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導讀 第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破除障礙;第二個欣願行,這是講到成就淨因。智者大師是先講破障,就是你要先破障,你這個障沒有破,你怎麼也沒辦法啓動無量光、無量壽的。這個障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看第一段,把這個障礙的相貌講出來: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爲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衆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先說我們爲什麼很多人念佛,但是爲什麼一直沒有辦法啓動無量光、無量壽的問題點。說凡夫無始劫以來,罪業還不是個問題,你說他造了很多罪,若肯忏悔,這都不是問題;問題點在哪裏呢?在于對五欲的纏縛,就是說你雖然念佛,但是你心中對財、色、名、食、睡,還是深深的愛著,不肯舍離。這個,就會讓我們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佛號之間,築成一道非常堅固的牆壁,也就是說,我們因爲貪著五欲,所以輪回五道,備受衆苦。就是說叁界是痛苦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爲什麼我們知道了,還是不斷的受生呢?因爲在痛苦當中,我們認爲它有一些些微的快樂,因爲對這個快樂的執著太重了,所以我們甯可去承受這個痛苦──這就是一個生死的根源。所以身爲一個念佛人,假設不能厭離五欲的話,是無有出期的。

  這個地方就講到,爲什麼我們很多人念佛,但是很多人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人的心態裏面運轉,産生的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爲有人有障道的因緣,他沒有厭離世間的五欲。好,先把這個病根找出來;這以下講對治。對治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先講到修觀對治,第二個講到發願遠離。我們先看第一段:【爲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故《涅槃經》雲:如是身城,愚癡羅刹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雲:此身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

  首先你要修觀。爲什麼要修觀呢?我們今天貪戀娑婆世界的五欲,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生起了顛倒。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是貪戀娑婆的五欲,不是說娑婆世界的五欲有真實的功德值得我們貪,不是的,是我們沒有看到五欲的真象,沒有看到這個真象;所以對治貪欲,你不必從貪本身去對治。人爲什麼起貪呢?一個人會起貪,前一個念一定是起顛倒,你只要把這個顛倒破壞就好。怎麼能夠破除顛倒呢?就是你要讓他看到真象。

  在整個五欲當中,智者大師的大智慧就說:先遠離色身。所有的五欲都離不開色身。所以我們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貪愛色身,然後就順便貪愛五欲。那這個色身要怎麼遠離呢?你觀察這個色身有內相的不淨,把這個皮肉剝開來以後,我們看到色身裏面是膿、血、屎、尿,根本沒有幹淨的東西;即使他的外表,也是九孔常流出不淨,顔色是不淨的,味道也是臭穢的。所以,其實我們所貪愛的色身,它的本質是不淨、是臭穢的,它不值得我們貪愛的;我們之所以貪愛,是因爲我們過去的顛倒。這以下引經證明:【如是身城,愚癡羅刹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說我們貪愛的色身,這個色身是怎麼回事呢?是有很多很多煩惱的羅刹鬼安住在這個地方。什麼叫做羅刹安住在色身?簡單的講,色身是造作罪業的根本。諸位可以回憶一下,你過去爲什麼會造罪?你爲什麼而忏悔?因爲你有色身,你才會造罪;你要是沒有色身,你要造什麼罪呢?所以,因爲你有色身,你就必須去滿足色身的需要,就産生很多的貪求,所以才造罪。所以色身對我們來說是負擔的,它是一個集谛、它是一個造罪的根本。其次,【此身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我們這個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本。諸位也可以回憶一下,你每一次痛苦的時候,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因爲你有色身,所以你才會痛苦。你要是沒有色身,你怎麼會有痛苦呢?所以這個色身叫做扼縛癰瘡,這個癰瘡就是一個毒瘡,但是我們把它扼──抓住。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是一個痛苦的毒瘡,但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抓住,你說這個是不是顛倒?

  在《淨土聖賢錄》上說,有一個在家居士羅允枚,及長因爲多病而棄舉業,後來回心淨土念佛,六十幾歲往生,他往生的時候講一個偈頌說:六十年來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你看一個開悟的人,他回顧他過去的生命,是拖著皮袋,就是這個色身對他産生負擔。所以我們一個修念佛的人,你要有二個觀念:第一個,色身是造罪的根本。我們不喜歡造罪,但是你有色身就會造罪;我們不喜歡痛苦,但是你有色身一定會痛苦。所以我們要遠離造罪、我們要遠離痛苦,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這個業報身,別無選擇。你看智者大師很有智慧,他說:遠離五欲,簡單的講先遠離你的色身。當然大乘佛法遠離色身,它不能講斷滅,它一定要追求另外一個,它要發願。我們看下一段,那我遠離色身怎麼辦呢?就是發願:

  【又發願,願我永離叁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這個發願太重要了。就是說你這個念佛人,你不能只是念佛,你經常要有一個願力,就是你心中經常要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的當中,要永遠遠離這個叁界的業報身,這是一個雜食臭穢的色身、這是一個造業的色身、痛苦的色身。那你遠離這個色身,你怎麼辦呢?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我希望得到淨土彌陀本願功德所創造的法性生身,你要有這種想法,你才能夠去啓動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

  《淨土聖賢錄》講到一個公案,在明朝末年,有一個居士叫做黃元孚,出生在一個讀書的家族,他的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在朝庭上做一些小官。這個黃居士從小也讀一些聖賢之書,但是結婚以後身體一直不好,沒有辦法做官,因此就閑居在家。他的身體怎麼不好呢?得到肺痨病,嚴重的時候還吐血。有一次發作以後,就吐了很多的血。這個時候他的小舅子(他太太的弟弟)來看他(這個小舅子是有念佛的)就說:姊夫啊,你被病痛折磨成這樣子,倒不如我帶你去參加我們念佛會念佛,可能你心中有個歸依處會好一點。這個黃居士:也好吧,反正我現在生病,也不能工作,閑居在家,打妄想也是這樣過,我跟你去念佛好了。诶,他去念佛以後,就有些好轉。但是要是時間長沒有去念就會再發作,就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經過幾年以後,突然間有一次,這個病發作得很厲害,吐了很多的血。這個時候他的小舅子又來看他,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使他産生很大的覺悟。他說:姊夫啊,你有沒有想過你死亡以後要到哪裏去?這件事情就刺激到黃居士,他說:我念佛的目的,是爲了要讓身體好轉起來,我繼續的過生活,我哪有想到念佛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他沒有這種想法。這個時候,他一回光返照:唉呀!我過去的念佛,方法是錯誤的,沒有厭離色身。我爲什麼念佛呢?我希望病趕快好起來,沒有修厭離行,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上。那個時候,他就真實的覺悟了,這個人是有善根的,他就辭親出家了,出家以後就很用功。他這個時候是到蓮池大師的一個道場出家,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往生了,出家以後修行,最後臨終的時候,最後的七天,斷絕一切的外緣、斷除一切的飲食,七天不睡覺、不吃飯,爲臨終作最後的沖刺,念到最後,異香滿室,安然坐化,整個房間都是蓮華的香味,而且是坐著往生的。

  我們今天回顧一下黃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剛開始的念佛是什麼情形?沒有厭離行,他剛開始是利用佛號要把他的病痛消滅,恢複一個健康的身體而念佛,當然不能啓動無量光、無量壽。它本來是一個摩尼寶珠,結果這個摩尼寶珠對你只是轉成一個糖果而已。後來他心態改變了,他知道把色身治好不是重點,要遠離色身,追求另外一個法性生身,這個時候他的心就真實的感應道交了,你看念到異香滿室、安詳坐化。我看那個傳記,他出家念佛也沒念多久。所以我發覺念佛不在時間的多久,你那個方法要對,就是你那個感應的方法要對,而其中一個就是厭離行。這個就是說,你應該要先破障,破除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功德之間的障礙。

  我們看第二段的明欣願行,這個講正修:【二明欣願行者,複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淨土的正行有二個:一個是講到往生之意,講到你求往生的願力,你的目標在哪裏,這是一個發願的問題;第二個你念佛的方法,觀彼淨土莊嚴等事,這個地方是因爲早期的念佛,你看智者大師、慧遠大師都是觀想念佛的,所以講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等事。

  前面是講念佛的目標,後面是講到念佛的方法。我們先看目標,這個地方也是有二段:第一段是發明正義,第二段是引經正明。我們先看第一段:【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爲業縛,淪溺叁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衆生?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這個地方講到往生的心態問題,這個往生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因爲這個會決定你是不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關鍵。這個心態有二段:第一個先作一個總標。說你爲什麼求生淨土呢?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這個很重要。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應,諸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這二個就沒有辦法感應了。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每一次回向的時候,雖然願生西方淨土中,到最後一定是回入娑婆度有情。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離開娑婆世界,你說:诶,淨土法門是離開了娑婆世界,二乘人也是離開娑婆世界?這二個心態是不同的。二乘人離開娑婆世界是什麼想法?他是一種斷滅見而離開的,他離開以後,你問二乘人,他沒有想到回來的心情?絕對是沒有。你看他怎麼說?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是把這個後路砍斷的。你要是想說你不受後有,那你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淨土法門離開娑婆世界,是…

《《淨土十疑論》導讀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