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亡?因爲他攀緣心起來的時候,問題不在攀緣心,每一個人剛開始第一念都會有差錯,菩薩第一念都會有錯誤,但是他有覺照,所以我們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那個覺悟的功能沒有生起。所以說攀緣心之所以可怕,是我們自己雖終日行,而不自覺,問題是在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說,攀緣心是一種擾動的波浪,而清淨心是水,其實攀緣心一轉變,就變成水,就是清淨心。
《楞嚴經》的根本思想有二個:第一個是講到菩薩雲何應住,第二個是講到雲何降伏其心。《楞嚴經》前面叁卷半,廣泛的說明什麼是攀緣心、什麼是真心,七處破妄,十番顯見,講叁卷半,把真心跟妄心用十種的差別詳細的分別:第一個純想(觀想的想),這種人完全沒有任何的攀緣,這種人馬上生到佛國的淨土去;最差的是純情,這種人的修行完全是攀緣心,一點觀照都沒有;然後是九想一情、八想二情:總共是十種。
就是說你先知道,你所安住的根本是什麼,先講到菩薩安住的問題,雲何應住,這個地方講到理觀的部分講了叁卷半,就是說你剛開始修學之前,你看看你安住的心是什麼點。叁卷半以後,開始講到事修了,我已經知道攀緣心的相貌,怎麼對治呢?雲何降伏其心?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再次的向佛陀請法說:我已經知道攀緣心的可怕,
我也知道攀緣心的相貌,怎麼樣能夠棄生滅、守真藏呢?佛陀沒有正式回答,佛陀叫在座的菩薩講講個人的修行經驗,這個時候有二十五個菩薩,出來說明自己怎麼調伏攀緣心、怎麼調伏清淨心的。在這個二十五圓通當中,我們介紹了其中一種,就是〈念佛圓通章〉。
我們看下一段:
乙二、解釋章題(分二:丙一總標;丙二別釋)
丙一、總標
這個《念佛圓通章》,我們簡單的「解釋」它的「章題」:
┌─念佛─┐大勢至菩薩─┤├─章
└─圓通─┘
(人)(法)
從總標來看,它是人、法立題。這個人,《念佛圓通章》是誰
修的呢?大勢至菩薩,能修行的人。他修習什麼法呢?他修習念佛跟圓通的法門,念佛是因地之法,圓通是果地之法,因爲念佛而成就圓通。
丙二、別釋
這當中分成四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一、大勢至菩薩─《十六觀經》雲:【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這個菩薩爲什麼稱爲大勢至菩薩呢?這當中有二個理由:從他自受用的功德來說,這個菩薩的特點,他的光明特別殊勝。怎麼知道呢?這個菩薩身上的一個毛孔,這麼微細的毛孔,它放出的光明,就等同十方諸佛的淨妙光明是一樣的,所以他這個菩薩叫做無邊光,光明特別殊勝。這是講到他自受用的功德。這個光明有什麼好處呢?講他受用,這個菩薩經常以他心中的智慧光明,來普照一切,使令衆生遠離叁塗,而成就無上的威德,【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這個大勢至菩薩的大勢至,簡單的說,就是他是一個具足大威德的菩薩,而這個大威德的意思,主要是指他的光明特別的殊勝,他
經常用他的光明來照攝衆生,使令衆生能夠遠離叁塗,成就無上戒定慧的功德,這就是這個菩薩的特色,叫做大勢至,他用他的光明來表示他的威德。他爲什麼會有這種光明呢?他的功德事出必有因,這個地方在經文講到,這個跟他因地的時候有關系,因爲這個菩薩在凡夫位的時候,選擇的法門是「念佛」,他經常以佛的功德當所觀境。
念佛當中有四種:
┌(一)觀相念佛─┐
││
├(二)觀想念佛─┼念他佛─┐二、念佛┤ │ │
├(叁)持名念佛─┘├─自他俱念
││
└(四)實相念佛──念自佛─┘
第一個是觀相念佛,我們擺一尊佛在前面,眼睛打開來,去取佛像的相狀,然後把它銘記在心;眼睛閉住以後,你在心中把這尊佛像的影像現出來:就一次一次的打開眼睛、閉上眼睛,直到你心中能夠很清楚的如鏡現像,像鏡子現出影像一樣的清楚,這個就是觀相念
佛。
第二個是觀想念佛,它是沒有影像,完全靠文字──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的蓮華、宮殿,他從文字起觀,隨文入觀的。
第叁個是持名念佛,以這尊佛的名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創造出聲音以後,聽那個聲音,來跟佛陀感應。這叁種都是念他佛,這是屬于事修的部分。
這個實相念佛就是理觀,念念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念觀照這個妄想是不可得,這個是念自性的佛,這是理觀。
本章的修行是理觀跟事修相互配合,自他俱念。從《楞嚴經》本身的角度,它是修理觀的,但是在二十五圓通當中,其中的〈念佛圓通章〉是重視事修。
┌圓:圓融周遍─┐叁、圓通┤├─「自性清淨心」
└通:通達無礙─┘
這個念佛的目標就是達到圓通,圓融周遍,通達無礙,也就是
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它是時空無障礙的、圓通的。
四、章──文字章句
──《楞嚴文句》──
第四個是章,就是文字章句。我們這一章主要探討的,包括《楞嚴經》的首楞嚴王叁昧的理觀,所謂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先端正我們的內心,也就是雲何應住?念佛之前要先找到一個真實的安住處,因爲你這個安住處找錯了,你用攀緣心來念佛,你效果就大打折扣;而且中間,《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你剛開始依攀緣心來念佛,你在過程當中可能會有差錯,到時候會産生五蘊的魔境。因爲你剛開始是以攀緣心爲根本,那佛號一加持下去,你的本性是雜染的,佛的功德是清淨的,真妄交攻,會出現很多錯誤的相貌出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你要先找到「雲何應住」。安住了以後,你還有很多無量無邊的妄想怎麼辦呢?就講「雲何降伏其心」,就是憶佛、念佛,叁業的專修。所以《本經》的宗旨,就是理觀跟事修的相互配合。好,我們先休息一下再往下講。
第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頁,甲二、隨文釋義。我們前面簡單的介紹《念佛圓通章》的修學,是分成二大部分: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這個理觀,簡單的說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這一念心怎麼觀呢?若按照《楞嚴經》的開示,大方向是二個根本:一個是攀緣心,一個是常住真心。所以在《楞嚴經》當中,剛開始先引導我們修理觀,你要知道:你這個念頭一動,這個念頭是攀緣的、是常住的、是不生滅的,或者是隨境生滅的,你要先清楚。從攀緣心、真心當中,我們開始慢慢的理解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就知道這個妄想是自性空的,常住真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開始念念的隨順,這樣子就達到所謂的「雲何應住」,讓菩薩在剛開始修行之前,先安住在真實的體性,你沒有真實的因,不可能達到真實的果。
叁卷半講完以後,阿難尊者非常歡喜,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這段偈頌,古德形容它是贊美人法。剛開始先贊美能說法的人,說這《首楞嚴王經》是誰說的呢?是妙湛總持不動尊的佛陀說的。佛陀怎麼能夠說呢?因爲他具足妙湛、具足總持、具足不動尊,他有叁種功德,所以他有資格說。那他講什麼法呢?首楞嚴王世希有,這個法門太稀有了。他有什麼效果呢?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它能夠對我産生很大的破妄、顯真的效果,使令我真實的找到內心的根本。但是找到根本,並不表示能夠遠離虛妄,因爲這個習氣是無始劫熏習而成。所以阿難尊者聽完叁卷半以後,看這個偈頌,他
是真實明白了。但是他明白了真妄的差別,他下一步開始要說明怎麼樣離開妄,所謂的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他開始要願今得果成寶王,開始要趨向真實的佛道,這當中必須要有方便,這個講到事修了。
這個時候因爲《楞嚴經》是強調根本,你只要根本對了,那【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那什麼方法都好,所以佛陀這個時候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說:你們在座的諸位菩薩,你們都是過來人,你們講講你們自己怎麼返妄歸真的。這當中,二十五位菩薩次第的說明,其中第二十四位菩薩,就是第二十四個圓通,就是《本經》說的念佛圓通,他剛開始起立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相貌?
我們看第一段「白佛歸敬之儀」:
甲二、隨文釋義(分叁:乙一白佛歸敬之儀;乙二正述所修法門;乙叁結答圓通方便)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體佛足,
而白佛言】。這個時候,前面有二十叁位菩薩,就講到自己返妄歸真的過程,講完以後,「大勢至法王子」,我們看消文的地方:
我們前面說過,大勢至菩薩的特色,他的光明特別殊勝,他的身相也特別光明,他內心也有智慧的光明,來引導這些叁惡道衆生離苦得樂,所以他的威德之所以廣大,因爲他有光明。身爲一個光明的菩薩,他是什麼樣的功德呢?他是法王子,《法華經》說佛爲法王,于法自在,法身菩薩將來繼承佛位,所以叫法王子。也就是說他這種光明的功德,是隨順于佛道的,他是法的王子,他不是魔的王子。
身爲一個法的王子,這個時候他起來的時候,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他起來的時候不是一個人起來,跟他同倫──同倫就是同參道友,這個同倫在古德的注解上說:什麼叫同倫呢?在因地上共同修學念佛叁昧,這些菩薩剛開始在凡夫的時候,都是靠著憶佛、念佛而成功的,因地上共修念佛叁昧;在果地上,同以念佛叁昧來教化衆生。他現在成就法身菩薩了,就以過來人的身分,說明過去是凡夫怎麼成佛的呢?就是憶佛、念佛,當然要先安住在真實的根本,果地上以念佛叁昧來教化衆生,所以叫作同倫。有多少呢?有五十二個階位,不是五十二個菩薩,是五十二個階位,這個時候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與大勢至法王子爲代表,就從座…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