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P2

  ..續本文上一頁顛倒的相貌說出來,這以下說出修行人的偏差。諸修行人,很多人在惑業苦當中也得到覺悟,開始産生想到離苦得樂的出離心;他雖然想要離苦得樂,但是他最後的結果,還是不能成就最究竟圓滿的佛果菩提。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想要離開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但是在整個修行的過程當中,還是産生偏差。

  什麼偏差呢?別成聲聞、緣覺,他變成阿羅漢、變成辟支佛,他跑到偏空涅槃去了,這還算是不錯的。或者說變成外道,這個地方外道,《楞嚴經》講的是仙道,他變成修習長生不老去了。或者說變成諸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到了諸天享受一時的安樂。更嚴重的是變成魔王,及魔眷屬,你本來想要離苦得樂,怎麼到最後專門幹擾修行人,變成魔王、或者魔子魔孫!也就是說,即使大家在惑業苦當中得到覺悟,有心想要出離,但是在整個過程當中還是産生偏差,這個偏差有叁種相貌:二乘、人天跟天魔外道。

  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去探討它的原因,第叁段就說明偏差的根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爲什麼大家在佛法當中,同樣是布施、持戒、忍辱,做種種善法的加行,但是卻産生不同的結果?

  這當中主要的理由,《楞嚴經》上說:因爲他在修行之前,沒有徹底的了解內心當中二種的根本:【一個是生死的根本,一個是涅

  槃的根本】。

  他沒有先掌握根本,就在枝末當中一味的加行,很努力的布施、很努力的持戒、很努力的修習忍辱,結果因爲他的本質有所差錯,所以最後加行的結果就産生差錯。爲什麼說本質有差錯、結果就有差錯呢?這以下講一個譬喻,比如說煮沙,欲成嘉馔,你本來想要吃美好的食物,你應該拿米去煮;結果你本質拿錯了,你拿沙,這個沙的本質當然是不能吃的,你把它煮了一輩子,它頂多是叫熱沙,因爲它的本質是沙,你用再大的火去烤它,它也不可能變成飯的,因爲本質不一樣。也就是說,你用沙的本質去煮,煮了很久很久,你煮了這麼多塵點劫的時間,你還是得不到飯,因爲你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根本。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一般的修行有二種:一種叫做業力的修學,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歎、意業的觀想,這個我們叫做事修;第二種叫心念的修學,心裏的觀照、對真理的觀照,每個人心中的道理各式各樣,這種道理的觀照我們叫理觀。我們剛開始覺得心念跟業力是獨立的,事修歸事修,理觀歸理觀,其實這二個是分不開的。

  你心念的偏差,一定會帶動你不好的業力,所以我們唯識學常說心爲業主,同樣業力的造作,因爲你心態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

  果。

  你看南北朝的時候,鸠摩羅什講《般若經》,當時很多王宮大臣都去參加法會,很多的比丘、比丘尼聽了以後,他真實的跟聖道相應了;但是王宮大臣聽完《般若經》以後,回到他的宮廷裏面,鬥诤得更加厲害。這個時候有人就問鸠摩羅什大師說:大師,您的學生當中,這些王宮大臣聽你講完《般若經》,回去不但個性沒改,更嚴重?羅什大師說:他聽完以後沒有去改變他的心念,他只是把般若的空觀──我在宮殿裏面鬥诤累了回來用空觀休息一下,沒有從心念上、本質上去改變。也就是說,這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沒有改變,思想沒改變,所以這個空觀變成他鬥诤更大的資糧。

  我永遠記得忏公師父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他說:一個修行人有叁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個解門,你對法義的了解;第二個行門,你一天拜多少拜佛、持多少咒、誦多少經;第叁個性格。忏公師父講完這叁個以後,他說【性格是最重要】,他說:你這個人的性格不好,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都沒有用。

  這句話,如果我們不看《楞嚴經》,也不知道爲什麼性格占這麼重要的因素。比如說,你這個人的性格是自私自利,他的性格是爲

  公爲衆,你們二個同樣去拜佛、持大悲咒,結果是不一樣的。你也拜佛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你們二個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你的本質是自私自利的本質嘛!你所有的加行會加行在自私自利上。如果你的自私自利是清淨的,你變成二乘人;如果你的自私自利當中,又貪著五欲的快樂,那就變成天魔外道了。

  爲公爲衆也是這樣,你爲公爲衆,你的心是清淨的,你這個加行就成就菩薩的果位.如果你爲公爲衆的心,含藏著貪染心,那就是人天福報了。所以我們大家要知道,你的思想影響到你的結果,其實你的加行只是産生一種力量,讓它快速成就你的結果而已,它只是一個動力,但是它不是一個方向,它不是一個生命的方向,你真正的方向是你的思想。我們講簡單的話就是說,你拿米去煮一定煮成飯,你火太小、你懈怠一點,頂多是煮得比較慢──火大火小是決定它的快慢,但是你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你拿地瓜去煮,最後一定變成地瓜;你拿綠豆去煮,最後一定變成綠豆:你不能說拿綠豆去煮,最後變成飯,不可能。也就是說你心念根本的本質,是影響你最後果報的結果。

  這一段,我們知道十法界爲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因爲剛開始的思想就有不同。思想有哪些不同呢?這以下就簡單的說明:【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

  《楞嚴經》剛開始先簡單的把衆生的思想分成二種:第一個是這個思想會成就生死的根本,只要你有這種思想,不管你怎麼加行,你永遠在生死中流轉,因爲這個根本一定會産生枝葉華果。

  那什麼思想這麼厲害,我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有這種思想就流轉生死?它說:就是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以攀緣心爲自我。【這個攀緣心簡單的講,就是一種心外求法】,【我們認爲這一念心以外,有真實的名利心可得,有真實的涅槃可得】。只要你是以有所得的心向外攀求,這個就是生死的根本,這個叫做生死的根本。

  我們再看第二個:【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第二種是涅槃的根本,這個涅槃的根本是我們衆生元清淨體,這個元就是本來就具足的,不是你修證而有,就是我們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清淨的自體,不是你修證而有的,我們只是靠修行的方法把它恢複而已。

  這個清淨體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我們凡夫的識精元明,這個識就是我們明了的分別心,我們的分別心本來是精妙的、本來是光明的;但是我們這個精妙光明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就産生了攀緣,我們

  認爲有真實的外境可得,這個時候一念妄動,就能生諸緣,就變現了萬法。

  如果你這個攀緣是往善法的攀緣,就變現安樂的果報;如果是往惡法的攀緣,就變現痛苦的果報。這樣的攀緣心一動以後,就創造了外境,這個外境又帶動你的攀緣,如此的展轉相續,緣所遺者,我們的攀緣心就永遠失掉了清淨的本性,我們再也找不到我們根本的家了。因爲這惡性循環,你一念的攀緣,創造一個虛妄的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你的攀緣,使令我們離開我們的家愈來愈遠。一個可憐的衆生,就因爲遺失了這種光明的本性,被心中的欲望錯誤的引導,所以我們雖然終日修行,但是我們不能覺察這個攀緣的自性,結果我們所有的加行,只是枉入諸趣,在人天當中,暫時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而已,因爲我們生死的本質沒有改變。這個就是我們不能離開叁界的主因,因爲我們沒有抓到涅槃的根本。

  (現象)(根源)

  ┌─苦─┐ │├─雜染因果──「攀緣心」──喻波├─集─┘

  │├─滅─┐ │├─清淨因果──「清淨心」──喻水└─道─┘

  我們作一個總結。整個佛法的因緣觀,我們可以簡單的分成苦、集、滅、道。佛法認爲生命當中有二種相貌:一種是雜染的緣起,一種是清淨的緣起,但這二種緣起事實上是有根本的。爲什麼一個人會觸動雜染的因果呢?是因爲有攀緣心;爲什麼有些人能夠很快的進去清淨安樂莊嚴的果報呢?因爲他找到了真實的清淨心:這個就是說你必須在修行當中,先找到你清淨的根本。

  商朝有一個亡國的國君叫商纣王,其實商纣王剛開始的表現是不錯的,但是晚年的時候,他的攀緣心就愈來愈顛倒,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天有一個大臣,送給商纣王一雙象牙做的筷子,這個商纣王非常的歡喜,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把這雙象牙筷拿出來欣賞一下再吃飯。

  有一天他的大臣叫箕子,是一個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飽讀聖賢之書。他有一次去見商纣王的時候,看到商纣王拿起這雙筷子吃飯,這個箕子心中非常的恐怖,他跟大王說:你這雙筷子是從哪裏來的?他說:這個是大臣送給我的,好不容易找到的。他說:你這雙筷

  子要趕快舍出去,你不能用這雙筷子。商纣王說:有什麼關系呢?這不就是一雙筷子而已嗎。他說:你這雙筷子不舍出去,你要因爲這樣而亡國,這個國家會滅亡。商纣王說:哪有這麼嚴重啊,只不過是一雙筷子,怎麼會亡國呢?箕子說:大王你不知道,你今天用了一雙象牙做的筷子,用久了以後,你會覺得這個碗跟筷子不相應,過幾天你就把這個碗換成象牙了;這個碗、筷子是象牙,看看這個桌子又不對了,這個桌子跟碗筷沒有辦法配合,這個桌子又換成象牙了;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個房子跟象牙不相應了,你這房子要拆掉重蓋了;最後你終于亡國。商纣王沒有聽進去這一句話,果然亡國,這就是曆史上很有明的勸谏,箕子的勸谏。

  當然,今天箕子的重點不是在那雙筷子,而是他看到商纣王的攀緣心,他觀察商纣王在觀賞筷子的時候,那種神態,他看到他糟糕了,這個人起攀緣心了。攀緣心的可怕,並不是馬上表現出來,如果我們不能夠覺察它的出現,它會展轉增勝的。

  所以《楞嚴經》的意思是說,我們知道什麼是攀緣心,不表示我們能夠馬上離開攀緣心,但至少你對它有警覺性,你能夠隨時踩刹車的。

  商纣王今天爲什麼會一步步的趨向滅…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