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破除障碍;第二个欣愿行,这是讲到成就净因。智者大师是先讲破障,就是你要先破障,你这个障没有破,你怎么也没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第一段,把这个障碍的相貌讲出来: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先说我们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问题点。说凡夫无始劫以来,罪业还不是个问题,你说他造了很多罪,若肯忏悔,这都不是问题;问题点在哪里呢?在于对五欲的缠缚,就是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心中对财、色、名、食、睡,还是深深的爱着,不肯舍离。这个,就会让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佛号之间,筑成一道非常坚固的墙壁,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贪著五欲,所以轮回五道,备受众苦。就是说三界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了,还是不断的受生呢?因为在痛苦当中,我们认为它有一些些微的快乐,因为对这个快乐的执着太重了,所以我们宁可去承受这个痛苦──这就是一个生死的根源。所以身为一个念佛人,假设不能厌离五欲的话,是无有出期的。
这个地方就讲到,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念佛,但是很多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人的心态里面运转,产生的功德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人有障道的因缘,他没有厌离世间的五欲。好,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这以下讲对治。对治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先讲到修观对治,第二个讲到发愿远离。我们先看第一段:【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
首先你要修观。为什么要修观呢?我们今天贪恋娑婆世界的五欲,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生起了颠倒。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是贪恋娑婆的五欲,不是说娑婆世界的五欲有真实的功德值得我们贪,不是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五欲的真象,没有看到这个真象;所以对治贪欲,你不必从贪本身去对治。人为什么起贪呢?一个人会起贪,前一个念一定是起颠倒,你只要把这个颠倒破坏就好。怎么能够破除颠倒呢?就是你要让他看到真象。
在整个五欲当中,智者大师的大智慧就说:先远离色身。所有的五欲都离不开色身。所以我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贪爱色身,然后就顺便贪爱五欲。那这个色身要怎么远离呢?你观察这个色身有内相的不净,把这个皮肉剥开来以后,我们看到色身里面是脓、血、屎、尿,根本没有干净的东西;即使他的外表,也是九孔常流出不净,颜色是不净的,味道也是臭秽的。所以,其实我们所贪爱的色身,它的本质是不净、是臭秽的,它不值得我们贪爱的;我们之所以贪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颠倒。这以下引经证明:【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说我们贪爱的色身,这个色身是怎么回事呢?是有很多很多烦恼的罗刹鬼安住在这个地方。什么叫做罗刹安住在色身?简单的讲,色身是造作罪业的根本。诸位可以回忆一下,你过去为什么会造罪?你为什么而忏悔?因为你有色身,你才会造罪;你要是没有色身,你要造什么罪呢?所以,因为你有色身,你就必须去满足色身的需要,就产生很多的贪求,所以才造罪。所以色身对我们来说是负担的,它是一个集谛、它是一个造罪的根本。其次,【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我们这个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本。诸位也可以回忆一下,你每一次痛苦的时候,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因为你有色身,所以你才会痛苦。你要是没有色身,你怎么会有痛苦呢?所以这个色身叫做扼缚痈疮,这个痈疮就是一个毒疮,但是我们把它扼──抓住。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一个痛苦的毒疮,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抓住,你说这个是不是颠倒?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有一个在家居士罗允枚,及长因为多病而弃举业,后来回心净土念佛,六十几岁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讲一个偈颂说:六十年来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你看一个开悟的人,他回顾他过去的生命,是拖着皮袋,就是这个色身对他产生负担。所以我们一个修念佛的人,你要有二个观念:第一个,色身是造罪的根本。我们不喜欢造罪,但是你有色身就会造罪;我们不喜欢痛苦,但是你有色身一定会痛苦。所以我们要远离造罪、我们要远离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这个业报身,别无选择。你看智者大师很有智慧,他说:远离五欲,简单的讲先远离你的色身。当然大乘佛法远离色身,它不能讲断灭,它一定要追求另外一个,它要发愿。我们看下一段,那我远离色身怎么办呢?就是发愿: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这个发愿太重要了。就是说你这个念佛人,你不能只是念佛,你经常要有一个愿力,就是你心中经常要有一个想法:我希望在未来的生命的当中,要永远远离这个三界的业报身,这是一个杂食臭秽的色身、这是一个造业的色身、痛苦的色身。那你远离这个色身,你怎么办呢?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我希望得到净土弥陀本愿功德所创造的法性生身,你要有这种想法,你才能够去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案,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居士叫做黄元孚,出生在一个读书的家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在朝庭上做一些小官。这个黄居士从小也读一些圣贤之书,但是结婚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没有办法做官,因此就闲居在家。他的身体怎么不好呢?得到肺痨病,严重的时候还吐血。有一次发作以后,就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他太太的弟弟)来看他(这个小舅子是有念佛的)就说:姊夫啊,你被病痛折磨成这样子,倒不如我带你去参加我们念佛会念佛,可能你心中有个归依处会好一点。这个黄居士:也好吧,反正我现在生病,也不能工作,闲居在家,打妄想也是这样过,我跟你去念佛好了。诶,他去念佛以后,就有些好转。但是要是时间长没有去念就会再发作,就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经过几年以后,突然间有一次,这个病发作得很厉害,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又来看他,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使他产生很大的觉悟。他说:姊夫啊,你有没有想过你死亡以后要到哪里去?这件事情就刺激到黄居士,他说:我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让身体好转起来,我继续的过生活,我哪有想到念佛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他没有这种想法。这个时候,他一回光返照:唉呀!我过去的念佛,方法是错误的,没有厌离色身。我为什么念佛呢?我希望病赶快好起来,没有修厌离行,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上。那个时候,他就真实的觉悟了,这个人是有善根的,他就辞亲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很用功。他这个时候是到莲池大师的一个道场出家,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了,出家以后修行,最后临终的时候,最后的七天,断绝一切的外缘、断除一切的饮食,七天不睡觉、不吃饭,为临终作最后的冲刺,念到最后,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整个房间都是莲华的香味,而且是坐着往生的。
我们今天回顾一下黄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刚开始的念佛是什么情形?没有厌离行,他刚开始是利用佛号要把他的病痛消灭,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念佛,当然不能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它本来是一个摩尼宝珠,结果这个摩尼宝珠对你只是转成一个糖果而已。后来他心态改变了,他知道把色身治好不是重点,要远离色身,追求另外一个法性生身,这个时候他的心就真实的感应道交了,你看念到异香满室、安详坐化。我看那个传记,他出家念佛也没念多久。所以我发觉念佛不在时间的多久,你那个方法要对,就是你那个感应的方法要对,而其中一个就是厌离行。这个就是说,你应该要先破障,破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之间的障碍。
我们看第二段的明欣愿行,这个讲正修:【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净土的正行有二个:一个是讲到往生之意,讲到你求往生的愿力,你的目标在哪里,这是一个发愿的问题;第二个你念佛的方法,观彼净土庄严等事,这个地方是因为早期的念佛,你看智者大师、慧远大师都是观想念佛的,所以讲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等事。
前面是讲念佛的目标,后面是讲到念佛的方法。我们先看目标,这个地方也是有二段:第一段是发明正义,第二段是引经正明。我们先看第一段:【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个地方讲到往生的心态问题,这个往生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会决定你是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关键。这个心态有二段:第一个先作一个总标。说你为什么求生净土呢?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这个很重要。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应,诸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这二个就没有办法感应了。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每一次回向的时候,虽然愿生西方净土中,到最后一定是回入娑婆度有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离开娑婆世界,你说:诶,净土法门是离开了娑婆世界,二乘人也是离开娑婆世界?这二个心态是不同的。二乘人离开娑婆世界是什么想法?他是一种断灭见而离开的,他离开以后,你问二乘人,他没有想到回来的心情?绝对是没有。你看他怎么说?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是把这个后路砍断的。你要是想说你不受后有,那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离开娑婆世界,是…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