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颠倒的相貌说出来,这以下说出修行人的偏差。诸修行人,很多人在惑业苦当中也得到觉悟,开始产生想到离苦得乐的出离心;他虽然想要离苦得乐,但是他最后的结果,还是不能成就最究竟圆满的佛果菩提。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想要离开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但是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还是产生偏差。
什么偏差呢?别成声闻、缘觉,他变成阿罗汉、变成辟支佛,他跑到偏空涅槃去了,这还算是不错的。或者说变成外道,这个地方外道,《楞严经》讲的是仙道,他变成修习长生不老去了。或者说变成诸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到了诸天享受一时的安乐。更严重的是变成魔王,及魔眷属,你本来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到最后专门干扰修行人,变成魔王、或者魔子魔孙!也就是说,即使大家在惑业苦当中得到觉悟,有心想要出离,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还是产生偏差,这个偏差有三种相貌:二乘、人天跟天魔外道。
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它的原因,第三段就说明偏差的根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为什么大家在佛法当中,同样是布施、持戒、忍辱,做种种善法的加行,但是却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当中主要的理由,《楞严经》上说:因为他在修行之前,没有彻底的了解内心当中二种的根本:【一个是生死的根本,一个是涅
槃的根本】。
他没有先掌握根本,就在枝末当中一味的加行,很努力的布施、很努力的持戒、很努力的修习忍辱,结果因为他的本质有所差错,所以最后加行的结果就产生差错。为什么说本质有差错、结果就有差错呢?这以下讲一个譬喻,比如说煮沙,欲成嘉馔,你本来想要吃美好的食物,你应该拿米去煮;结果你本质拿错了,你拿沙,这个沙的本质当然是不能吃的,你把它煮了一辈子,它顶多是叫热沙,因为它的本质是沙,你用再大的火去烤它,它也不可能变成饭的,因为本质不一样。也就是说,你用沙的本质去煮,煮了很久很久,你煮了这么多尘点劫的时间,你还是得不到饭,因为你没有掌握到真正的根本。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一般的修行有二种:一种叫做业力的修学,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观想,这个我们叫做事修;第二种叫心念的修学,心里的观照、对真理的观照,每个人心中的道理各式各样,这种道理的观照我们叫理观。我们刚开始觉得心念跟业力是独立的,事修归事修,理观归理观,其实这二个是分不开的。
你心念的偏差,一定会带动你不好的业力,所以我们唯识学常说心为业主,同样业力的造作,因为你心态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
果。
你看南北朝的时候,鸠摩罗什讲《般若经》,当时很多王宫大臣都去参加法会,很多的比丘、比丘尼听了以后,他真实的跟圣道相应了;但是王宫大臣听完《般若经》以后,回到他的宫廷里面,斗诤得更加厉害。这个时候有人就问鸠摩罗什大师说:大师,您的学生当中,这些王宫大臣听你讲完《般若经》,回去不但个性没改,更严重?罗什大师说:他听完以后没有去改变他的心念,他只是把般若的空观──我在宫殿里面斗诤累了回来用空观休息一下,没有从心念上、本质上去改变。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改变,思想没改变,所以这个空观变成他斗诤更大的资粮。
我永远记得忏公师父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他说:一个修行人有三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个解门,你对法义的了解;第二个行门,你一天拜多少拜佛、持多少咒、诵多少经;第三个性格。忏公师父讲完这三个以后,他说【性格是最重要】,他说:你这个人的性格不好,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都没有用。
这句话,如果我们不看《楞严经》,也不知道为什么性格占这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你这个人的性格是自私自利,他的性格是为
公为众,你们二个同样去拜佛、持大悲咒,结果是不一样的。你也拜佛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你们二个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你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本质嘛!你所有的加行会加行在自私自利上。如果你的自私自利是清净的,你变成二乘人;如果你的自私自利当中,又贪着五欲的快乐,那就变成天魔外道了。
为公为众也是这样,你为公为众,你的心是清净的,你这个加行就成就菩萨的果位.如果你为公为众的心,含藏着贪染心,那就是人天福报了。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你的思想影响到你的结果,其实你的加行只是产生一种力量,让它快速成就你的结果而已,它只是一个动力,但是它不是一个方向,它不是一个生命的方向,你真正的方向是你的思想。我们讲简单的话就是说,你拿米去煮一定煮成饭,你火太小、你懈怠一点,顶多是煮得比较慢──火大火小是决定它的快慢,但是你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你拿地瓜去煮,最后一定变成地瓜;你拿绿豆去煮,最后一定变成绿豆:你不能说拿绿豆去煮,最后变成饭,不可能。也就是说你心念根本的本质,是影响你最后果报的结果。
这一段,我们知道十法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因为刚开始的思想就有不同。思想有哪些不同呢?这以下就简单的说明:【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楞严经》刚开始先简单的把众生的思想分成二种:第一个是这个思想会成就生死的根本,只要你有这种思想,不管你怎么加行,你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因为这个根本一定会产生枝叶华果。
那什么思想这么厉害,我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有这种思想就流转生死?它说:就是我们无始劫来的攀缘心,以攀缘心为自我。【这个攀缘心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心外求法】,【我们认为这一念心以外,有真实的名利心可得,有真实的涅槃可得】。只要你是以有所得的心向外攀求,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这个叫做生死的根本。
我们再看第二个:【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第二种是涅槃的根本,这个涅槃的根本是我们众生元清净体,这个元就是本来就具足的,不是你修证而有,就是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清净的自体,不是你修证而有的,我们只是靠修行的方法把它恢复而已。
这个清净体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凡夫的识精元明,这个识就是我们明了的分别心,我们的分别心本来是精妙的、本来是光明的;但是我们这个精妙光明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攀缘,我们
认为有真实的外境可得,这个时候一念妄动,就能生诸缘,就变现了万法。
如果你这个攀缘是往善法的攀缘,就变现安乐的果报;如果是往恶法的攀缘,就变现痛苦的果报。这样的攀缘心一动以后,就创造了外境,这个外境又带动你的攀缘,如此的展转相续,缘所遗者,我们的攀缘心就永远失掉了清净的本性,我们再也找不到我们根本的家了。因为这恶性循环,你一念的攀缘,创造一个虚妄的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你的攀缘,使令我们离开我们的家愈来愈远。一个可怜的众生,就因为遗失了这种光明的本性,被心中的欲望错误的引导,所以我们虽然终日修行,但是我们不能觉察这个攀缘的自性,结果我们所有的加行,只是枉入诸趣,在人天当中,暂时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而已,因为我们生死的本质没有改变。这个就是我们不能离开三界的主因,因为我们没有抓到涅槃的根本。
(现象)(根源)
┌─苦─┐ │├─杂染因果──「攀缘心」──喻波├─集─┘
│├─灭─┐ │├─清净因果──「清净心」──喻水└─道─┘
我们作一个总结。整个佛法的因缘观,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苦、集、灭、道。佛法认为生命当中有二种相貌:一种是杂染的缘起,一种是清净的缘起,但这二种缘起事实上是有根本的。为什么一个人会触动杂染的因果呢?是因为有攀缘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很快的进去清净安乐庄严的果报呢?因为他找到了真实的清净心:这个就是说你必须在修行当中,先找到你清净的根本。
商朝有一个亡国的国君叫商纣王,其实商纣王刚开始的表现是不错的,但是晚年的时候,他的攀缘心就愈来愈颠倒,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天有一个大臣,送给商纣王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个商纣王非常的欢喜,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把这双象牙筷拿出来欣赏一下再吃饭。
有一天他的大臣叫箕子,是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饱读圣贤之书。他有一次去见商纣王的时候,看到商纣王拿起这双筷子吃饭,这个箕子心中非常的恐怖,他跟大王说:你这双筷子是从哪里来的?他说:这个是大臣送给我的,好不容易找到的。他说:你这双筷
子要赶快舍出去,你不能用这双筷子。商纣王说: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就是一双筷子而已吗。他说:你这双筷子不舍出去,你要因为这样而亡国,这个国家会灭亡。商纣王说:哪有这么严重啊,只不过是一双筷子,怎么会亡国呢?箕子说:大王你不知道,你今天用了一双象牙做的筷子,用久了以后,你会觉得这个碗跟筷子不相应,过几天你就把这个碗换成象牙了;这个碗、筷子是象牙,看看这个桌子又不对了,这个桌子跟碗筷没有办法配合,这个桌子又换成象牙了;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个房子跟象牙不相应了,你这房子要拆掉重盖了;最后你终于亡国。商纣王没有听进去这一句话,果然亡国,这就是历史上很有明的劝谏,箕子的劝谏。
当然,今天箕子的重点不是在那双筷子,而是他看到商纣王的攀缘心,他观察商纣王在观赏筷子的时候,那种神态,他看到他糟糕了,这个人起攀缘心了。攀缘心的可怕,并不是马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够觉察它的出现,它会展转增胜的。
所以《楞严经》的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什么是攀缘心,不表示我们能够马上离开攀缘心,但至少你对它有警觉性,你能够随时踩刹车的。
商纣王今天为什么会一步步的趋向灭…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