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第一卷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從今天起跟大家學習「淨土學」的最後一個課程,就是《楞嚴經》的〈念佛圓通章〉。在講這個課程之前,我們也是按照慣例,簡單的說明這個課程主要的修學宗旨。

  在中國佛教二千年的曆史當中,有二個宗派對我們的影響特別的深遠:第一個是禅宗,第二個是淨土宗。因爲這二個宗派的修學,都是非常的簡單扼要,所以它整個法門在推動的時候,很容易讓大家接受,所以修學的人特別的多。

  禅宗修學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禅宗的人,不管跟什麼樣的人事因緣接觸,他不管外境怎麼樣的,外境對他來說是完全沒有關系的。他跟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他是回光返照自己這個心念。他是怎麼觀照呢?簡單的說,就是觀察這一念心,覓之了不

  可得。說我這個心念,是由根塵的接觸而創造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所以它的自性是畢竟空寂的。從覓心了不可得當中,把自己的心念慢慢的安定下來,也就是他開始達到一種返妄歸真、轉凡成聖的效果,所以他這個覓心了不可得的功力是太厲害了。

  淨土宗的修學宗旨爲什麼簡單呢?他就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反正遇到什麼事情,就把他的法寶現出來、把他的本尊現出來,心就安住在佛號上,他相信阿彌陀佛會好好的加持他、保護他,他的所緣境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這當中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歎,也包括意業的觀想。從對阿彌陀佛的歸依當中,真實的達到滅惡生善、離苦得樂的效果。

  這二個宗派,基本上,禅宗是偏重理觀,淨土宗是偏重事修。所以在隋唐時代,這二個宗派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交集的,各走各的,一個是觀心,一個是觀佛。

  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因爲很多禅宗的大德,開始轉入淨土宗,因爲他對來生沒有把握。他以前是修禅,當他轉到念佛以後,就試圖把以前禅宗的修行,跟念佛的方法加以結合,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

  禅淨雙修的思想,這在宋朝的時候慢慢的蘊釀成熟。特別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宋朝的永明延壽大師,這位大師對禅淨雙修實在是貢獻良多,他作了一部《宗鏡錄》,可以說把禅淨融合的思想表達出來。

  六祖的永明延壽大師如此,乃至後面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更是把這個思想發揚光大。也就是說,到了淨土宗的末流,禅淨雙修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也就是說淨土宗到了末期,它不只是事相的歸依彌陀,它開始吸收禅宗的觀心法要,來調伏自己的妄想。

  講到禅淨雙修的修學,我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以說是把禅宗的止觀,跟念佛的憶佛、念佛的方法,把這個理觀跟事修完整的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二個講次,主要的就是探討禅淨雙修主要的理論是什麼、修學方法是什麼、修學次第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學習《念佛圓通章》的主要宗旨。

  好,我們看《講義》第一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首先我們看大科的說明:

  ○大科說明:

  甲一、解釋標題乙一、解釋經題乙二、解釋章題

  甲二、隨文釋義乙一、白佛歸敬之儀乙二、正述所修法門乙叁、結答圓通方便

  甲叁、結示勸修今初

  這當中有叁科:第一科甲一是解釋標題,這個標題有二個,一個是解釋經題。因爲〈圓通章〉是《楞嚴經》的其中一品,所以它的思想跟《楞嚴經》有關系;第二個就正式解釋本章的章題:先解釋《本經》,再解釋章題。甲二、隨文釋義,隨著經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我們整個《講表》、科科,都是參考臺中李炳南老居士的。),這當中有叁大段:乙一、白佛歸敬之儀,先說明菩薩在白告佛陀之前,他歸敬的儀式;乙二、正述所修法門,就正式的說明菩薩圓通的法門;乙叁、結答圓通方便,菩薩說明修習圓通第一個下手的方便相:總共叁大段。最後甲叁、結示勸修,我們以一個偈頌來總結整個《念佛圓通章》禅淨雙修的心要:

  甲一、解釋標題(分二:乙一解釋經題;乙二解釋章題)乙一、解釋經題(分二:丙一總標;丙二別釋)

  這個〈圓通章〉是《楞嚴經》的一部分,但事實上《楞嚴經》的整個經題叫做:《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有十九個字,這十九個字蕅益大師在解釋的時候是分成叁段,我們看:

  丙一、總標┌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成就自利功德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成就利他功德

  講到《楞嚴經》主要的修學重點,它中心的根本思想是「大佛頂」。

  《楞嚴經》把衆生的心態分成二種:一種是攀緣心,一種是常住真心。

  這個常住真心的特質,它是我空、法空相應的一念心性,這個常住真心的特質,《本經》當中用叁個字來代表:第一個是大,這個大指的是體性的廣大,說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故名爲大。我們凡夫的攀緣心,基本上是有愛憎取舍,有愛憎取舍就産生很多的對立

  不能平等,所以攀緣心的胸量是狹小的,不像常住真心這麼廣大;所以這個大就代表平等的意思,所以廣大。

  第二個是佛,這個佛就是了了常知,無有昏昧,這個地方講的是相大。我們凡夫攀緣心基本上的特色,都是屬于情緒化的、盲目的;這個常住真心是跟智慧的理性觀照相應的,所以他是佛,了了常知,無有昏昧,他經常保持在一種清醒的理智狀態。

  第叁個是頂,頂指的是作用,用大,最極尊貴,妙用無窮。我們凡夫一旦落入情緒的時候,這種情緒化的心態一定特別的卑賤,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在一種常住的理性狀態,他的心情就能夠成就廣大自利、利他的妙用。所以這個「大佛頂」就代表一種廣大的胸量、一個覺悟的胸量,跟一個尊貴妙用的胸量,所以《本經》以「大佛頂」叁個字,來籠總的贊歎我們生命追求的目標,就是一個「大佛頂」的胸量。那這個「大佛頂」的心量有什麼好處呢?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在菩薩道當中的功德。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就是說菩薩依止這個「密因」,而能夠「修證了義」,而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爲什麼「大佛頂」叫「密因」呢?因爲你心中的心量廣大,心中的覺悟跟心中的妙用,只有你自己知道,「自造自了,不爲人知」。

  你在修行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心量,只有你自己知道,沒有人知道,所以這個叫做「密因」。也就是說,叁世諸佛都是依止「大佛頂」的心量來修行,才能夠成就佛道的。

  在利他方面,「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切菩薩的六度萬行,也必須以「大佛頂」做根本,才能夠達到「首楞嚴」的境界。

  這個「首楞嚴」就是究竟堅固,簡單的講就是不退轉。菩薩爲什麼在整個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遇到順境的誘惑、逆境的刺激,都能夠不退轉?因爲他的心中依止「大佛頂」,所以他能夠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說,整個《楞嚴經》是依「大佛頂」性而成就「修證了義」;也依止「大佛頂」性,菩薩完成整個六波羅蜜的「首楞嚴」。這是一個簡單的說明。這樣的思想,我們從經文當中簡單的發揮一下。事實上今天解釋《楞嚴經》的經題,就是在解釋禅觀的部分,就是理觀的這部分。

  丙二、別釋

  這當中有二段,先看第一段的總說:《楞嚴經》雲:【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這段經文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段,說明衆生流轉的因緣,爲什麼會流轉?衆生流轉的相貌,佛陀告訴阿難說:一切的六道衆生,這個衆生當然有很多差別,他從無始劫以來,衆生是形成叁種相貌在流轉:第一個是有種種的顛倒,第二個是種種的業種,第叁個是種種的自然。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自然指的是一種生死的果報,這個果報爲什麼叫自然呢?就是說這個果報體不是由誰來主宰的,那是一種很自然的力量、一種自然的業力所招感的。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當中,都有很多差別的果報,這是一種現象,有一種果報的受用。

  第二個業種,爲什麼會有果報呢?因爲我們過去生累積了很多善惡的業力。爲什麼一個人會造業呢?因爲我們心中有了顛倒。你看一個人會犯罪,他第一個一定是先起顛倒,他對整個情況産生錯誤的判斷,他才會犯罪;他想是這樣子,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子。所以一個人會犯罪的心理,第一個是先生起顛倒,他要是不顛倒,他不會犯罪的。

  《楞嚴經》上說叁種相續:果報的相續、業力的相續、顛倒的相續。說你前生跟今生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有一些相續的,其實你前生的果報體跟今生的果報體,有一些是一樣,有些是相續的。爲什麼呢?因爲你的業力有相續,因爲你前生造了某種業,今生又造了某種業。我們有時候雖然因爲一些刺激,造了一些我們平常不造的業,但是我們也經常造一些習慣性的業;所以我們在生命當中,有些果報有些人是經常會出現的,就是這個果報會相續。爲什麼呢?因爲你某種行爲會相續。爲什麼你前生造這件事情,今生還造呢?因爲你的思想有相續。

  你的前生是這種思想跟別人不一樣,你今生還是這種思想,所以你繼續造這個業。所以我們在流轉當中,雖然惑業苦是有一些改變,但是也有一些是相續的,它沒有辦法改變。這叁種相續,就像是惡叉聚,這個惡叉聚是印度的一種水果,它不生則已,一生則叁個水果。也就是說,你要是有這個顛倒,我就知道你會造這個業,你以後會得這個果報,都不用去看未來。就是這個東西,你要嘛一個,你找到了一個,你就可以看到其他二個。這個地方就說明衆生的流轉,是叁種力量──顛倒的力量、業力的力量跟果報的力量,叁種不斷的重複,如此的情況。

  好,這個地方先把衆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