛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你慢慢的回光返照,也見到了自性佛:這個就是憶佛、念佛的好處。關于這一點,我們看見佛跟成佛的內涵,我們先看必定見佛
《法華經》:
┌夢中─
│「若無夢中,見諸如來。」
│
現前│《大集經》:
┌一┼定中─
│見佛│「至七七日,現身見佛。」
││
│ │《彌陀要解》:「阿彌陀佛
必定│└臨終─
○ ┤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見佛│
│┌決定往生所念國土,見彼世界之佛。
│當來│
└二┼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運十方供佛。
見佛│
└至無明斷盡,轉識成智,自性圓覺。
這個見佛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現生的見佛,第二個是來生的見佛。在現生的見佛,有叁種的可能性:第一個夢中,第二個定中,第叁個臨終。我們看夢中的出處:《法華經》雲:【若無夢中,見諸如來。】我們如果是在今生見佛,絕大部分是在夢中,除非你成就禅定。在資糧位的菩薩憶佛、念佛,能夠見佛的,絕大部分是在夢中。
我們也講一個夢中見佛實際的公案,在《念佛感應見聞錄》當中講到一個臺中蓮社的居士,叫李水錦居士。這個李水錦居士年輕的時候就受了菩薩戒,很虔誠的念佛,念到八十歲的時候得到肝癌,這個時候他找遍所有的醫生,醫生都覺得這個沒有辦法了,你准備回去處理後事了。這個人的行力很強,他雖然得到肝癌,他每天的早課、晚課還是忍痛起來拜佛、念佛。有一天早課起來拜佛的時候,他實在是痛得受不了,體力不支了,就在這個蒲團拜下去的時候睡著了,睡著以後,就夢到阿彌陀佛現身──叁十二相、放大光明。阿彌陀佛說:你不要緊張,醫生沒有辦法開刀,明天晚上我來幫你開刀。這個時候,
李水錦居士醒過來,唉呦!他知道有這件事情。到第二天晚上他睡覺的時候,果然阿彌陀佛現身爲他開刀,他的子孫睡在隔壁寮房,都還聽到剪刀的聲音。他就看到阿彌陀佛親自用刀子,切開他的身體,拿出很多黑色的血。從那一次睡醒以後,身體就慢慢好轉,一個月以後再去檢察,整個癌細胞完全康複。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就叫做夢中見佛。所以我們沒有成就禅定的人,大部分都是夢中見佛。
我們看定中,《大集經》雲:【至七七日,現身見佛。】這個現身見佛就比較困難了,這是在定中見佛。這個慧遠大師在一生當中,有叁次在定中見佛,到了第叁次的時候,他看到的阿彌陀佛是遍滿在虛空當中現身。那個時候阿彌陀佛跟他開示,他就知道他的時間快到了,所以他在第叁次見佛以後,就准備後事了。
第叁種是臨終見佛,這個最重要了,《彌陀要解》雲:【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我們從念佛的角度,當然重點在臨終的接引,就是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因爲我們平常不斷的憶佛、念佛,臨終的時候現身,對我們開示慰導、光明攝受,使令我們能夠保持正念。這個是講到見佛,你不斷的去憶念佛陀、觀想佛陀,他的功德在現身當中有夢中見佛、定中見佛、臨終見佛。
這個地方有個觀念,我要說明一下。憶佛、念佛可以見佛是事實,但是你不要一開始的時候,就東張西望看佛陀是不是現前(哈哈)。很多人就是不重視因地,他重視他的結果,其實這樣子,印光大師說很容易著魔的。就是說,感應道交它的重點,簡單來說有四個字,你要記住四個字──【莫向外求】。你要是向外求,我看你不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這種攀緣心,所有的首楞嚴王叁昧,第一個對治的就是攀緣心。所以印光大師說:念佛的重點在于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水到渠成,你念佛的時候自然出現。所以我希望我們在感應道交的時候,你要抓住這個重點──莫向外求。
好,我們再看下一個,當來見佛,這個是講來生,前面見佛是講今生。決定往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