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P11

  ..续本文上一页,念佛法门从今生的角度,有法身的摄受、光明的摄受、神力的摄受、色身的摄受;从来生的角度,当然这个净土的摄受是很重要的。你如果走自力法门,我们是先改变内心,再改变外境;你走净土的话,是先改变外境,再改变内心,因为你的外境改变好了,你内心自然清净。所以净土法门,它是先把外境弄清净了、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了,然后你内心自然清净。所以这个地方的方法是不同。所以我们念佛法门,现生以念佛心,悟入无生法忍;来生能够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是正式讲到他的功德。

  好,我们看下一段:

  乙三、结答圆通方便

  前面是讲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在忆佛、念佛当中,我们要以什么当做修行的下手方便?【佛问圆通,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得三摩地佛问圆通,我无选择┤ ├┤

  └净念相继┘└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成就圆通的法门,怎么悟入?怎么从一个生灭的攀缘心,悟入到常住真心?其实我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可以说是整个《念佛圆通章》修行的纲要。这个《念佛圆通章》,它很强调忆念,你心中是想像什么东西?你心中不断的去念什么东西?这个都摄六根等于是把你过去虚妄的想像,通通把它收起来,我们讲打得念头死,就是说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不是只有净念相继。当然净念相继,我不断的忆佛、念佛,你还要都摄六根。很多人他的修行重点,就是偏重忆佛、念佛;但是他忽略了他对娑婆世界也有种种的忆念,这样的熟境界没有把它都摄起来,就是说很多人都【只是生善,忘了破恶。】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刚开始要把对娑婆世界的忆念收摄起来,然后再专注的忆念弥陀,你就成功了。这样子成就三摩地,这个是在整个法门当中最为殊胜、最容易成功的。一方面把对娑婆世界五欲的忆念收起来,然后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

  前面的说法是根据古德的开示,就是收摄妄念,一心念佛。我们也可以印光大师的开示:

  ┌一、都摄六根─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二、净念相继─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续力

  ──糅合《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说:这个都摄六根,其实用一句佛号就可以了。说你这个妄念很多,你不管妄念怎么来,以一念抵万念,反正你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就是都摄六根,你这个六根──眼睛也不乱看、耳朵也不乱听,你听得到你的声音;你把这个佛号再十句成片三三四,再相续下去,就是净念相继了。

  一、一句弥陀念诵听─都摄六根

  意─念从心起─→舌─声从口出─→耳─音从耳入

  诶,印光大师这样解释也很好,就是以一句佛号来都摄六根,以一句佛号来净念相继。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用五点记数来说明。

  诸位如果打佛七的话,这个五点记数法也是很重要的。二、十句成片三三四─五点记数法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我们看第一个: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你在静坐的时候,你心中的所缘境一定要放在腰部以下。很多人一念佛就头痛,就是他用耳朵来念佛,他注意耳朵,这个所缘境就太高了;最好是放在地上,或是你放在丹田、放在脚掌,也都可以;如果你放在身体,会产生一种点状气血的集中,这个不好。所以我希望大家,你心的所缘境要放在地上,使令内心下沉。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你每一句佛号都要听得清清楚楚。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句话是太重要了。修行不是在于佛号念得多少,而是在那种念力,那个忆念的力量,所以绝对不要贪多而念得含胡笼统。

  第四个先依记数,再求圆融。你要有一个目标来要求自己,慢慢进步。今天,我们心中有很多忆念,我们可以忆念某一个法──忆念某一个杂染法、清净法;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你可能要把这些忆念加以收摄,而集中在一个弥陀的功德:这个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好,我们看总结的地方:甲三、结示劝修我们最后用善导大师的一个偈颂,把这个忆佛、念佛的观念再作一个总结。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本经》的特色,一个是忆佛,一个是念佛。我们先讲忆佛,前三句话是先讲忆佛。要忆佛之前,我们要先消灭对娑婆世界不正当

  的忆念。在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我们对娑婆世界有三种的忆念是错误的:

  第一个是对色身的忆念,我们太爱惜自己的色身。这怎么办呢?我们要想想看,这个色身是无常败坏的,你看渐渐的脸皮生起皱纹失去了光彩,头发也白了,变成了丑陋的相貌,乃至于我们走起路来老态龙钟,体力也衰弱了,所以色身不值得我们忆念,因为它是无常败坏之法。

  第二个,财富也不值得我们忆念,说是金玉满堂,你过去有布施的善业,但是你衰残老病一到的时候,你这个财富是带不走的,所以财富也不值得忆念。

  第三个,眷属也不值得忆念,说你有孝顺的儿孙、美好的眷属,种种的幸福千般快乐,但是你迟早要分开的,无常终须到来,无常一到要各走各的。所以这个忆佛的意思就是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要把你过去比较偏重的忆念,慢慢的把它收起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忆念,对弥陀的一个新的忆念,你才有希望。

  你慢慢把整个新的思路整理以后,下手就是念佛了,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你说我也不能老是这样忆念,开始收摄你整个忆念以后,开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你看《圆通章》就是忆佛、

  念佛,就是这样的修行。

  好,我们这一堂课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我简单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以恭敬心听闻佛法,但是不能善解佛法,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无以善用,成误解曲解,此时如何觉照内心?

  答:你要是不能善解佛法,你就不能生起觉照。觉照是依止道理而生起的;那你不能明白道理,你就不能生起觉照了:依教起观嘛!那你就是用念佛就可以了,就是念头起来,转念念佛就好了。因为你要会觉照,当然是要有道理的引导。

  问: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如何运用?

  答:我们上《摄论》的时候讲过一句话,不知诸位记不记得──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这样子。遍计执就是由外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想法,这个要破坏的。那么怎么破呢?就是用二空的圆成实性来破坏遍计执。破坏以后,你要修依他起,因为你那个体性破坏要有作用,忆

  佛、念佛这样清净的妙用要让它多多的生起。所以这个遍计执是要破坏;依他起是要转变,转杂染的依他起成清净的依他起。

  问:弟子有疑问,有人拜《地藏经》,怎么阿弥陀佛会现前?

  答:如果从教理来说,这是不正常的。你念阿弥陀佛而看到地藏王菩萨也不正常,因为祖师说因果不符,所以这个你就要小心了。你念阿弥陀佛,看到阿弥陀佛,这正常,你因地栽培跟结果是一样的。你因地的本尊是念这个,你见到的是另外一个,那这个你就要小心了,从教理来说因果不符,不正常。不正常的时候,你就要摄心,继续念你的本尊功德,它自然消失掉。

  问: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把他法身的功德,创造一个正报、一个依报,请问什么叫正报?

  答:他的色身就是正报,五蕴就是正报。像你的长相、你的内心世界,都是正报,你的色受想行识都是正报。

  问:请问法师实圣跟权圣的差别在哪里?

  答:实圣就是你真实的情况,这个权就是示现。比如说你今生成就了初地,你还真的是初地,那就叫做实圣,初地菩萨是你的本来面目。

  你是一个初地菩萨,你来这个地方示现一个凡夫,你这个凡夫就叫做权,你没有把你的本来面目现出来,你隐藏了你的本来面目。像蕅益大师他示现了病痛:啊,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根本就是法身菩萨示现。他告诉你:一个人不能对自己太有信心。那么蕅益大师他是什么?他叫权圣。就是说他没有把他的真实相现出来,他表现出生老病死的样子,他是一个圣人,那这种圣人叫做权圣。你来到娑婆世界,你摆明了你就是初地,那就叫做实圣,你把你的真实相现出来。所以圣人有二种:一种是隐藏式的,一个是显现式的。

  问:弟子曾将月历上的菩萨像交给居士处理,居士将它烧了;又曾经将绣佛字的毛巾做为洗脸净身之用:以上二件事情都是在迷惘心下所造,不知道应如何忏悔?

  答:这是二件事情。你把月历上的菩萨交给居士处理,他自作主张把它烧了,因为这不是你的本意,所以这件事情你过失比较小。从因果上来说,心为业主,这件事情你过失不大,是居士处理失当,你是叫他把它收好。但第二件事情你就要小心了,你把绣有佛字的毛巾做为洗脸之用,你洗脸之前应该看到佛字了,你也知道它是代表佛字,你还是用来洗脸,这样子最少有轻慢之罪,最少。那忏悔的方法,当然就是你要向佛菩萨忏悔,最好就是转识成智,你就是多拜佛、多念佛。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多拜佛念佛。我认为你用有佛字的毛巾来洗脸,这个过失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你根本没有把佛放在心中,这种轻慢心,

  以后你要见佛,困难度就比较高,所以这个要忏悔。

  问:俗家的父亲得了肝癌,在往生前合掌念三声,请问师父,此等现象有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我们很难判断他念三声佛,总之他临终的时候要忆佛,所以你看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先善巧开导安慰。临命终的人,他心中忆念的东西肯定是很多的,那你说开导的人是不是把他的忆念集中起来,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如果这个工作他没有做好,他只是念三句佛号,他心中的想法是多头马车,那这样子我们很难讲他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前面讲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你要让阿弥陀佛现前,你必须要忆念得深,所以临终的开导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把他这么多的妄想,集中起来专注在弥陀的功德,我认为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他嘴巴念佛,他心中打妄想,不一定构成忆念,你感应道交不是靠嘴巴感应道交的,那是心心相印的。

  问:二种生死的根本,一者攀缘心,一者涅槃心,可否就是执一切法有、执一切法空?执一切法有是凡夫,执一切法空是二乘?

  答:你执一切法有、执一切法空,在《楞严经》都叫做攀缘心,所以五十阴魔,它把二乘也放入五十阴魔(呵──)。我们说二乘的涅槃也很不错,《楞严经》认为这个也是五阴魔境,因为你也是依止攀缘心,

  心外求法。

  好,我们净土学的课程上到这里,我们很感谢和尚尼的慈悲,安排这个课程,让我们有学习的机会,阿弥陀佛。(学子感谢言词……)

  我有几句话想跟大家互相勉励,诸位都是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当然,所有的法门我们都应该赞叹,但是在末法时代,能够给众生真实利益的,我相信大家应该知道,净土法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对净土法门了解不够透彻,结果花了很多时间,他不知道怎么用功,心地法门跟不上,所以失败的很多。今年大家结夏安居,这十一堂课也应该掌握到净土的重点,我希望大家尝试把你心中的光明跟大家分享,你有什么心得,请大家告诉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门弘传下去。因为到了末法时代,所有的法门都没有办法了生死,只有这个法门而已。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把你的心得散发出去,那这样子众生会得到更大的利益。好,阿弥陀佛。 ……

  好,我们就回向,我们把学习净土,学习怎么去归依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把它回向一下,回向。

  【圆满】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觉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