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第一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也是按照惯例,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主要的修学宗旨。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二个宗派对我们的影响特别的深远:第一个是禅宗,第二个是净土宗。因为这二个宗派的修学,都是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它整个法门在推动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修学的人特别的多。

  禅宗修学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禅宗的人,不管跟什么样的人事因缘接触,他不管外境怎么样的,外境对他来说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跟人事因缘接触的时候,他是回光返照自己这个心念。他是怎么观照呢?简单的说,就是观察这一念心,觅之了不

  可得。说我这个心念,是由根尘的接触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所以它的自性是毕竟空寂的。从觅心了不可得当中,把自己的心念慢慢的安定下来,也就是他开始达到一种返妄归真、转凡成圣的效果,所以他这个觅心了不可得的功力是太厉害了。

  净土宗的修学宗旨为什么简单呢?他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反正遇到什么事情,就把他的法宝现出来、把他的本尊现出来,心就安住在佛号上,他相信阿弥陀佛会好好的加持他、保护他,他的所缘境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当中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也包括意业的观想。从对阿弥陀佛的归依当中,真实的达到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效果。

  这二个宗派,基本上,禅宗是偏重理观,净土宗是偏重事修。所以在隋唐时代,这二个宗派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各走各的,一个是观心,一个是观佛。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因为很多禅宗的大德,开始转入净土宗,因为他对来生没有把握。他以前是修禅,当他转到念佛以后,就试图把以前禅宗的修行,跟念佛的方法加以结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禅净双修的思想,这在宋朝的时候慢慢的蕴酿成熟。特别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这位大师对禅净双修实在是贡献良多,他作了一部《宗镜录》,可以说把禅净融合的思想表达出来。

  六祖的永明延寿大师如此,乃至后面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更是把这个思想发扬光大。也就是说,到了净土宗的末流,禅净双修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也就是说净土宗到了末期,它不只是事相的归依弥陀,它开始吸收禅宗的观心法要,来调伏自己的妄想。

  讲到禅净双修的修学,我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把禅宗的止观,跟念佛的忆佛、念佛的方法,把这个理观跟事修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二个讲次,主要的就是探讨禅净双修主要的理论是什么、修学方法是什么、修学次第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学习《念佛圆通章》的主要宗旨。

  好,我们看《讲义》第一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首先我们看大科的说明:

  ○大科说明:

  甲一、解释标题乙一、解释经题乙二、解释章题

  甲二、随文释义乙一、白佛归敬之仪乙二、正述所修法门乙三、结答圆通方便

  甲三、结示劝修今初

  这当中有三科:第一科甲一是解释标题,这个标题有二个,一个是解释经题。因为〈圆通章〉是《楞严经》的其中一品,所以它的思想跟《楞严经》有关系;第二个就正式解释本章的章题:先解释《本经》,再解释章题。甲二、随文释义,随着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我们整个《讲表》、科科,都是参考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这当中有三大段:乙一、白佛归敬之仪,先说明菩萨在白告佛陀之前,他归敬的仪式;乙二、正述所修法门,就正式的说明菩萨圆通的法门;乙三、结答圆通方便,菩萨说明修习圆通第一个下手的方便相:总共三大段。最后甲三、结示劝修,我们以一个偈颂来总结整个《念佛圆通章》禅净双修的心要:

  甲一、解释标题(分二:乙一解释经题;乙二解释章题)乙一、解释经题(分二:丙一总标;丙二别释)

  这个〈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楞严经》的整个经题叫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有十九个字,这十九个字蕅益大师在解释的时候是分成三段,我们看:

  丙一、总标┌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成就自利功德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成就利他功德

  讲到《楞严经》主要的修学重点,它中心的根本思想是「大佛顶」。

  《楞严经》把众生的心态分成二种:一种是攀缘心,一种是常住真心。

  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质,它是我空、法空相应的一念心性,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质,《本经》当中用三个字来代表:第一个是大,这个大指的是体性的广大,说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故名为大。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基本上是有爱憎取舍,有爱憎取舍就产生很多的对立

  不能平等,所以攀缘心的胸量是狭小的,不像常住真心这么广大;所以这个大就代表平等的意思,所以广大。

  第二个是佛,这个佛就是了了常知,无有昏昧,这个地方讲的是相大。我们凡夫攀缘心基本上的特色,都是属于情绪化的、盲目的;这个常住真心是跟智慧的理性观照相应的,所以他是佛,了了常知,无有昏昧,他经常保持在一种清醒的理智状态。

  第三个是顶,顶指的是作用,用大,最极尊贵,妙用无穷。我们凡夫一旦落入情绪的时候,这种情绪化的心态一定特别的卑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在一种常住的理性状态,他的心情就能够成就广大自利、利他的妙用。所以这个「大佛顶」就代表一种广大的胸量、一个觉悟的胸量,跟一个尊贵妙用的胸量,所以《本经》以「大佛顶」三个字,来笼总的赞叹我们生命追求的目标,就是一个「大佛顶」的胸量。那这个「大佛顶」的心量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就正式说明在菩萨道当中的功德。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就是说菩萨依止这个「密因」,而能够「修证了义」,而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为什么「大佛顶」叫「密因」呢?因为你心中的心量广大,心中的觉悟跟心中的妙用,只有你自己知道,「自造自了,不为人知」。

  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心量,只有你自己知道,没有人知道,所以这个叫做「密因」。也就是说,三世诸佛都是依止「大佛顶」的心量来修行,才能够成就佛道的。

  在利他方面,「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切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必须以「大佛顶」做根本,才能够达到「首楞严」的境界。

  这个「首楞严」就是究竟坚固,简单的讲就是不退转。菩萨为什么在整个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遇到顺境的诱惑、逆境的刺激,都能够不退转?因为他的心中依止「大佛顶」,所以他能够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说,整个《楞严经》是依「大佛顶」性而成就「修证了义」;也依止「大佛顶」性,菩萨完成整个六波罗蜜的「首楞严」。这是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样的思想,我们从经文当中简单的发挥一下。事实上今天解释《楞严经》的经题,就是在解释禅观的部分,就是理观的这部分。

  丙二、别释

  这当中有二段,先看第一段的总说:《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说明众生流转的因缘,为什么会流转?众生流转的相貌,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的六道众生,这个众生当然有很多差别,他从无始劫以来,众生是形成三种相貌在流转:第一个是有种种的颠倒,第二个是种种的业种,第三个是种种的自然。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自然指的是一种生死的果报,这个果报为什么叫自然呢?就是说这个果报体不是由谁来主宰的,那是一种很自然的力量、一种自然的业力所招感的。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当中,都有很多差别的果报,这是一种现象,有一种果报的受用。

  第二个业种,为什么会有果报呢?因为我们过去生累积了很多善恶的业力。为什么一个人会造业呢?因为我们心中有了颠倒。你看一个人会犯罪,他第一个一定是先起颠倒,他对整个情况产生错误的判断,他才会犯罪;他想是这样子,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子。所以一个人会犯罪的心理,第一个是先生起颠倒,他要是不颠倒,他不会犯罪的。

  《楞严经》上说三种相续:果报的相续、业力的相续、颠倒的相续。说你前生跟今生是不一样的,但是也有一些相续的,其实你前生的果报体跟今生的果报体,有一些是一样,有些是相续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业力有相续,因为你前生造了某种业,今生又造了某种业。我们有时候虽然因为一些刺激,造了一些我们平常不造的业,但是我们也经常造一些习惯性的业;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有些果报有些人是经常会出现的,就是这个果报会相续。为什么呢?因为你某种行为会相续。为什么你前生造这件事情,今生还造呢?因为你的思想有相续。

  你的前生是这种思想跟别人不一样,你今生还是这种思想,所以你继续造这个业。所以我们在流转当中,虽然惑业苦是有一些改变,但是也有一些是相续的,它没有办法改变。这三种相续,就像是恶叉聚,这个恶叉聚是印度的一种水果,它不生则已,一生则三个水果。也就是说,你要是有这个颠倒,我就知道你会造这个业,你以后会得这个果报,都不用去看未来。就是这个东西,你要嘛一个,你找到了一个,你就可以看到其他二个。这个地方就说明众生的流转,是三种力量──颠倒的力量、业力的力量跟果报的力量,三种不断的重复,如此的情况。

  好,这个地方先把众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觉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