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亡?因为他攀缘心起来的时候,问题不在攀缘心,每一个人刚开始第一念都会有差错,菩萨第一念都会有错误,但是他有觉照,所以我们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那个觉悟的功能没有生起。所以说攀缘心之所以可怕,是我们自己虽终日行,而不自觉,问题是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说,攀缘心是一种扰动的波浪,而清净心是水,其实攀缘心一转变,就变成水,就是清净心。
《楞严经》的根本思想有二个:第一个是讲到菩萨云何应住,第二个是讲到云何降伏其心。《楞严经》前面三卷半,广泛的说明什么是攀缘心、什么是真心,七处破妄,十番显见,讲三卷半,把真心跟妄心用十种的差别详细的分别:第一个纯想(观想的想),这种人完全没有任何的攀缘,这种人马上生到佛国的净土去;最差的是纯情,这种人的修行完全是攀缘心,一点观照都没有;然后是九想一情、八想二情:总共是十种。
就是说你先知道,你所安住的根本是什么,先讲到菩萨安住的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地方讲到理观的部分讲了三卷半,就是说你刚开始修学之前,你看看你安住的心是什么点。三卷半以后,开始讲到事修了,我已经知道攀缘心的相貌,怎么对治呢?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再次的向佛陀请法说:我已经知道攀缘心的可怕,
我也知道攀缘心的相貌,怎么样能够弃生灭、守真藏呢?佛陀没有正式回答,佛陀叫在座的菩萨讲讲个人的修行经验,这个时候有二十五个菩萨,出来说明自己怎么调伏攀缘心、怎么调伏清净心的。在这个二十五圆通当中,我们介绍了其中一种,就是〈念佛圆通章〉。
我们看下一段:
乙二、解释章题(分二:丙一总标;丙二别释)
丙一、总标
这个《念佛圆通章》,我们简单的「解释」它的「章题」:
┌─念佛─┐大势至菩萨─┤├─章
└─圆通─┘
(人)(法)
从总标来看,它是人、法立题。这个人,《念佛圆通章》是谁
修的呢?大势至菩萨,能修行的人。他修习什么法呢?他修习念佛跟圆通的法门,念佛是因地之法,圆通是果地之法,因为念佛而成就圆通。
丙二、别释
这当中分成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大势至菩萨─《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这个菩萨为什么称为大势至菩萨呢?这当中有二个理由:从他自受用的功德来说,这个菩萨的特点,他的光明特别殊胜。怎么知道呢?这个菩萨身上的一个毛孔,这么微细的毛孔,它放出的光明,就等同十方诸佛的净妙光明是一样的,所以他这个菩萨叫做无边光,光明特别殊胜。这是讲到他自受用的功德。这个光明有什么好处呢?讲他受用,这个菩萨经常以他心中的智慧光明,来普照一切,使令众生远离三涂,而成就无上的威德,【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这个大势至菩萨的大势至,简单的说,就是他是一个具足大威德的菩萨,而这个大威德的意思,主要是指他的光明特别的殊胜,他
经常用他的光明来照摄众生,使令众生能够远离三涂,成就无上戒定慧的功德,这就是这个菩萨的特色,叫做大势至,他用他的光明来表示他的威德。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光明呢?他的功德事出必有因,这个地方在经文讲到,这个跟他因地的时候有关系,因为这个菩萨在凡夫位的时候,选择的法门是「念佛」,他经常以佛的功德当所观境。
念佛当中有四种:
┌(一)观相念佛─┐
││
├(二)观想念佛─┼念他佛─┐二、念佛┤ │ │
├(三)持名念佛─┘├─自他俱念
││
└(四)实相念佛──念自佛─┘
第一个是观相念佛,我们摆一尊佛在前面,眼睛打开来,去取佛像的相状,然后把它铭记在心;眼睛闭住以后,你在心中把这尊佛像的影像现出来:就一次一次的打开眼睛、闭上眼睛,直到你心中能够很清楚的如镜现像,像镜子现出影像一样的清楚,这个就是观相念
佛。
第二个是观想念佛,它是没有影像,完全靠文字──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莲华、宫殿,他从文字起观,随文入观的。
第三个是持名念佛,以这尊佛的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出声音以后,听那个声音,来跟佛陀感应。这三种都是念他佛,这是属于事修的部分。
这个实相念佛就是理观,念念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念念观照这个妄想是不可得,这个是念自性的佛,这是理观。
本章的修行是理观跟事修相互配合,自他俱念。从《楞严经》本身的角度,它是修理观的,但是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其中的〈念佛圆通章〉是重视事修。
┌圆:圆融周遍─┐三、圆通┤├─「自性清净心」
└通:通达无碍─┘
这个念佛的目标就是达到圆通,圆融周遍,通达无碍,也就是
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它是时空无障碍的、圆通的。
四、章──文字章句
──《楞严文句》──
第四个是章,就是文字章句。我们这一章主要探讨的,包括《楞严经》的首楞严王三昧的理观,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先端正我们的内心,也就是云何应住?念佛之前要先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因为你这个安住处找错了,你用攀缘心来念佛,你效果就大打折扣;而且中间,《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你刚开始依攀缘心来念佛,你在过程当中可能会有差错,到时候会产生五蕴的魔境。因为你刚开始是以攀缘心为根本,那佛号一加持下去,你的本性是杂染的,佛的功德是清净的,真妄交攻,会出现很多错误的相貌出来。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先找到「云何应住」。安住了以后,你还有很多无量无边的妄想怎么办呢?就讲「云何降伏其心」,就是忆佛、念佛,三业的专修。所以《本经》的宗旨,就是理观跟事修的相互配合。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再往下讲。
第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甲二、随文释义。我们前面简单的介绍《念佛圆通章》的修学,是分成二大部分:第一个是理观,第二个是事修。这个理观,简单的说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这一念心怎么观呢?若按照《楞严经》的开示,大方向是二个根本:一个是攀缘心,一个是常住真心。所以在《楞严经》当中,刚开始先引导我们修理观,你要知道:你这个念头一动,这个念头是攀缘的、是常住的、是不生灭的,或者是随境生灭的,你要先清楚。从攀缘心、真心当中,我们开始慢慢的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就知道这个妄想是自性空的,常住真心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开始念念的随顺,这样子就达到所谓的「云何应住」,让菩萨在刚开始修行之前,先安住在真实的体性,你没有真实的因,不可能达到真实的果。
三卷半讲完以后,阿难尊者非常欢喜,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段偈颂,古德形容它是赞美人法。刚开始先赞美能说法的人,说这《首楞严王经》是谁说的呢?是妙湛总持不动尊的佛陀说的。佛陀怎么能够说呢?因为他具足妙湛、具足总持、具足不动尊,他有三种功德,所以他有资格说。那他讲什么法呢?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法门太稀有了。他有什么效果呢?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它能够对我产生很大的破妄、显真的效果,使令我真实的找到内心的根本。但是找到根本,并不表示能够远离虚妄,因为这个习气是无始劫熏习而成。所以阿难尊者听完三卷半以后,看这个偈颂,他
是真实明白了。但是他明白了真妄的差别,他下一步开始要说明怎么样离开妄,所谓的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他开始要愿今得果成宝王,开始要趋向真实的佛道,这当中必须要有方便,这个讲到事修了。
这个时候因为《楞严经》是强调根本,你只要根本对了,那【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那什么方法都好,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说:你们在座的诸位菩萨,你们都是过来人,你们讲讲你们自己怎么返妄归真的。这当中,二十五位菩萨次第的说明,其中第二十四位菩萨,就是第二十四个圆通,就是《本经》说的念佛圆通,他刚开始起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相貌?
我们看第一段「白佛归敬之仪」:
甲二、随文释义(分三:乙一白佛归敬之仪;乙二正述所修法门;乙三结答圆通方便)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体佛足,
而白佛言】。这个时候,前面有二十三位菩萨,就讲到自己返妄归真的过程,讲完以后,「大势至法王子」,我们看消文的地方:
我们前面说过,大势至菩萨的特色,他的光明特别殊胜,他的身相也特别光明,他内心也有智慧的光明,来引导这些三恶道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的威德之所以广大,因为他有光明。身为一个光明的菩萨,他是什么样的功德呢?他是法王子,《法华经》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法身菩萨将来继承佛位,所以叫法王子。也就是说他这种光明的功德,是随顺于佛道的,他是法的王子,他不是魔的王子。
身为一个法的王子,这个时候他起来的时候,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他起来的时候不是一个人起来,跟他同伦──同伦就是同参道友,这个同伦在古德的注解上说:什么叫同伦呢?在因地上共同修学念佛三昧,这些菩萨刚开始在凡夫的时候,都是靠着忆佛、念佛而成功的,因地上共修念佛三昧;在果地上,同以念佛三昧来教化众生。他现在成就法身菩萨了,就以过来人的身分,说明过去是凡夫怎么成佛的呢?就是忆佛、念佛,当然要先安住在真实的根本,果地上以念佛三昧来教化众生,所以叫作同伦。有多少呢?有五十二个阶位,不是五十二个菩萨,是五十二个阶位,这个时候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与大势至法王子为代表,就从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