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站起来,顶体佛足来白告佛陀,他自己的修学过程。
我们来看这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菩萨的阶位,每一部经典所说有一些差异,《楞严经》把凡夫到成佛,分成五十二个阶位,这五十二个阶位,在经典上是判做七个阶位、七个差别:
┌干慧地─虽有事观,未得理水。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十住─住在三昧,观佛实相。 │
○五十二菩萨┼十 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 │├十地─心地观佛,地如佛地。 │└等觉─忆佛念佛,去佛不远。
──糅合《李炳南居士讲表》──
以下我们根据李老居士的分判,李老居士是站在念佛的角度,就是完全配合《念佛圆通章》的角度,来分判五十二阶位的内涵。我们看第一个干慧地:干慧地修学的特色是虽有事观,未得理水。这个干就是干燥,没有智慧之水。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在忆佛、念佛的时候,虽然有事相的观照,他身业也礼拜、口业也赞叹、意业也观想,但是他对清净本性的观照是薄弱的。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但是他平常当中,跟攀缘心还是打成一片,虽然偶尔会起观照,但是时间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他事修的成分多,理观的成分少,因为这个攀缘心,他在我们的心中,实在是太久太久了,这刚开始都是这样。就是说事修多,回光返照的少,这叫干慧地;但是他虽然没有理观,他也开始调伏攀缘心、对治攀缘心了。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到了十信位的时候,他的理观慢慢的生起了。其实佛法的信跟愿是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内心开始观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他产生跟三世诸佛同样体性的观照,他就产生一个成佛的愿望。依止这个信心跟愿望,他的力量就更大了,干慧地其实对成佛的目标还是犹豫不决的。他在信愿当中,到底是产生什么相貌呢?
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当他生起理观的时候,他相信他跟佛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他这一念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能念所念是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他相信感应
道交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从体性上信佛是心,佛的功德跟你这一念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作用上,他也不忽略信心作佛。理观虽然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我们作因缘观的时候,我们看到我们一念清净心光明的镜子上面,有很多的阴影,有很多如梦如幻杀盗淫妄的罪业在那个地方存在,所以在事修上:他不断的礼拜、忏悔,从身业的拜佛,来灭除自己过去因为身业造的杀盗淫的罪业;口业不断的称叹弥陀的名号,来灭除他过去口业所造的两舌、绮语、妄言、恶口的罪业;靠着心中对阿弥陀佛的归依观想,来灭除过去这个意业的贪嗔痴。
所以他在理观当中,虽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在事修上,他也是很诚恳的身业礼拜、口业称叹、意业观想,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仰仗佛力,来灭恶生善。所以这个十信位的菩萨,是理观、事修都具足了:在理观上产生强烈的信愿,他相信感应道交的可能信;在事修上,他开始很勇敢的面对过去如梦如幻的罪业,仰仗佛力来消灭它。所以这个十信位的菩萨,比干慧地就更加得一步了,因为他理观慢慢的生起。当然,干慧地跟十信位,大部分来说都是外凡资粮位,理观的时间少,事修的时间多,这个是外凡的特色。所以说外凡位的菩萨,其实主要的是念他佛,还是仰仗佛力加被的多。但是到了十住就不同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是内凡加行位,自他兼念。
我们看十住,住在三昧,观佛实相。这个住简单的讲,就是对实相理如实安住,也可以说他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如实的安住。他安住的主要理由,是因为他成就了禅定。
一个人在散散乱乱的时候,他有时候跟理性相应,有时候跟妄想相应,他是进进退退的。这个加行位菩萨的住,主要就是住在三昧,因为他有禅定的力量,他的修行已经不是在散乱心修止观了,他在禅定当中是观察二件事情:第一个是观佛,第二个是观实相。
他入根本理观的时候,他开始观照他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空寂的;所以我这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就是说,三世诸佛的功德,我是有可能成就的;无量无边的罪业,我是有可能消灭的。为什么?因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观察实相,在他整个成佛之道,给他一个很大的大乘信心。虽然有这个信心,他也知道他有些如梦如幻的罪业要消灭,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观佛,开始观察佛的依正庄严,来消灭他的罪障;对于对佛菩萨的归依,仰仗佛力来灭除罪障,所以我们说多障众生念佛观,就是这样。就是这个人障碍太多,直接观佛是最简单。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菩萨在禅定当中,一方面修真如观,一方面修佛菩萨的庄严观,这个人的修行安住下来了。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这个行主要的是利他的妙行。前面的安住,他大部分的修行,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经过十住以后,
这个菩萨的大悲心慢慢的生起来,因为他的身心世界得到安定了,他开始去关怀这些周遭的如母有情。他怎么做呢?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他以念佛来灭除自己的罪障、增长自己的福报;他也广设方便,来引导众生念佛,在这个地方盖个念佛堂、到那个地方盖个讲堂等等,来帮助众生这个苦恼的心、这个没有资粮的心,慢慢引导他的心,跟佛的功德接触,他开始有一些度众生的方便,这个行是指利他的妙行开始活动。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这个菩萨经过住行,包括自身的安住、包括利他的妙行,这个时候他产生一个广大的福德跟智慧的资粮。这二种资粮应该怎么办呢?回向中道实相,他开始向佛道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他不断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观想,这个时候在念念的念佛当中,累积了广大的资粮力。这个时候,这个资粮力不能跑到人天福报去,他把他回转过来,向佛的功德安住、向中道的实相安住。所以古德说,十住叫做从假入空,十住位的菩萨偏重自利的;十行叫从空出假,这个行开始走出佛堂,开始走入人群,开始度化众生;十回向就是属于回向中道了,向中道的法界开始进步了:所以这个十住、十行、十回向,基本上可说是一方面念自性佛,一方面念他方的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这是自他兼念。
我们看十地,心地观佛,地如佛地。这个地是形容菩萨内心的状态。菩萨的内心为什么叫大地呢?因为他有三种功德:第一个,这个菩萨安住不动:不为烦恼所动,他断恶的力量特别强,他这个攀缘心到十地的时候,都还有微细的攀缘,但是这个攀缘心跟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被攀缘心一刺激,我们就只好心随妄转,跟它妥协;但是十地菩萨的攀缘心,他不为所动,就像大地,人在上面走来走去,大地是不动的。第二个,生长万物:它不但是消极的不动,它能够滋生种种的草木,表示他能够生起种种波罗蜜的善法。第三个,荷负一切:前面讲断恶、修善,这个地方讲大悲,他能够平等的帮助种种的众生趋向佛道。这个十地的菩萨,如果落实在念佛三昧是怎么样呢?叫心地观佛,地如佛地。他以他的清净心来观察佛陀,他这个时候以清净心跟佛陀的清净心心心相印,也就是古德说的:他这个时候跟三世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他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心,真实达到性空寂。所以他每一次的观佛,每一次都成就佛的功德,都真实的出现,地如佛地,他每一次的观佛,都能够转佛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真正做到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到等觉的时候,忆佛念佛,去佛不远。这个等就是他望于佛陀,犹差一等。他虽然不断的忆佛念佛,虽然还差一等,但是跟佛的万德庄严,已经相去不远了。
这五十二个阶位,一般的五十阶位,理观是相同、根本是相同,
根本都是回归到清净的本性,这个是不能有差错的,这个一差错,这五十二个阶位就差错了,理观根本是相同;但是事修,一般我们的事修是依止六波罗蜜,而这个地方的事修是依止念佛三昧,有所不同。只是在刚开始的干慧地跟十信,这个念佛三昧偏重在信愿的成分多,理观的成分少;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的时候,他不但是信愿,他真实的观察到──其实他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不二的;到十地等觉的时候,这个理观的力量更大。
这个念佛三昧是这样子的,我们在断恶修善的时候,其实我们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看小乘人在修行的时候,他观察五蕴的过失相、杂染相──不净、苦、无常、无我,而产生厌离。就是说我们在返妄归真的时候,第一个,你选择杂染法当你的所观境,然后产生厌离,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我们不观杂染法,我们直接观清净法,看佛陀是怎么样。你的心经常忆佛、念佛,你自然远离杂染法、自然生起清净法,这是比较用鼓励的方式。一种是你喜欢杂染法,我就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杂染法,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你自然远离了;第二个,你很苦恼,喜欢杂染,就把佛的清净相给你看,看久了,你自然就远离杂染,成就功德庄严。
我们过去讲一个实际的例子,在法国有一个百货公司的店员,
因为经济不景气被裁员而失业,失业以后变成乞丐,变成乞丐以后,他太太跟他离婚,小孩也离开他。他一无所有,非常的灰心,就想要自杀。这时候,他的朋友带他去算命,算命先生说:唉呀!你这个八字,你是拿破仑的转世,你怎么可以自杀呢?他想「我是拿破仑转世」,他刚开始也不知道拿破仑是谁,但是他想「我前世是拿破仑」,这个时候他到图书馆,把所有拿破仑的事情找出来,开始研究拿破仑的、忆念拿破仑、观想拿破仑(哈─)。
这个时候,他内心产生一个广大的功德,不屈不挠,愈挫愈勇,他开始恢复信心,他说:破产算什么、没有钱算什么,这个都是小事情。他恢复信心以后,开始重新出发,又找到一个卑微的工作,然后慢慢慢慢做,最后成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